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时代课题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4-04-26 15:58柳宝军
观察与思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强国课题现代化

柳宝军

提要:时代课题凝结着一个思想理论体系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与时代关切,党的二十大再次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重大时代课题。重大时代课题是特定时代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的集中体现,及时回应“时代之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准确把握、科学判定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首要枢机与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运动形态与基本规律。重大时代课题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基石和思想主干,准确把握重大时代课题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科学回应时代课题是推进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17 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首次从三个维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时代课题,凸显了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体现出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新的深邃思考与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深入理解重大时代课题对于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大时代课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

解决时代问题,必先准确把握时代课题。一个政党、一个政权要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发展,就必须对时代所面临的每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积极反应与回应,由此建构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乎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人民群众意愿的思想理论体系。善于准确把握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完成历史使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

(一)重大时代课题是特定时代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的集中体现

任何理论创新成果都是人们在特定时代认识时代问题、回应时代任务的产物,并且受到时代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的制约,人们不可能脱离时代条件去抽象地创造理论。恩格斯说过:“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94 页。每一个时代都有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和需要完成的时代任务,这些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是对特定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具有多元性、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其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构成特定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从本质上看,新的时代课题的持续性生成是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在实践形态上的具体反映,也是不同时代发展面临的时代主题和发展任务不断转变、不断演进的具体反映。

时代主题和时代课题是一对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两者都是时代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都是对特定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核心关切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凝练,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品格。时代主题是对特定时代特征的高度凝练,是提出某一时代课题的现实根据与客观基点,比如:“革命与战争”“和平与发展”等,而时代课题是对时代主题的具体化阐述和问题化表达。一般而言,时代课题具有更鲜明的问题意识、更核心的时代关切与更强烈的现实指向。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使命追求,实现党的政治理想和使命追求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漫长历史过程。为此,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既始终保持党的政治理想和行动纲领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又善于根据时代主题发展演变作出新的继承性创新与累积性发展。

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远大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使命追求在特定时代条件下的现实写照,是对现时代党治国理政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高度提炼和集中概括,也是党的初心使命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体现和实践要求,集中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政治理想和执政纲领。早在1934 年,毛泽东就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9 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重大时代课题由“什么样”和“怎样”的句式表达加以阐述,“什么样”阐明了时代课题的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怎样”则阐明了时代课题的实现方法和实践路径。如果说“什么样”回答了时代课题的“理论之问”,“怎样”则回答了时代课题的“实践之问”,是目标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通过这样的表达,既系统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解决了“桥或船”的问题,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提纲挈领式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每一个时代的施政理想、目标图景与行动纲领。可见,科学把握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有效破解现实之需的客观要求使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开辟认识真理道路的内在要求使然。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教条,固守其某个具体论断或个别词句,而是以新的实践之问、新的经验认知、新的理论创造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生命力。由此,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构成了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推进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党在各个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均围绕着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而展开。

(二)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驱动力

对于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洞察、准确把握及科学回答,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377 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通向真理之路、开辟新的真理境界的内在规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蓬勃旺盛的理论生命力的基本经验。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289-290 页。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③《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6 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紧紧立足时代,根据时代主题的演进变迁和现实运动的深入推进,使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现实运动中实现时代化、本土化,进一步上升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用以引领新的时代、指导新的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臻于至善。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实现由“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就是因为我们党能够始终勇立时代潮头、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及时回应时代课题,始终奋进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百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丰富的现实运动为源泉、以迫切的时代课题为动力、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沃土,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不断为马克思主义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基于对党的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实践和新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更加全面、更加完备、更加系统的阐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时代性、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

(三)科学回应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重要前提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顺应时代潮流、回应时代问题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动力,也是关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实现新飞跃的关键一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每到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历史都会给中国共产党提出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66 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论以及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论三大时代课题作出了系统回答,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基石和思想主干,在其中居于总体性、统领性地位,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在围绕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中得以生成,都是对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具体阐发与深化拓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之所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由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进一步拓展为“十个明确”,并非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随着我们党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化认识和系统回答而作出的系统性拓展与整体性提升。

回顾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均伴随着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每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形成和创立,都是立足现时代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科学、系统解答重大时代课题而产生的理论结晶和思想成果,并由此对新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飞跃构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递进式演替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也是一部我们党对重大时代课题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得以深化、拓展的历史。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实现新飞跃,不是基于某种先验假设、主观设想或者原则抽象,而是在立足时代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的现实运动中得到具体展开,并实现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创新、创造,进一步上升、提炼为时代化、系统化的理论形态以指导新的实践,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准确把握、科学回答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实现历史性飞跃的重要前提。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党和国家事业踏上新征程,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答和回应的现实课题,迫切需要对这些新课题作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回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围绕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新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创立形成的,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和接续探索中奠基形成的,它“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8 页。。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此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频繁出现在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和重要文献中,这一论断开始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主题。1983 年,邓小平在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3 页。。党还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前缀,附之以“理论”“道路”“制度”“事业”“旗帜”“伟大实践”“共同理想”等概念表述,形成了丰富概念群,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叙述体系,系统阐明了我们党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主张与创新成果,集中展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与现实形态。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均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更为简洁的表述,表明社会主义改革是更具独立意义的中国样式或中国形态。此后,这一表述作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主题的核心关键词一直保留至今,无论遇到何种新形势、新课题、新挑战,这一表述是贯穿于新时期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一个核心主题与思想主干,并且紧紧围绕这一主干不断实现了党的各个领域理论创新成果的与时俱进,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的蓬勃发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与内容体系不断拓展,由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道路—理论体系”两位一体拓展为后来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沿用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提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进一步升级拓展为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有机整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总体上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又迈向了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征的更高阶段。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我们党积累起了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世情、国情和党情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进程面临着许多前人所没有遇到过的新形势、新任务,甚至还会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新挑战、新风险。我们党对于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依然处于不断摸索、深化认识、积累经验的探索过程中,亟需以巨大的使命担当和理论勇气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①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 年第7 期。,在新的实践发展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回答,用理论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新成果指导发展着的新实践,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篇章。

(二)目标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固守前人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思维模式与行动框架,将过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当作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前进、开拓新局的理论教条和思想束缚,而是要着眼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要完成这样一项历史任务,首先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与发展图景,对其作出新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概括。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历史渊源、鲜明特色、本质特征、基本方略和战略安排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新概括。比如:在理论依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①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 年第7 期。;在历史渊源上,强调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39-40 页。;在鲜明特色方面,阐明了其“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③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 年第9 期。;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揭示与总体升华。总体而言,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个必须”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都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与发展图景作出的系统擘画,为党在新时代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引与基本遵循。“十个明确”凝结着我们党对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邃思考与理论总结,适应了新的形势发展需要,顺应了时代的前进方向,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需求,使党对内在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方法论: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与发展图景,就明确提出了“过桥”的任务,成功解决了“知”的问题;同时,还要科学部署“船”和“桥”的问题,即进一步解决“行”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实践要求与行动方略。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行动方略。概括而言,可以从政治保障、基本遵循、行动方略、科学指引等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20 年版,第1105 页。的重大论断,从党的领导的角度,创造性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独特优势,进一步丰富了其时代内涵、强化了其核心优势、筑牢了其政治保障,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新时代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任务,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政治优势转化为显著发展优势。

第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是基本遵循。伟大事业离不开科学理念的引领,作为一个涉及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⑤《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人民日报》2021 年1 月30 日。。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的角度,正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将其有机贯穿于伟大事业的各领域、全过程,使之在实践中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第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行动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体布局引领、各项建设相互配合、各项事业密切协同的有机整体,需要具备科学、系统、完备的战略支撑与行动方略方可取得预期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同时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两个布局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推进层面作出的系统谋划,前者侧重于全面统筹、整体推进,后者侧重于提纲挈领、重点突破,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架构与实践路径,支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四梁八柱”,在具体推进中要做好顶层设计、总体统筹、密切协调,使总体布局与战略全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四,以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作为科学指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关乎伟大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光芒和具有独特智慧的科学方法论,比如: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全面协调,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等等。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对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这些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为“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内容丰富、系统严密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体系。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开创伟大事业崭新局面,就要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中所蕴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时代问题,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论

在新时代语境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内在统一性和过程同步性,但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的核心在于“主义”,本质上属于一个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后者的核心在于“强国”,本质上属于一套行动方案和实践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对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学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安排

实现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追求的伟大理想,从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崭新形态与广阔空间,为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模式典范和全新选择。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又一重大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是我国发展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鲜明特征、主要任务与发展战略。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发展阶段的维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年梦想,也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标识的时代命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战略目标定位。经过新中国成立后70 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是为了完成救国、建国的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为了完成兴国的任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为了实现富国的目标,那么,进入新时代,就是要实现强国的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新时代可以理解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二,基本内涵的维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发展要求上,要着眼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在发展阶段上,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同时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任务,是在我国经历40 多年改革开放建立的雄厚基础之上迈向更高阶段提出的战略目标,这也是由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的最后阶段;在发展导向上,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注重公平,在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党先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等战略目标,勾勒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战略蓝图。

第三,战略步骤的维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艰巨、繁重的时代课题,需要在继承前人奋斗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实施步骤作出更加科学的战略谋划。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在继承和延续邓小平、江泽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作出了更为清晰的谋划,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目标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征程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通于党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旨归与人本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人民视为实现目标、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现代化的根本衡量标准,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逻辑主导下造成对人的异化的现代化观的超越。

第二,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张要素更加全面、发展更加协调、动力更加持续的现代化旨趣,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良性互动、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现代化,这一全方位、系统化均衡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对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和资本增殖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第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少数人、少数阶层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不同,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全面普惠与兜住底线相结合、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结合、坚持通盘谋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更加注重发展的普惠性、兜底性,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因资本逻辑主导而导致的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差距拉大、阶级冲突加剧的发展窠臼。

第四,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拥有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为本国谋发展、为本国人民谋福祉的同时,也致力于为世界其他国家及其人民谋大同,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和发展环境。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利益为代价,走西方现代化殖民主义掠夺的老路,而是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之路,始终倡导互利共荣、文明互鉴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发展格局,与各国携手合作,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靠殖民掠夺、对外扩张的旧式发展道路的超越,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逻辑的突破。

(三)方法论:新时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成功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方略与战略路径,对“新时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系统回答。概括而言,可以从根本点、切入点、着力点、突破点、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以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根本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以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依据、经过实践充分检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的唯一康庄大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①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 年第9 期。,将党的领导的独特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显著治理优势。

第二,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为切入点。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阻碍人民群众获得高品质生活的最大障碍,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临的紧迫课题。要在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中增加动力,将切实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同现代化强国建设统一起来,坚持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注重发挥分配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1 年12 月11 日。,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第三,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8 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提高我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④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求是》,2020 年第21 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要自觉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好应对强国之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和困难危机的充分准备。

第四,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突破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历程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前半程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中起“四梁八柱”重要作用的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巩固。当前,这一阶段已经基本走完,开始迈向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后一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 页。,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供给,充分发挥、不断巩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多方面显著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为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保障,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核心问题就是建设人民普遍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中国”②颜晓峰:《重大时代课题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理论教育》,2018 年第8 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以满足的现代化强国,是人人各展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现代化强国,是人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人民群众的期盼、诉求和愿望切实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各个方面,切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新时代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高度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系统回答了新时代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

(一)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课题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民族危亡、主权削弱、民生凋敝背景下被迫开启的,“源自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主导逻辑,核心特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③刘占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逻辑》,《学习与实践》,2021 年第10 期。。新时代,强国建设、复兴伟业、应对风险、开拓新局,都需要有一个强大政党作为坚强领导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中,党的建设历来关系全局、意义重大,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党不仅对于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具有高度自觉,而且对于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有效解决自身问题具有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自我革命,必须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这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关乎我们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④《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191 页。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3、64 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回答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最大挑战、最大威胁、影响因素、实践要求、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重要问题,比如:在最大挑战与最大威胁上,提出“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监督”②《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36-37 页。,“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56 页。;在影响因素上,提出“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④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7 期。,同时,“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⑤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 推进自我革命》,《求是》,2019 年第15 期。;在实践要求上,提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⑥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 推进自我革命》,《求是》,2019 年第15 期。,还提出了党实现长期执政离不开的三项要求,“一是时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二是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始终艰苦奋斗,三是时刻防范糖衣炮弹、永葆政治本色”⑦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求是》,2019 年第19 期。;在体制作保障上,强调“要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⑧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求是》,2021 年第18 期。;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大大推动了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总体而言,经过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我们党自身肌体更加纯洁,党的生命力、战斗力更加强大,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更加自觉有力,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为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了“第二个答案”,也为党实现长期执政筑牢了坚实基础与可靠保障。

为了充分彰显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卓著成效,我们党总结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积累的新鲜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在党的十九大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基本界定中提出的“八个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这一条内容,充分凸显了“全面从严治党”在新思想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这项内容与“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课题彼此呼应、相互支撑。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3、64 页。

(二)目标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涉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目标,阐明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当具备何种政治品格、精神状态、优良作风和综合本领,从而坚强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①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 推进自我革命》,《求是》,2019 年第15 期。

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了许多论述,比如:2016 年2 月,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提出,“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177 页。。2017 年10 月,他在党的十九大上讲道,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432 页。。2018 年5 月,他提出,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④《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432 页。。他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他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4 页。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在不同层面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党的建设目标体系,对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战略目标和科学指引。

(三)方法论:新时代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的新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领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丰富内涵,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与相关党内法规制度为根本遵循,将党的政治建设自觉置于党的总体布局的首要位置,有机融入党的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纳入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作为党的建设效果评价标准的核心要素,以党的政治建设引领和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质量发展,确保党在任何执政条件下和风险考验中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思想过硬、先进纯洁、本领高强、人民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先锋队。

第二,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概括来讲,这个总要求主要由六个层次构成,分别是:一个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个基本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条建设主线(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个总体布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个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一个基本目标(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总体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实现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基本规律作出了新的重大探索,⑥参见柳宝军:《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文本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 年第2 期。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基本遵循。要坚持以这一总要求为坐标系和定位仪,系统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着力提升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第三,勇于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是我们党之所以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根本原因。我们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党主要不是依靠外部政治力量的监督与制衡来革除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依靠一种建立在党的初心和使命基础之上的高度自觉和自我锻造。党的自我革命实际上相当于政党的自我改造、自我修炼活动,依靠党自身的力量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革除一切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属性和要求不相符的思想理念、行为趋向、作风形象、精神状态等,将不理想的状态与秩序治理、改造、转变为理想化的秩序和状态,确保党成功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自觉,贯彻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基本方针,“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5、63、64 页。,坚决革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第四,坚决打赢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坚决惩治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对一切腐败问题决不姑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环境。

第五,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党的二十大是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面对新征程、新任务、新情况,党的二十大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5、63、64 页。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居大不易,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招一式的治理举措与治理模式所能真正解决,为了使党能够永葆青春、基业长青,就亟须构建系统化的政党治理体系。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5、63、64 页。重大战略任务,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科学思路与行动指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经过长期演化、渐进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要素齐备的有机整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管党治党的一系列思路理念、实践举措、治理载体、实践机制等已呈现较为成熟、定型的模式化与体系化特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突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迈向体系化、协同化、常态化的新境界,为世界政党治理和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智慧和方案。

猜你喜欢
强国课题现代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