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

2024-04-26 02:36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冷建令
家长 2024年6期
关键词:史实史料高中历史

□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冷建令

史料实证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依据真实可靠的历史材料了解丰富的史实,对历史做出正确判断与评价,持续发展历史思维,形成辩证客观的历史评判观点,加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内涵,随即分析了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价值,结合所教学内容,综合阐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以期让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推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入、全面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下文简称新课标)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在所列五个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既是历史课程的要求,也是高中其他课程应秉持的原则。所以,最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便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这三项核心素养并非绝对并列的关系,不能孤立看待。史料实证包含了历史解释,而历史解释又以史料为基础。由此观之,史料实证在五项核心素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理念,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支撑学生完成更加具有学科特色的历史学习活动,推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一、史料实证素养基本概述

新课标对史料实证的界定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课标的指示可以确定:史料实证素养就是让学生经历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去伪存真等过程,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特色,让学生经历对历史事件的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评估与分析。站在时空观念的角度,完成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能够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史实认知

历史的真相存在于史料实证之上,这是高中学生学习需要经历的过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史实,还要学会使用历史工具完成对史实的解读、分析与评判,让学生具备研究历史的能力。所以,史料实证的培养能丰富学生的史实认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补充史料,让学生辅助史料对学习内容做出恰当的解释和分析判断,获得对更多史实的认知,透过教材看到更多的历史事件,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宏观、辩证认知。这样便让学生以丰富、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支撑自身理解更多的概念、规律等内容,养成借助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理解阐述史实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阐述史实。学生通过史料实证,聚焦所学内容、现实生活、社会现象等进行多维思考与分析,从历史的角度解释当今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以古论今,将整体拓展学生的思辨思维。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布局史料,鼓励学生结合史料解释相关内容,驱动学生多维阅读材料,抓取支撑观点的关键信息,了解相关概念,规律性地把握史实,让学生获得深入的历史学习体验,以此实现史学价值。

(三)有利于开展史实评价

史料实证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布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理解中完成史料分析、史实解读与评判,持续深化历史观点,逐渐强化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在不断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客观认知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对国家、社会发展规律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水平与适应能力。学生在建构性、宏观、立体的学习视角下,完成对史实的多维评价与分析,能够提升自身的历史论证及创新思维能力,获得更为愉悦的课程学习体验。

三、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鉴别史料,积累实证经验

鉴别史料是学生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强调让他们从中养成积极的史料学习态度、掌握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方法、积累丰富的实证经验。对此,教师要创新史料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对史料的鉴别效力,让他们运用正确的史料辅助历史学习。

1.课内专题活动,提升史料学习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学生的内驱动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确立一个史料研究专题,让学生依据所学内容有效提取史料信息,正确理解史料并完成主观判断,支撑自身更好地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朝代,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出发,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形成专题,而后自主搜集与该专题相关的史料完成研读。比如,有的小组聚焦微观,确定了“元朝青花瓷的发展”“宋朝坊市的发展”等专题。有的小组聚焦宏观,确定了“论宋朝跌宕起伏的政治历程”“论辽宋夏金元服饰、妆容的变化”等。不同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专题,而后依据专题搜集不同的史料完成专题解读,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与“辽宋夏金元”相关的历史知识,丰富认知,便于在课堂上的多维解读,支撑高效课堂的构建。

2.课外研学探究,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历史探究的主动者,参与历史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等过程,从而实现实证思维与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有序过渡。因此,教师有必要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研究,参与一系列主题研究活动,亲身经历史料搜集、研读与判断等过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史料实证的重要性,于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增强史料学习的效能感。

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为例,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知道了夏商西周国家治理和经济与社会生活。随即,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外研学,参观博物馆,了解早期国家的文明。比如,位于四川地区的学生可以参观三星堆遗址,从三星堆的数千件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青铜器、金器、贝类、象牙等珍贵文物中了解古蜀人高超的青铜冶金技术、黄金加工技术以及周边部族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填写研学报告,如从青铜神树、人面像等文物中,研究古蜀国对祖先以及自然生灵的崇拜,完成专题研究。其他地区的学生,既可以参观本地的博物馆辅助理解,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于三星堆的解说视频,了解三星堆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青铜文化时期这两个阶段,明白它是本课所学内容最具有代表性、参考性的史料内容。因为三星堆文化存在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以三星堆文化为研学点,能够辅助学生了解本节课更多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认知、史料实证能力。

(二)研习史料,提升实证智能

研习史料能让学生对史料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史料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于表面,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潜在信息,在多维研习中提升实证智能,激发学生将史料“为我所用”的兴趣与动机,提升历史学习效能。

1.以史料理解知识。

在教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变为知识思考、理解与思辨。教师可以将知识作为既定历史事实,而后立足某一个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与该个历史事件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完成辨析,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为例,学生在“十六国与北朝”这一小节的学习中,知道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也知道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这是既定的历史史实。聚焦这一史实,学生很少会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大力改革。历史是固定不变、毋庸置疑的,学生知道了史实但是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需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改革?”借助相关史料辅助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分析。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以下史料: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收《魏书》卷四十

学生借助这一史料,能从中了解鲜卑族与汉族姓氏长短不一致,也就说明了鲜卑游牧民族与汉文化之间存有不同。北魏孝文帝为了消除这一文化隔阂,便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学习便形成了前后闭环,理解了孝文帝改革的缘由,也明白了改姓是孝文帝推进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让所学的知识点实现了融会贯通,大幅提高了学习效率。

2.以史料辨析史论。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历史解释、历史评价均属于对历史的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让学生形成了“以史为鉴”的理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史料完成辨析,发展历史思维,在不断辨析中形成以宏观视角解读历史的意识与理念。

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大一统”思想的认知是重要内容。教师可以以“有关于‘大一统’思想的讨论”为主题,为学生呈现“大一统”思想发展的丰富史料,让其聚焦史料自行辨析,论述“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史料如下:

材料一:“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其中“大”为尊重、重视之意……——《中国海外研究(上)》

材料二: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

材料三:两宋时期“大一统”格局发生了变化……——王文光《“大一统”中国发展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

材料四:元明清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强……——朱延君、刘雪妙《“大一统”思想在维护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材料五: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到今天的“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选一个史学家的评价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阐述“大一统”思想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不同含义,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教材中的相关史料拓展延伸,补充自己的观点,从“大一统”思想发展进程中全面、客观认知历史与现实问题,完成对史料的多维辨析,真正领悟“大一统”思想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国安邦的思想根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维护祖国统一。这样的历史学习过程,将持续深化学生的历史思辨思维。

(三)运用史料,发展实证素养

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将回归于实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史料的运用,持续深化实证素养,达到“以史解知—论从史出”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史料实证情境,参考新高考中的“史料价值与史料实证”题型,为学生抛出一些信息,让学生加以延伸、拓展,自选一个话题完成解读,展现他们的信息解读、史料搜集、史料分析、史实评价等能力,支撑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解读历史,构建丰富的历史认知体系。

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为例,在学习唐朝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这一首古诗词,让学生从这一古诗词中解读相关信息,说出自己的猜想,再借助相关的史料完成论证。比如,学生抓住“胡饼”这一食物,解读它的来源。西汉中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胡饼传入中原,随即解读唐朝的生活现状,著名诗人写了一首诗来赞美胡饼,还表示要将其送予好友,这足以说明胡饼在当时深受欢迎,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饮食文化的多元性,更体现了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上的自信包容与海纳百川胸怀。为了论证这一结论,学生需要搜集相关的史料,比如从《资治通鉴》《册府元龟》《新唐书》《旧唐书》中搜索能证明该观点的史料,并在史料搜寻与分析中得出更多与唐朝相关的历史现象,完善论证的相关内容。

如上,教师以白居易的诗为切入点,以“胡饼”为契机让学生延伸至唐朝民族文化交融的探究中,以小见大,追根溯源,让学生从“胡饼”中看到唐朝民族交融的新发展。而后让学生借助与唐朝相关的史料,继续延伸,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切实理解了史料的价值,以史论证,涵养他们多角度、深层次认识史料的思维,使实证素养得以持续深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深层解读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明确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创新优化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路径。教师可以让学生鉴别史料,积累实证经验;研习史料,提升实证智能;运用史料,发展实证素养,让学生经历史料的学习、辨析及运用等过程,从不同的角度持续提升自身的史料实证能力,有效完成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学习任务,以此支撑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猜你喜欢
史实史料高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