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部三层”理论探析产后腰痛的诊疗思路

2024-05-24 09:19申屠嘉俊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后腰腰骶部探查

申屠嘉俊 詹 强

产后腰痛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的腰骶部疼痛,可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酸胀等,其发生率为50%~80%,部分患者可见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情志变化[1-2]。产后腰痛属于中医“产后身痛”“产后风”范畴[3]。本病发病时期有其特殊性,虽发病率较高,但因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担忧可能进行的各类治疗等,诊治的及时性并不如意。日久不治,疼痛绵延,变为慢性腰痛,影响情志。中医药疗法包括针灸、推拿等已广泛运用于产后腰痛的治疗中,但病有虚实、症有轻重、法有所长,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所用疗法亦不尽相同。产后腰痛患者对于诊治的诉求多急切、要求高,治疗的依从性欠佳,针灸、推拿、中药三者各有所长,但疾病复杂多变,单一疗法的使用时常无法满足患者对疗效的要求,因而如何选择、组合各类疗法以快速、有效地治疗产后腰痛实为重中之重。基于临床实践认知,笔者认为浙江省名中医詹强教授提出的“三部三层”理论对于产后腰痛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现将该诊疗思路阐述如下。

1 “三部三层”理论

“三部三层”理论由詹强教授提出,是其“平秘论”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分部分层的形式指导疗法的选择,进而纠正机体的不平衡或构建机体的新平衡,令机体重归阴平阳秘[4-7]。“三部三层”理论将病变层面分“天-人-地”三部,“人部”再分“筋-肉-骨”三层。“天”部即“皮”部,“筋”层即经筋,“肉”层即肌肉,“骨”层即骨错缝等病变,“地”部即脏腑,其实质是分层面地剖析病变,在诊断上表里同求、治疗上内外兼顾,对皮、筋、肉、骨、脏腑等层面进行立体化辨析,通过触、摸、探、诊脉等多种形式,厘清病变层面,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以求事半功倍[4-7]。不同层面的病变可有不同形式的外在表现,或皮肤表面肤色及温度改变、或痛点、或压痛点、或结节状物、或按之舒适处、或关节偏移处,此类阳性反应点统称为“经痹点”,多循经出现[5-7]。经痹点并非单纯的点状表现,如在“天”部者可为面状的温度改变,在“筋”层者可为条索结节状物,在“肉”层或“地”部者可与部分穴位重合等,在分层分部基础上准确寻找经痹点,施以相应治疗,效快且优。

2 产后腰痛的分层论治

产后多虚、多瘀,产后腰痛有虚有实,因产后气虚血损、肾元亏虚而痛者,为不荣则痛;或因虚损未复、风寒外袭而气血凝滞者,或因产后瘀血阻滞经脉者,或因产后喂养体位不当而腰背筋肉拘急者,或有产后骨错缝者,皆为不通则痛[8-9]。尽管病因多种,但疼痛或由表及里,或由里达表,涉及机体多个层面。病有浅深,正确认识疾病病位,既是对辨证结论的验证,也可优化疗法的选择、增强疗效。

产后风寒侵袭而腰痛者,多为轻触痛,腰骶部肤温偏凉,病位在表,属“天”部病变。太阳为一身之藩篱,此类病变经痹点多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出现,轻触即得,治疗最宜刮痧、拔罐或膏摩等疗法,轻取则邪去;但风寒袭肺脏,若经痹点层面转深,重探方得,应警惕病邪入里,病变涉“地”部,此时若在肺俞、风门等穴附近或沿肺经循行探及“地”部经痹点,可行毫针针刺捻转泻法,配合腰骶部“天”部治疗,疗效更佳。

产后瘀血阻滞或因喂养姿势不当而致腰痛者,舌脉辨为气血瘀滞,多有筋肉拘急,病变涉及“天、人”二部,尤以“筋、肉”二层为最。此类病变宜先触后摸,力量由轻而重。先触“天”部,此时“天”部病变多受“筋、肉”二层所累而发生,一般无特殊表现,少数患者可见局部肤色青、紫、黯。由触转摸“人”部时,多先在“筋”层寻及以条索状物或压痛点为主要表现的经痹点;进而稍用力摸寻“肉”层,可及肌肉挛缩紧张,最紧张处即为关键经痹点,可与“筋”层经痹点重合。分层既明,靶点已晰,则分而治之。基于“三部三层”理论,“筋”层宜针、“肉”层宜推。此类患者治疗宜由内而外,先行推拿手法治疗,待“肉”层松解后,再以针刺松解“筋”层。部分患者经推拿治疗后“筋”层经痹点同时消散,亦有部分患者推后仍有“肉”层经痹点,故先行推拿手法既有松解之功,亦可在治疗中再次分层探查经痹点。针对“筋”层经痹点,詹强教授所创之“探穴针法”较普通毫针针刺有更好的松筋解结之功,亦可行超微针刀等疗法,对有“肉”层经痹点仍未松解者亦可以探穴针直入肉中,松解该层经痹点[7,10]。针毕,于起针处行一次性气罐吸拔放血,既解“天”部病变,又除陈旧之瘀血,令局部气血再灌注,气行血畅,病去疾安。

产后骨错缝而腰痛者,病位明确,属“骨”层病变,如骶髂关节紊乱、耻骨联合分离等,多有气血瘀滞之征象,虽影像学可辅助明确病变,但产后大多患者无法行影像学检查,故分层探查尤为重要。此类患者腰骶部多可探及关节偏移、部分骨性标志不对称等表现,为“骨”层经痹点,最宜整复,但忌暴力整复。“筋-肉-骨”三者相互影响,“骨”层病变者必有“筋、肉”二层病变,宜先探查此二层经痹点,施以推拿、针刺等治疗后部分骨错缝者可自行复位,无须整复;未复位者再施以相应整复手法,此时筋柔肉松,整复较易、患者抵抗小,筋肉骨平衡,疗效更佳。

产后气虚血损、肾元亏虚而腰痛者,虚证表现明显,病位在内,属“地”部病变,探查时重按方得经痹点,尤其在肾俞穴、八髎穴等附近可有重按时感舒适之经痹点。此类患者治疗宜补,若兼有“筋、肉”层紧张者,可行一指禅推法法等治疗,但手法宜轻、时间宜短;手法治疗结束后于腰骶部及督脉行擦法治疗,以温补之药膏为介质,透热为度,或于经痹点处行温针灸法,既对“天”部、“筋”层有一定松解作用,亦以温阳之效直达脏腑,补虚固本。此时不宜行“探穴针法”等刺激较强之针法,避免因泻反伤气血。部分患者亦可配合中药治疗,根据辨证予以肾气丸、八珍汤等方药加减。

3 典型病案

患者杨某,女,29 岁。2022 年10 月12 日就诊。因“产后腰骶部疼痛3 个月余”就诊。患者3 个月余前产后出现腰骶部刺痛,夜间明显,诉有产后恶露难下,色黯夹血块。3 个月来症状反复发作,久坐哺乳后疼痛易加重,遂就诊。查体:腰肌紧张,左侧L5 棘旁、左侧髂后上嵴压痛(+),叩击痛(-),左侧髂后上嵴稍高于右侧,左侧“4”字试验(+),舌黯苔薄白,舌下静脉瘀曲,脉弦涩。辅助检查:因哺乳拒绝影像学检查。西医诊断:腰痛,骶髂关节紊乱。中医诊断:腰痛病,瘀血证。治疗:治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该患者证属血瘀,病变涉及“天、人”二部,重在“筋、肉”二层治疗;又有骨错缝之可能,需兼顾“骨”层治疗。治疗前先循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阳胆经循行分部分层寻经痹点,先触后摸再探,由轻而重,探及左侧大肠俞内0.5 寸处、左侧小肠俞外0.5 寸处、双侧次髎穴处共4 处“筋”层经痹点,可及腰骶部肌肉挛急及左侧髂后上嵴处“骨”层经痹点。具体治疗:先循三经走行施以法、一指禅推法等推拿手法15 min,施治后“肉”层挛急松解;再探经痹点,仅剩左侧小肠俞外0.5 寸处、左侧次髎穴处2 处“筋”层经痹点及左侧髂后上嵴处“骨”层经痹点,于“筋”层行“探穴针法”,待针下筋结散去,出针后予一次性气罐吸拔,瘀血徐徐而出,留罐时间约5 min;取罐后再分部分层探查,“筋、肉”层经痹点已无,双侧髂后上嵴对称,左侧“4”字试验(-),患者诉疼痛感基本消除。2022 年10 月16 日二诊:患者诉哺乳久坐后有轻微疼痛,经探查仅有“肉”层少许肌紧张,无其余层面经痹点,予推拿手法治疗15 min 后疼痛消失,嘱哺乳时予以腰枕垫靠。患者未再复诊。1 个月后随访,症状未复发。

按:该患者属典型血瘀证,病变涉及“天、人”二部,虽分部分层探查时有“骨”层病变,但在“筋、肉”二层松解后骨错缝征象消失,考虑患者产后血瘀为本,致使筋肉拘急,牵拉骶髂关节而出现骨错缝,故筋柔肉松后关节自然复位。该案在诊治初、诊治中、诊治后皆行分部分层探查,通过对各层面诊治前后变化的把控,以合理、有效的疗法组合快速缓解患者病痛,疗效甚佳。

4 结语

产后腰痛是涉及皮、筋、肉、骨、脏腑等多层面的疾病,单方面治疗某一层面或局限于某一疗法会令疗效受到影响。“三部三层”理论合理地将疾病分部分层辨析,先明层面,后定靶点,分部分层,有序论治,充分发挥针、推、药各自优势,为中医药疗法在产后腰痛诊治中的进一步运用提供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欢
后腰腰骶部探查
现代足球后腰位置比赛能力的研究分析
老年女性腰骶部多发毛母质瘤及文献回顾1例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浅谈足球后腰球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橡胶树miRNA 探查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
现代足球后腰的核心作用和技术分析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未成年人吸毒原因探查:或因家庭或因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