一抹道心润茶香

2024-04-23 04:37文君
龙门阵 2024年3期
关键词:青城山青城叶儿

文君

宋代《太平寰宇记》里记载,永康军(今都江堰市)旧贡:“药有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大鹤仙、小鹤仙。”

晚清举人、西南国学泰斗林思进曾在《茅亭茶歌》里这样写道:“青城昨夜春雷响,明日茶芽一寸长。隔山齐唱采茶歌,便有新茶来市上。”

一声春雷响过,隐于八百里青城、绵延起伏山林里的茶树便开始次第发芽,那些初探出头来的芽儿像一杆杆标枪,巡视守护着万千茶树。随着春雨的浸润、春风的抚慰,嫩绿的叶儿便开始慢慢舒展开来,一面、两面,更多的叶芽儿像旗帜一样迎风展开,以至整个茶山的茶树,如千军万马一般奔驰起来。采茶的人儿也成群结队涌入这一片片野生的或种植的茶园,一叶一芽采摘起这些山间林野的精灵。

在都江堰青城前山的景区里,有一片一千多亩、种植于20世纪初而后被放弃复归野生的茶园。如今被一位名叫“茶仙子张丽”的女子悉心打理着。整整三年时间,这片昔日曾生产过走向世界各地名茶的茶園,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沉寂后,终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个初春微雨的午后,在青城山前门隐秀酒店大厅一角的“拂尘道香”茶室里,我不光品尝到了自唐宋以来便极负盛名的青城贡茶,还随着一抹茶香走近了这位全身心致力于挖掘、梳理、传承青城山道茶文化的女子。我在一曲空灵的洞经古乐中,一边品尝着青城山泉冲泡出来的青城道茶,一边听她细诉与茶结缘、与道结缘的经历。在一杯清亮的茶汤和那些点滴往事中,我那颗早已被尘世消磨得粗糙不堪的心,竟被洗涤得犹如青城山翠绿的山野,格外通透洁净。

出生于青城山镇青龙场的张丽,虽年及不惑,却因青城山水的滋养,显得格外娇美。白皙粉嫩的肤色,完全看不出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痕迹。一袭粉紫棉麻旗袍的装扮,仿若深藏闺中的女儿家,不曾沾染半点世俗烟尘。加之她那轻柔婉转的嗓音,让人竟有一种在青城山邂逅了一位仙子之感。

说起与茶结缘,自然离不开擅茶的乡邻。记得有一次,张丽前往闺密家品茗,一张茶案,一壶清泉,一盏绿茶,当她看见那些深绿色的茶叶在泉水的倾情冲泡下变成一杯绝美茶汤时,那种感动竟无法抑制。轻啜一口,茶汤与灵魂交融所溢出的超然物外的感觉,让她瞬间了悟,自己内心多年来渴望和追寻的心灵栖息,就是这来自青城山水滋养的一抹茶心。

为了这抹茶心,张丽断然离开了最初选择的行业,投身到了茶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中来。走近茶,也就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对于张丽来说,无论种植还是制作,无论冲泡还是品尝,一片小小的茶叶,就是一个宏大的世界;一杯晶莹剔透的茶汤,就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张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与茶有关的知识和文化。

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丽发现了都江堰本地文史专家王克明所著的《茶文化的发祥地——都江堰》一文,她从文中了解到,已有上千年历史的青城贡茶由于诸多原因,昔日珍贵无比的品种因制作工艺的失传,现已失落于时光深处,空余一世美名于古籍之中。张丽不免因此忧伤而辗转难眠。

为了能够专注于青城道茶的学习与钻研,张丽再次毅然转身,成立了一家茶业公司,并着手都江堰茶叶资源普查,而后进行都江堰茶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的整理。

好几年的时间里,在绵延起伏的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在青城前山、后山那一片片茶林里,总是能够看见一位娇小灵活的女子穿行其间。奔波在茶山的张丽,不光系统地梳理着本地茶叶的分布、制作情况,还不停地引进试种台湾的“青心乌龙”“高山乌龙”等茶叶品种,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红乌龙”“青乌龙”等高香型茶叶。

由于对青城道茶的倾心,多年来,张丽时常出入青城山上清宫,由此结识了上清宫当家道长郑旭和副当家刘明福,并拜刘副当家为师。一杯拜师茶,张丽成了刘副当家唯一的制茶弟子,而传承青城道茶,自然而然也成了她的使命。

宋代《太平寰宇记》里记载,永康军(今都江堰市)旧贡:“药有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大鹤仙、小鹤仙。”古时茶多作药用,此处的药即为茶。由此可知,青城道茶在古时便显现出了它独有的养生价值及多品种的优势。张丽在梳理挖掘制作青城绿茶、红茶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尝试还原这些深藏于古籍之中的贡茶制作技艺。

一日,张丽携自制绿茶前往上清宫请师父品鉴,师父品尝之后久久未语。第二天,年过古稀的师父便亲自前往茶山一同采茶。张丽看见身着道袍、须发皆白的师父,在万千茶树中仔细采摘着一枪一旗或一枪两旗的芽叶,为师父严谨的态度所触动。特别是随后来到作坊,俯身于台灶,见师父手捧着那些叶之精灵,用整个身心开始揉搓、翻炒、烘烤。他那被青城山水熏陶淬炼了数十年的道心,通过那双苍老的手,融进每一片叶儿,并相互交融,相互缠绵,直到那些充满灵性的叶儿在他的手中慢慢沉睡,然后蜷缩着身躯与天地融为一体,那些在火中汇集起来的满腔悲悯,此时此刻也全都深藏于胸中,只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再次跃然而出,救赎万千苦难之人于红尘。

在这一瞬,张丽明白了,青城道茶的独特就在于其间融入的“天人合一”这份道家理念,这也就难怪八百里青城万亩茶山,每年只能产出不足百斤的道家贡茶。青城道茶制作不易,它的品性极为高贵,古时便有“饮之生羽翼”之说。唐时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由此可见青城道茶之妙。

当然,要想将青城道茶传承下去,不只要掌握娴熟的制茶技艺,还必须加深道家心性的修炼。青城道茶从种植、采摘、制作到冲泡,每一道工序,都包含了无数辈道茶人的智慧和心血。张丽一边练习青城道茶的制作,一边俯身于《道德经》《易学》的学习,从内而外感悟道茶的精髓。张丽说:“青城道茶的每一个品种,都有一部独属于它们自己的历史。所以,每一片叶儿都必须用道心去滋养、去孕育,也唯有这样,青城道茶才会释放出独有的品性。”

春去秋来,张丽进入茶道修炼已有十多年,在各式各样的茶艺竞赛中虽获得过无数奖项,可这一切并没有复原一款古老品种的工艺让张丽来得开心。特别是对失传了千年的“大鹤仙”“小鹤仙”制作工艺的整理、挖掘、复原,让张丽觉得这些年的努力还真是没有白费。

在一杯茶色的浓淡里,时间飞快而逝,转眼已是黄昏,微雨已成薄雾,室外一片朦胧,室内古乐空灵。张丽为我们冲泡起了一盏穿越时空而来的鹤仙茶。当泛起水花的泉水冲进透明的杯盏,那些沉睡多时的叶儿,仿佛被穿过雨幕折射而来的阳光唤醒,一片片抬起头来,舒展着羽翼,像一只只白鹤,随着室内缭绕的洞经古乐,沿着杯盏水流旋转的方向,开始翩翩起舞。

看着杯中舞动的身姿,我的内心仿佛有什么被击中,所有的情绪开始涌动起伏,想哭,想笑,想歌,想舞。就在这个微雨的黄昏里,在这一杯仙鹤起舞的茶室,因了道家音乐的加持,我那深陷人世遭受过万般磨难的心灵,不光获得了洗涤,更获得了治愈。这一刻,我也突然明白了张丽为什么叫“茶仙子”,以及这间茶室取名“拂尘道心”之缘由。想来,只要用一抹道心去浸润、去滋养、去发现,青城道茶就会释放出超凡脱俗的馨香。

猜你喜欢
青城山青城叶儿
天然图画青城山
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
白描画《青城山下摸鱼哥》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南瓜
咏青城
青城道味
叶儿
消失了的存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