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运用“手体配伍针刺法”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经验

2024-05-24 09:19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运动性陈老师手部

潘 剑 陈 峰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运动项目、运动环境和装备等有密切关系[1]。运动性损伤主要累及人体的运动系统[2],临床上多以运动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常见[3]。调查研究显示,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好发部位以踝、足、膝部最多见,分别为23.0%、19.6%和16.0%[3-4]。陈峰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近40余年,善用骨边刺法、上补下泻针法、手穴疗法等治疗运动性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将陈老师运用“手体配伍针刺法”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的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共参。

1 “手体配伍针刺法”概说

陈老师临床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针刺配伍选穴由手穴与病变局部体穴两部分组成,运用近补远泻的针刺手法进行操作,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陈老师称为“手体配伍针刺法”。此法遵《内经》“上病下治”“远道刺”之奥义。《灵枢·官针》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远道刺,即取穴于远离病变部位的地方。在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远道刺认定为手部穴位,其穴点主要包含手穴、经穴和经外奇穴。“远道手穴为主,局部体穴为辅,近补远泻刺法,配合病处运动”为此疗法的要点。

2 病因病机

陈老师认为,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可归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常因外伤所致,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关节屈伸不利、青紫瘀斑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类证治裁》曰:“诸气血凝滞,久而成痹”。故外伤可致气形受损,出现肿痛。因人体的气血相辅而行,循行全身,周流不息。外伤跌打,皮肉筋骨损伤,进而损及气血,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脉络受损,血不循经,瘀于脉外,形成气滞、血瘀。运动性软组织损伤与经络密切相关,《圣济总录·伤折门》中提到:“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跌仆筋伤,经络气血不得宣通,气滞血瘀,痹阻脉络,导致经筋活动受限,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疼痛。因此,陈老师将筋伤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局部筋经分肉受到外力伤害,血行不畅,遏阻气机,瘀血停滞,而致肿痛。针刺治疗应以疏经导气、活血止痛、通利关节为原则。

3 处方选穴 手体相应

3.1 手穴穴点 手穴是以手部涵盖全身的微针系统,手穴有各种不同的流派。陈老师所用的手穴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结合盛氏针灸特点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手穴系统[5]。此手穴系统以手的功能位作为取穴定位的基础。手的功能位是腕背伸约20°~25°,即用力握拳时腕关节所处的位置。同时,拇指充分外展,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其他手指略分开,诸指间关节的屈曲位置较为一致,即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半屈曲,而远端指间关节微屈曲。此时,手的形状就如一个坐位的人体。根据全息理论[6],人体的各个部位在此形态的手部有规律的分布。具体为中指代表头部,示指及无名指代表上肢,拇指及小指代表下肢,手掌代表胸腹部,手背代表腰背部。手穴的穴点也分布在这些部位上,且多以部位来命名。例如“手穴踝点”在拇指指关节横纹处,赤白肉际上,左右各一,可治踝关节疾病。“手穴膝点”位于拇指掌指关节处的背面,靠近赤白肉际,可治膝关节病。“腰痛点”有二,即食指与中指掌骨间隙“腰痛1”,中指与无名指掌骨间隙“腰痛2”,可治急慢性腰痛。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系统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脉中有三条阳经和三条阴经在手部循行交会,《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阴气……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行。”《灵枢·动输》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手部与人体阴阳、气血有密切关系,是手穴穴点能治疗全身疾病的基础,也是手部经穴能够调气治病的理论依据。如突然闪挫引起的急性腰扭伤,可选取合谷、后溪等传统经穴,辨证施针,也可选用手穴腰痛点进行治疗。

手部解剖结构中包括骨骼、肌腱、血管、神经等,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及动静脉血管供应,与全身联系紧密,其中手部的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分支含有运动纤维成分和感觉纤维成分[7]。当手部穴位接受外界刺激时,可激活相关神经元,将刺激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调节机体功能。如经外奇穴“八邪”,定位于手背第1~5 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左右共8 穴,穴下分布有骨间背、掌侧肌、蚓状肌等肌肉,有尺、桡神经手背支分布,拇指与示指之间的大都穴下还有拇内收肌。有研究表明,通过滞针法强刺激八邪穴,可以兴奋穴位皮下的桡、尺神经,诱发桡、尺神经支配的手部肌肉肌梭的兴奋,并根据兴奋传导通路将兴奋冲动传入脊髓,传递到脑内的不同水平,刺激脑细胞,实现对低位中枢的调控,促进中枢与周围神经的联系,通过传出通路将兴奋信号传递到病变部位的神经、肌肉,从而令中枢神经系统中由于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异常活动模式向正常的活动模式转化,因此可使损伤所致的疼痛获得持续缓解[8]。

手部穴点包括全息手穴、经穴及经外奇穴,通过对穴点的刺激,可调节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同样对运动损伤所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手部穴点是整个治疗方案中的主穴。

3.2 局部经穴 阿是协同 在手体配伍针刺法中,病变部位的穴位是组成针刺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局部穴有经穴和奇穴两大类,同时阿是穴也是不可缺少的穴位。

“筋伤”的核心病机是气滞血瘀,局部经脉受损,瘀血阻滞不通,气机不畅,发为疼痛、肿胀及活动障碍。陈老师认为局部取穴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以痛为腧”为原则,重视循经取穴及痛点取穴,选取经穴及阿是穴。取穴遵循“病在经,取之经”及“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原则。在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时,首先循经辨证选取局部经穴。如急性腰扭伤,陈老师根据扭伤部位,探查损伤所在部位的经脉分布,腰痛在足太阳膀胱经者,取本经肾俞、志室;病在督脉者,取穴命门、腰阳关、腰俞为主。循经取穴,以疏通经脉、经筋之气。

陈老师认为阿是穴具有协同作用,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也是疾病的反映点,在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中常配伍选用。《黄帝内经·太素》指出:“以筋为阴阳之气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转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腧。”阿是穴定位以压痛、触痛最明显点为准,如踝关节腓韧带扭伤可在足三阳经筋分布区或腓骨外髁止点跟骨外侧扪及阳性压痛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在股四头肌内侧头肌腹(血海)附近;膝半月板损伤可在股直肌起点处髂前下棘与髌骨上缘的内、外侧及中点连线上寻找压痛点。针刺阿是穴,针至病所,以达祛瘀散邪而解结,调节局部气血,疏通经脉,祛瘀通络止痛之功。

4 针刺手法 近补远泻

陈老师认为,在针刺治疗中,手法的合理运用对疗效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手体配伍针刺法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中,陈老师以近补远泻法为手法要点。《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陈老师手体配伍针刺疗法中的针刺手法属于异穴补泻法[9],可溯源于《内经》经络学说、标本根结理论。陈老师将手部穴点认定为远穴或远道穴,局部经穴及阿是穴认定为近穴,因此根据穴位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4.1 手穴针刺操作 手穴的针法,一般采用0.35 mm×40 mm 规格毫针,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按压穴处,右手持针紧贴左拇指指甲对准穴位,针体垂直与手背皮肤成90°角向下直刺0.1~0.3 寸,刺入后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捻转幅度180°~360°,频率160~200次/分),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10~20 min,摇大针孔出针。留针时可按摩患处或活动病处,如膝关节扭伤,手穴留针时,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活动患侧关节,做膝关节的前屈、后伸、旋前、旋后等动作,并进行步行。

4.2 局部腧穴针刺操作 对于局部穴位的针刺方法,陈老师分为进针、行针、出针及补泻手法等步骤。在进针前进行爪切定位,选定穴点后,以垂直进针为主,运用指切进针,进针后运用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20~30 min。然后出针并紧按针孔。

如膝关节扭伤,嘱患者取坐位,膝关节屈曲90°,取膝部穴,穴位常规消毒,左手常规消毒,采用指切进针法,左手切按穴位,右手持毫针垂直进针,局部刺激宜轻为补,直刺0.5~1 寸,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80°~180°,频率80~120 次/分)。使用“切、刺、探、啄”,使针下得气,即针刺后将针提起少许再向下插。同时手指持住针柄不放,施以一定的压力,按时不移动手指,使针固定不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来回前后转动,反复交替使针体旋转,施以轻刺激补法。予留针30 min 后,迅速按揉针孔出针。

5 配合运动 气至病所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陈老师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亦遵循古法,以针刺达到“气至病所”为要,强调气速至则效速,气不至则效不达。研究证明,经气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针刺疗效与经气感传程度密切相关,经气感传愈显著,针刺疗效也愈好。采用激发经气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对治疗一些现代医学棘手的病证有不错的效果[10]。

手穴运动针法是在进行局部病处的针刺治疗后,采用手穴针刺,并在针刺的同时配合患处的活动,能有效提高疗效,是手体配伍针刺法的关键部分。运动针法是一种针刺入穴后,得气行针,并同时让患者活动患处的治疗方法[11]。陈老师为提升经气运行,促进局部患处经气的调节,针刺病灶对应手穴,在患者能忍受前提下,施以中度或重度提插捻转手法。留针期间嘱患部进行肢体活动,有效引导感应向着病变部位所在的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使得“气至病所”,而实现“气速至则速效”的治疗目的。患者进行局部的主动运动,主要活动患处关节或肌肉,活动时应注意动作缓慢、平稳,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或恢复正常范围,不宜过度用力,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临床疗效。

6 验案举隅

周某某,女,12 岁,体校学生,2023 年2 月28 日初诊。主诉:右侧踝关节扭伤2 d。患者于2 d 前体能训练时不慎跌倒,右侧足背着力接触地面,顿感右侧踝关节疼痛不适,无明显肿胀,活动轻度受限,行走及站立时右踝疼痛加重,回宿舍自行冰敷,次日就诊。刻诊:右足关节内翻时,右侧外踝及右足背疼痛不适,伴右踝关节活动受限,食欲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查体:右侧外踝周围压痛明显,右踝关节趾屈背伸受限,右踝关节、足背无明显肿胀,无皮下瘀血,皮温正常。中医诊断:筋伤,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右踝关节扭伤。针刺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运用手体配伍针刺法进行治疗。针刺处方:手踝点、申脉、丘墟、昆仑、阿是穴。操作:(1)体穴治疗取患侧申脉、丘墟、昆仑、阿是穴针刺治疗,进针深度0.8~1.0 寸,留针30 min。(2)体穴取针后,取患者手踝点,定位:位于拇指指关节横纹处,赤白肉际上,左右各一,病左取右,病右取左[5]。取穴后,毫针0.1~0.2 寸,强刺激,同时令患者活动受伤的踝部,从慢至快,活动幅度逐渐增大,主要做踝关节缓慢的背屈动作,当踝关节出现轻度疼痛并维持3~5 s 后,再放松踝关节。按此法,完成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后,评估患者疼痛及活动障碍减轻的情况。留针活动10 min。手针出针后,患者右踝关节、右足背痛好转明显。隔日治疗1 次,经5 次治疗后,踝关节疼痛消失,恢复正常活动。

按:踝关节扭伤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踝关节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本例患者由外伤所致踝关节翻转,以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为主。中医属于“筋伤”范畴,由外伤导致踝部筋肉损伤,气血瘀滞,不通则痛。针刺手部穴点,使刺激能在神经中形成“优势兴奋灶”,对伤病区产生有效的抑制、调整、诱导,亦是遵从《内经》“下病上治”的原则,《灵枢·终始第九》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手踝点为上部取穴,配合运动刺法,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处踝关节,激发踝部经气,疏经导气,上下贯通。局部体穴针刺丘墟诱发踝关节的屈反射,阿是穴以痛为腧,辅以申脉、昆仑等穴活血祛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诸法相配,可奏理气舒筋、止痛消肿之效。

7 体 会

运动性损伤的人群分布广泛,无论是专业运动员或者普通人,都可能因为训练方式不当、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及外界环境等因素造成关节软组织损伤。现代医学对急性运动损伤的处理以PRICE 原则、POLICE 原则[12]为主,但此类技术侧重于急性期24~48 h 内的对症处理,患者软组织损伤后的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往往需要耗费患者长期的精力和时间,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灸治疗“筋伤”疗效确切,陈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发现,运用手体配伍针刺法可有效缓解运动损伤后的肿胀、疼痛,缩短治疗周期,使患者快速康复。陈老师强调在针刺手穴时,除了选定与伤处有关的特异刺激点外,刺激的强度也对疗效的优劣有重要影响。应按个体受损情况和对疼痛的可耐受程度,尽可能强刺激,使刺激能在神经中形成“优势兴奋灶”,对局部病灶产生有效的抑制、调整、诱导,达到“通则不痛”“祛瘀生新”的治疗目的。

通过手穴与体穴的相互配伍运用,对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适宜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运动性陈老师手部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两种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比较
发生于手部的硬下疳一例
复明胶囊疑致手部肿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