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缘起与发展进路*

2024-04-26 15:58孙程芳
观察与思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文化

孙程芳

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发展成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也离不开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工作的长期思考与实践。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任职,习近平同志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一以贯之对文化的积极实践和深邃思考中逐步形成了对文化的独到见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极其重要的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这一科学理论孕育、萌发、发展、形成于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工作的全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饱含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礼赞,对外来文化的充分吸收与借鉴,是他一以贯之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智慧结晶。深入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缘起与发展进路,对于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科学内涵,增强政治认同和理论认同,推进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探索萌芽:在实施“文化兴县”中生发文化开发新理念

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方面的思考,最早来源于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同志于1982 年3 月至1985 年5 月,在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正定是习近平同志的从政起步之地,他关于文化开发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也从这里开始生发。正定文化积淀深厚,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孕育了“常胜将军”赵子龙、“忧国忧民”范仲淹、“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等著名历史人物。那时,面对人们精神生活单一、精神世界匮乏的客观形势,他提出了重视文化保护,坚持文化兴县、旅游兴县,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人才建设等重要思想观点,这一时期是习近平同志对文化保护与开发初步接触、最初思考的思想萌芽阶段。

一是注重文物保护,提出“我们保护和修复文物,既是对祖先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①《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44、142、51 页。。习近平同志深入实地勘察古迹、着力支持修缮古寺古碑、设置文物保护标志,在全县城市建设中注重文物现场保护规划,鲜明指出“我们保管不好文物,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②《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44、142、51 页。。他强调,“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③《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人民日报》2022 年5 月12 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但表现为对她的河山、民族、历史、文化难割难舍的依恋之情,还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命运前途的倾心关注”④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4、215-216、17、17 页。。这段论述深刻表达了他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他组织编撰反映正定历史文化整体情况的《正定古今》一书,并在为这本书所作的序中指出,“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我们有了这本书,就可以更好地鉴古励今……对正定繁荣昌盛起到一定推动作用”。⑤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4、215-216、17、17 页。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正定文化的赞誉,对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初步思考。

二是较早提出文化旅游理念,开创文旅融合发展先河。习近平同志指出,正定古城建设集中,应通过修缮古文物建筑,复苏历史遗迹,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将正定这一古城修建为旅游景区,发展文化旅游,开创了旅游业的“正定模式”⑥《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44、142、51 页。。1983 年,习近平同志努力筹措资金,将央视大型连续剧《红楼梦》的“荣国府”引进正定,并建成永久性建筑,与当地其他旅游景点合成一条旅游线路,极大提高了正定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惠及了正定未来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1984 年,到正定旅游的人数增加到40 万;1985 年,游客突破50 万。⑦参见《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共产党员网,2014 年1 月5 日。2023 年1—6 月,正定县接待游客794.44 万人次。⑧参见《河北正定:古城夜色引游人》,新华网,2023 年7 月19 日。这一探索开创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先河,极大地转变了正定当地人们的固有思维。

三是提出“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去认识”⑨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4、215-216、17、17 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克服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的错误思想”。⑩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4、215-216、17、17 页。这厘清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他大力推行“精神文明礼貌月”活动,通过修整街道、军民共建文明县、开办农村剧场、建立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等措施,人们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这些理念和举措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当时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四是提出新时期的用人观,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对正定文化事业人才短缺的状况,习近平同志坚持依靠人才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人才九条”新时期的用人观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打破非党人士不担任正职的常规,提议由贾大山担任县文化局局长,并经常性向贾大山询问正定历史文化发展的意见、建议;在他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设立文艺繁荣奖,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进行创新创作;聘请国家文物局工程师杨烈为正定县顾问团成员,积极求教文化发展之路,汇聚起推动正定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同志从政是从正定开始起步的,对文化开发的探索和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思考也是从正定开始起步的。他在实施“文化兴县”中提出文化开发新理念,推动了正定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他对文化开发的最初思考,播下了文化思想的种子,也为正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历史证明,习近平同志当年关于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路是正确的。2013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①转引自《正定:古城保护进行时》,《中国文物报》2015 年1 月16 日。

二、初步孕育:在坚持“文润八闽”中探寻文化工作新道路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长达17 年,先后在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多个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他对文化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对文化工作的思考不断加深,他的文化思想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这一地区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八闽文化”承续历史、贯通古今,内蕴着光荣的革命精神、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习近平同志从1985 年6 月至2002 年10 月,立足福建文化实际,开创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工作的前瞻性探索,提出了注重协调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珍视文化、加强新闻宣传等重要思想观点。在福建推动文化工作的生动实践,是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工作思考的思想孕育阶段。

1985 年6 月至1988 年6 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期间,提出要“在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海上花园’风貌,通过自然环境(特别是海景)的保护、风貌建筑的修复、特色文化精粹的弘扬并与时俱进、公众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城景交融、自然人文有机统一的独特‘鼓浪屿品牌’”②转引自《“国之瑰宝”,熠熠生辉》,福建省人民政府网,2022 年7 月17 日。。这充分彰显了他关于特色文化发展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他较早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对城市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将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厦门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门作了《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战略报告,为鼓浪屿的保护传承和科学利用指明了方向,也为文化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8 年6 月至1990 年4 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提出要通过文化工作提振民族自信心、加强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解决人民的精神贫乏问题等观点,深化了对文化工作的内容、功能和方式的认识。他强调,“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③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17 页。他强调,要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的关系等,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①参见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1-116、128-131 页。前瞻性地澄清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困惑。他强调,要做好群众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创设新闻月谈会和通气会“两会”制度,促进地委工作安排与媒体、群众沟通联系。针对闽东教育落后的现实状况,他提出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适应闽东农村经济的发展办教育,做好扫盲工作,②参见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1-116、128-131 页。逐步带领宁德人民办好教育,摆脱贫困,播撒了文化的种子。

1990 年4 月至1996 年4 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等职务期间,提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③《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下),北京:人民出版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480 页。等重要理念,提出了许多推进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新策略、新方案。早在1986 年1 月10 日,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需要警惕对历史文物的“建设性破坏”,“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指建设性破坏)来换取其他方面发展的”。④转引自《“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福建日报》2015 年1 月6 日。针对福州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不断突出、古建筑受到破坏和损毁的状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并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30 余次,大力保护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福州古厝等文物古迹,形成“四个一”文物管理体制;倡导研究林则徐、严复等福建籍名人先贤思想,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革新精神和高尚风范;强调文学艺术不仅要反映历史,更要善于在现实中寻找题材,提出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扶持闽剧发展,建设闽剧学校培养后备人才;塑造福州历史名人雕像,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关注书画事业,为福州画院解决办展难的问题,强调改善文化事业单位条件;等等。1991 年3 月10 日下午,在三坊七巷召开的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⑤转引自《“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福建日报》2015 年1 月6 日。对林则徐系列遗迹修复的重视,源于习近平同志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倍加推崇。1995 年6 月3 日,习近平同志在揭幕仪式上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故乡的人民树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福建日报》2015 年1 月6 日。这说明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英雄事迹和精神的激励作用。

1996 年4 月至2002 年10 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适逢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际,他对福建文化工作统筹规划、革故鼎新,提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⑦习近平:《〈福州古厝〉序》,《人民日报》2019 年6 月8 日。,强调经济发展和名城保护相辅相成,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深化了对文化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规律性认识,是他关于文化工作思想的重要孕育阶段。第一,强调保护文物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他指出:“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⑧习近平:《〈福州古厝〉序》,《人民日报》2019 年6 月8 日。第二,支持文化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他深入芳华越剧团等文化事业单位调研,为芳华越剧团修建剧场、解决实际困难;培养、壮大文化队伍,举办北京舞蹈学院“福州班”。第三,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①转引自 《让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福建万寿岩遗址保护实践》,《中国文物报》2020 年5 月19 日。。加强对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强调“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②转引自 《“物”见初心·总书记的时代印记⑨》,海外网,2022 年6 月10 日。。1999 年12 月1 日,武夷山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实现了福建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时任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致信祝贺,并审议通过《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第四,发展福建高等教育事业,谋划推动福州大学城建设,为推进福建文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他要求,“大学城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高校新校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大学城建设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③《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北京:人民出版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3 页。。第五,推动“数字福建”治理新模式,实现了文化数字化的超前性谋划。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集中开发一批基础性、综合性省级信息库和其他各类数据库,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治理,加快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网络教育。④参见习近平:《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福建日报》2000 年11 月7 日。他指出,“建设‘数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战略制高点,可以统揽我省信息化全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⑤转引自《从“数字福建”到“互联网+”——追风赶浪,傲立潮头》,《福建日报》2016 年5 月6 日。。这体现了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先行探索。

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工作的思考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他在福建工作时间长、任职岗位多,从县级到地区再到省级层面,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关于文化工作的思想不断孕育。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文化工作的一系列前瞻性思想和观点以及开创性实践,既为八闽大地的文化传承和复兴注入了时代活力,也为后来者薪火相传传递文明之光铺下了坚实的道路。2017 年7 月,厦门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⑥转引自《习近平的文化情怀·“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新华网,2022 年5 月30 日。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向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⑦《习近平向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央视新闻,2021 年7 月16 日。。他希望福建在文化保护、文化工作等方面做得更好。

三、重要萌发:在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中形成文化建设新方略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萌发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实践依据。

2002 年10 月至2007 年3 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期间,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先后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进文化更加繁荣、实施文化建设的“八项工程”等一系列推进浙江文化发展的新方略,不断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这些推进浙江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考和实践,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思想在浙江重要萌发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从省域层面进行先行探索,作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并将其写入“八八战略”。2003 年7 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了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八八战略”,其中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①《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4、223、223 页。的要求,开启了浙江文化建设新征程。2004 年5 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平安浙江”建设中促进“文化更加繁荣”的指示。2005 年7 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为浙江文化建设作出整体战略部署,体现了在省域层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思考和前瞻探索。2006 年4 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文化领域的法治化水平的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推进浙江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理念、作出的工作部署,促使他关于文化建设的思考逐步系统化、体系化、理论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建设思想,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阐明文化的地位、作用。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其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心系良渚遗址,亲自推动良渚遗址的开发和申遗工作。2003 年7 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赴良渚调研,观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并听取情况汇报。他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 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②《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4、223、223 页。2004 年,他听取良渚遗址管委会报告后批示道:“良渚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史前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③《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4、223、223 页。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也一直关注着良渚遗址申遗和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深入。2023 年12 月3 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④《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新华网,2023 年12 月3 日。。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等的推动作用。他指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⑤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89 页。,“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他在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的总序中明确指出,“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他强调,“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服务”③转引自《今天,重温16 年前的一篇序言》,《杭州日报》2022 年5 月30 日。,“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不能没有先进文化的武装;社会要进步,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民族要振兴,不能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④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审视了文化的作用。这些关于文化力量、文化作用的思想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一脉相承。

第二,阐明文化的基本特性。一是意识形态属性。他指出,“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着眼于管住方向,管活机制,管出效益,管好质量”⑤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发展文化产业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强化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⑥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繁荣文艺要“高扬先进文化旗帜,正确引领文艺工作的方向,统摄文艺作品的灵魂”⑦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二是人民性。他提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⑧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50 页。,“先进文化产品,应当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⑨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⑩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深刻认识到文化源于人民,文化服务人民,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三是多样性。他强调,“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⑪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关于文化特性的基本认识,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等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阐明推动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他提出并阐释“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提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⑫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⑬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深刻认识到精神动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激发活力的功用。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对推动文化建设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第四,阐明文化建设的方式路径。一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他提出,新闻宣传“在组织上必须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⑭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⑮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 页。12 个字的要求。二是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方针原则。他强调,“决不能在文化观念上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⑯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3、294、290、328、331、333、332、297、295、4、43、308、290 页。,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工作方针等。三是强调虚功一定要实做。他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相对务“虚”的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7、290、298 页。。四是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创新文化。他提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7、290、298 页。。他高度重视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总序,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真”“情”“实”“意”的具体要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③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版,第297、290、298 页。。五是提出应担负起推进省域文化建设的使命。他指出,“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④转引自《今天,重温16 年前的一篇序言》,《杭州日报》2022 年5 月30 日。,显示出他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担负省域层面文化使命的高度自觉。

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国,从重视文化的作用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从赓续省域优秀文化的使命自觉到提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由是观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理论思考和战略谋划,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相通、精神契合、逻辑相连,为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累了宝贵经验,表明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在浙江重要萌发。2023 年9 月20 日至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反映时代要求,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⑤参见《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华网,2023 年9 月25 日。他对浙江的各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浙江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四、不断拓展:在提升“文化大都市”品质中提出文化发展新主张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间虽短,但他对大都市文化工作、文化发展有新的思考,既有强调精神层面的重要论断,也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气质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2007 年3 月至10 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上海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他提出文明素质重在实践、提炼概括新的上海城市精神、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等,全面推进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了上海的城市气质和文化软实力。这一时期的文化理念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是顺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客观趋势的战略选择,是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①参见《习近平昨前往本市文艺单位调研强调: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汇报》2007 年8 月22 日。

上任不久,习近平同志就对上海的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他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指出,“文明素质重在实践,重在养成,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动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有一个大提升”②转引自田玉珏、桑熙:《“习书记诠释的上海城市精神是对上海工人阶级优秀基因的重唤”》,《学习时报》2021 年9 月15 日。,并提出了“五个更加重视”的要求。他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③习近平:《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解放日报》2007 年5 月30 日。。他提炼、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的上海城市精神,并第一次把“建设文化大都市”写进党代会报告。报告从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等四个方面,对上海市文化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要着眼和谐文化建设”“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等,④习近平:《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解放日报》2007 年5 月30 日。将建设“城市文明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未来五年奋斗目标之一。他十分注重党的红色传统的传承,指出“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⑤转引自《习近平在虹口调研时指出:要依托北外滩规划建设,着力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文汇报》2007 年7 月13 日。。他强调,“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大都市,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文化艺术事业的潜能和活力”“要制定、完善和落实有关规划和政策,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要始终把人才作为关键,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努力营造人才辈出、创意涌流的文化环境,使各方文艺人才近悦远来,在上海充分施展才华,使上海成为文化大师云集、艺术巨匠荟萃的文化大都市”“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⑥参见《习近平昨前往本市文艺单位调研强调: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汇报》2007 年8 月22 日。等等。他根据上海宣传舆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他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有国际视野、全国眼光,要从全国格局、长三角区域格局考虑上海,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准确把握新闻宣传规律,清醒认识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⑦《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6、175 页。。他还以宽广的视野提出,将“改造、融合、兼收并蓄”的东方智慧借鉴国际化传播变为世界智慧,等等。

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上海“之所以能有经济中心城市的表现,魂与根来自文化。上海要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必须不断夯实文化软实力”⑧《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6、175 页。。他在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文化发展理念,体现了他对于文化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深厚自信,提升了上海的城市气质和文化软实力,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理念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始终坚持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 年11 月28 日至12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①参见《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华网,2023 年12月3 日。他对上海推进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发展既给予点赞,又寄予了厚望。

五、持续深化:在扩大文化交流中作出文化新论断

习近平同志初到中央工作时,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站位,从新的高度、全国视野来审视文化开发、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持续深化对文化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2007 年10 月至2012 年11 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期间,深入思考新形势下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概括新的精神内涵,勉励青年学子;推进文化互动,加强交流合作,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这一时期的文化理念和工作实践,闪烁着他关于人类文化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真知灼见,他关于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思想进一步深化。

第一,重视文化发展,抓好精神传承。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致力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多次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人物、英雄模范的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发扬他们的高尚品质、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风;领导推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国际大型文体赛事活动,营造赛事良好舆论氛围,突出宣传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②参见习近平:《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时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 年7 月10 日。高扬劳动奋斗精神,指出“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③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保增长促发展劳动竞赛推进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 年4 月29 日。;等等。

第二,概括新的精神内涵,勉励青年学子。2012 年1 月4 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激发师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创新创造活力。④参见《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会见会议代表并讲话》,《人民日报》2012 年1 月5 日。2011 年11 月4 日,他指出:“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⑤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 年11 月5日。2010 年10 月26 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①参见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 年10 月26 日。12月7 日,习近平同志在重庆考察期间,专程来到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看望同学们。他鼓励说道,学工的人、学理的人,还要学习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②参见 《习主席嘱咐我们“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十四)》,《中国青年报》2020 年6 月18 日。循循善诱,言语谆谆,以文化人。

第三,推进文化互动,加强交流合作。习近平同志努力在外交实践中加强文化合作,不断拓展我国发展空间,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期间,他多次出席国际重要会议,参与全球治理决策,深入推进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大国外交,提出了一系列体现大国风范、彰显大国担当的重要概念和理念,如:“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指出必须以发展、平等、互信、合作、创新求安全。③参见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2 年7 月8 日。他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华民族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④参见孙立极、李章军:《2010 年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开营》,《人民日报》2010 年7 月26 日。他还在外交实践中深刻感悟和汲取世界优秀文化作品的精神力量。例如: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访古巴海明威的创作之地,他指出,“ 《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⑤蔡小文:《〈老人与海〉:描述永恒的精神》,《光明日报》2017 年12 月4 日。。后来,他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脱稿讲述《老人与海》的故事,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⑥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人民日报》2016 年10 月14 日。在丰富的外交实践中,习近平同志既推进了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利双赢,又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交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力促进了全球治理的价值重塑。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期间,深化了对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又注重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践行,还特别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使他关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新观点、新理念、新论断不断生发。

六、臻于成熟: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中形成文化新思想

从2012 年11 月至今,习近平同志自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以来,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趋势,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⑦参见曲青山:《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人民日报》2023 年10 月24 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一)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掌握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蕴涵。

2013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16、181-182、236、278、284、304、342、337 页。2014 年10 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②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16、181-182、236、278、284、304、342、337 页。2016 年2 月,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③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16、181-182、236、278、284、304、342、337 页。5 月,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④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16、181-182、236、278、284、304、342、337 页。。12 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⑤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16、181-182、236、278、284、304、342、337 页。。同月,他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负起领导责任”⑥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16、181-182、236、278、284、304、342、337 页。。2018 年4 月,他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⑦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16、181-182、236、278、284、304、342、337 页。。8 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⑧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16、181-182、236、278、284、304、342、337 页。。2023 年6 月,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⑨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17 期。。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将“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⑩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正本清源入手抓意识形态工作,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改变。

一是着力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2013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47 页。。2018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九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明确“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⑫的使命任务。2023 年10 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这次会议的指示中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 年10 月9 日。,并作出“七个着力”的战略要求。二是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加强理论武装。他深刻指出:“更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②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55、287 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③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55、287 页。。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三是加强阵地建设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他指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版,第84、131 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文艺、新闻舆论、互联网、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会议,对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切实将其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广泛凝聚起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厚道德滋养和强大思想支持。

一是在教育引导中铸牢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版,第84、131 页。他强调,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精神谱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规范育人化人,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等。二是在实践养成中提高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5、165 页。运用各种平台和载体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规约等日常生活,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视爱国仪式、纪念活动、礼仪规范等,营造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社会氛围。三是在制度保障中形成底线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5、165 页。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刚性制度约束,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建立相关法规制度,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实践践行。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4 页。他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指出这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抵制了西方话语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轻视和羁绊,②参见黄力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构》,《理论与改革》,2023 年第6 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方略。2012 年11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9-60 页。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④《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 年11 月29 日。。2014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⑤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月25 日。。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⑥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14-115、228 页。。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⑦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14-115、228 页。。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提到要大力做好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挖掘和研究工作,深入阐发其时代内涵和独特价值。2017 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传承发展的目标和内容,对关键文化领域作出了重点规划。2021 年3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315 页。这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五)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自信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掀起了文化建设、文化繁荣、文化创造的新热潮,有力提振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志气,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

2014 年2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 年2 月26 日。3 月7 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2016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式提出包含“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②参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2020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成文化强国”写入2035 年的远景目标。2021 年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44 页。。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这为新征程文化建设擘画了新的蓝图。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17 期。文化自信论的提出和实践,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更加从容、自信,中华文化走向了自强、自豪的新征程。

(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鲜明彰显。随着迈上新征程,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的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美好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大命题,着力推进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构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⑦参见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并首次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此外,他多次提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艺的百花园为人民绽放;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倡导追求美好崇高的精神境界;等等。

应该说,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尚待破题的任务,迫切需要关心、爱护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人士来共同厘清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思路。下面本人谈几点感受:

(七)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内在秘钥。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得出的必然结果和科学结论,①参见付文军:《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宁夏社会科学》,2023 年第6 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创造性的重大论断。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把坚持“两个结合”作为党的理论创新宝贵经验的重要内容。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科学方法作出系统阐释,形成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提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等,深刻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③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17 期。2023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④《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人民日报》2023 年7 月2 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揭示了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邃思考和科学把握,表明我们党对我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八)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⑤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17 期。文化的承续和积累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变,而构建新的文化内容和内在秩序,意味着文化系统和意义世界的革命和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文化的保护承续,还注重文化的创新创造,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着力推进实现中华文明的未来图景与渐进跃迁,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臻于成熟,内容不断丰富,逻辑结构不断完善。

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2023 年6 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②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17 期。,并进一步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要求,阐明了当今时代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等,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建设作出具体部署。文化使命论的提出,是推动文化进步、文明跃迁的科学谋划和必然选择,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世界文明互鉴。”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295 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秉持和衷共济、立己达人、和合共生的中华文化精神,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概念,有力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擘画了人类文明实践的崭新范式,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价值指引,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意义。

一是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④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4 页。,身体力行破除“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文化偏见。2013 年3 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 年1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动因、愿景与实施路径。⑤参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权”国际研讨会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举办》,《人民日报》2017 年6 月16 日。2023 年3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⑥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 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蕴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强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利益共生,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不同文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引。

二是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百年变局下人类文明面临新挑战,“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沉渣泛起。习近平主席坚持胸怀天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提出并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2014 年3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⑦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 年3 月28 日。。2017 年5 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他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95 页。。2019 年5 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他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②参见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 年5月16 日。2021 年1 月25 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③《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187 页。

三是积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2015 年9 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④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9 月29 日。。首次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2023 年3 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深刻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⑤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8 页。。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全球文明倡议,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主张,凝练了人类的基本价值共识,超越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为弥合文明分歧、构建人类文明现代性图景提供了价值支撑。

综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工作期间推进文化建设并加以长期思考的结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宏伟实践的理论总结、理论创新的成果。从地方到中央数十年的工作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文化问题,深入文化实践、推动文化改革、着力文化创新,积累了文化兴县、文化润市、文化大省建设以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对县域、市域、省域、国家层面推进文化开发、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科学认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开发、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体现了他长期以来对文化开发、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入思考和一脉相承,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发展成熟。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缘起和发展进路,有助于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华章。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