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

  • 海洋环境保护法视角下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监管法律研究
    面向海洋的陆地,入海排污口作为海洋与陆地的联结,势必成为海洋生态治理的关键因素,形成陆海统筹的海洋治理格局须着力解决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视角,改进入海排污口的现有管理制度,提升入海排污口监管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成为海洋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1 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1.1 问题现状根据《2020 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十三五”期间全国直排海污染源的污水排放量波动上升,入海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8期2023-11-17

  • 入海排放口监管与整治模式设计与实践:以大亚湾为例
    16081)引言入海排放口监管是减少陆源排污、提升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落实海洋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其整治监管一直备受重视。自国务院2015年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规划入海排污口设置,到2017年十部委共同印发《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要求摸清入海排污口底数、清理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到此后自然资源部每年将入海排污口整治纳入环保督察专项检查,同时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印发《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查、测、溯、治”原则,我

    环境与发展 2022年4期2022-12-17

  • 近60年来韩江入海泥沙通量变化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
    70100)河流入海泥沙通量既是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产沙与输沙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引起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学者们对全球部分河流入海泥沙通量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河口海岸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4]。其中大型河流,比如密西西比河[5]、尼罗河[6]、科罗拉多河[7]、黄河[8]、长江[9]、珠江[10]等,是该方向的研究热点。研究认为,近几十年来,这些大型河流普遍经历了入海泥沙通量的显著减少,流域人类活动(主要是水库修建)是

    人民珠江 2022年10期2022-10-31

  • 苏北灌溉总渠
    。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导致淮河失去入海道,水旱灾害频发。1950年,根据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周恩来总理主持修订治淮规划,确定“蓄泄兼筹”的总攻略,决定修建淮河入海道——苏北灌溉总渠。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100多万江苏人民积极参与。1952年4月,168公里长的苏北灌溉总渠建成,这条东西向大型人工河道,流经江苏北部的洪泽、清浦、阜宁、射阳、滨海等县(区),东入黄海,成为淮河的重要入海水道。在苏北大地横行700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

    方圆 2022年15期2022-09-08

  • 茂名市近岸海域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问题探讨
    域综合整治力度,入海污染物总量大幅减少,近岸海域优良面积比例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持续增长,陆源污染物通过入海排污口进入海洋,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改善压力不断增大。2022年初,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深化重点海湾综合治理[1]。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入海排污口分类不明确、溯源分析不全面、监管体制不到位等问题是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1期2022-08-16

  • 关于入海排污口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361013)入海排污口是排污单位向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出口,是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近年来,全国沿海各省市的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存在发现污水混排偷排、污水来源不清、责任主体不明、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等普遍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22〕17号)》(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1月29日),对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强化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7年11月4日第三次修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4期2022-02-12

  • 入海排污口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设计的思考
    题日趋严重。陆源入海排污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2019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水质级别为一般,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岸、长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3]。辽宁入海直排口存在总磷和总氮超标现象[4],为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打赢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入海排污口监测与溯源专项行动,掌握污染物入海情况[5]。随之而来的入海口监测任务加大,监测信息的分析与评价工作随之增加,若依靠人工完成不仅速度慢,统计

    绿色科技 2021年12期2021-07-22

  • 新形势下开展入海排污口监测工作的思考
    161)1 引言入海排污口一头连着海洋、一头连着陆域污染源,是陆海统筹中关键的环节,也是薄弱的环节。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入海排污口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范畴,同时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求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种形势对入海排污口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入海排污口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 入海排污口监测现状为掌握入海污染源的状况,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自2003年辽宁省开始开展入海污染源监测工作,频次为每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1年4期2021-01-10

  • 台州市直排海污染问题及整治成效探讨
    排放,陆域污染源入海污染负荷不断增大,成为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改善的攻坚难题[1~4],因此陆源入海污染的控制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改善至关重要。为强化陆域直排海污染控制,2016年台州市以入海排污口及入海河流专项调查为契机,开展直排海污染源整治行动,以削减陆域直排海污染负荷,促进改善台州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为台州全面建设“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奠定环境基础。2 基本情况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全市海岛岸线长约941.01 km。台州市陆域

    绿色科技 2020年12期2020-11-28

  • 陆海统筹视域下入海排污口监管体制的重塑与展望
    源在陆地。同样,入海排污口监管及其存在的问题,表象在排污口的设置与过程管理,根源在陆源污染源构成及其入海通道的体系化管理与污染防治的制度化设计。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划转生态环境部,实现了陆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机构与职能的统一,为陆海统筹解决入海排污口监管问题奠定了体制基础,创造了可能。入海排污口监管,一直是《海洋环境保护法》制修订中的重点关注的问题。入海排污口监管存在的问题,既是全国人大检查《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及执法状况的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4期2020-10-27

  • 传统能源企业奔腾“入海”追潮头
    纷意识到,及早“入海”,才能在未来能源大潮中占得先机。传统能源企业纷纷“入海”研究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预计,2020―2025年,全球对海上风电产业的投资将超过2000亿美元。如今,积极“入场”海上风电的传统能源巨头不在少数。欧洲海上风电市场中的过半装机份额都来自丹麦沃旭能源(Ørsted)、德国意昂集团(E.ON)、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all)和挪威能源公司Equinor等大型传统能源集团。昔日的油气巨头纷纷通过并

    风能 2020年4期2020-10-10

  • 北部湾广西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湾广西近6年主要入海河流各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变化趋势,分析污染物入海通量年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部湾广西5条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总量呈上下波动变化的上升趋势;除南流江和大风江各污染物入海通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外,其他3条河流各污染物的入海通量总体都呈现下降趋势;南流江的入海污染总量是最大的,化学需氧量占污染物入海总量的比重是93.9%;污染物的入海通量的变化主要受其年入海径流量的影响,同时也与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关键词:北部湾广西  入海河流 

    科技资讯 2020年14期2020-06-27

  • 湾夏季陆源入海氮磷污染物浓度、组成和通量
    际标湾夏季陆源入海氮磷污染物浓度、组成和通量张 鹏1,2,魏良如1,赖进余1,戴培东1,陈 育1,张际标1,2(1.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2.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东 湛江 524088)【目的】研究夏季湛江湾陆源溶解态氮(TDN)和溶解态磷(TDP)入海污染物浓度、组成和入海通量特征。【方法】根据2018年夏季(7月)湛江湾陆源TDN和TDP入海污染物现场调查,进行实验室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湛江湾夏季陆源TDN和TDP平均浓度分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9年4期2019-07-17

  • 天津:联手聚力促进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20年)》,做好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加强入海污染治理,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天津市制定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工作目标经过两年时间,全面查清全市海域所有入海排污口底数,制定入海排污口整治方案并推进实施,建立入海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等工作体系,有效管控各类入海污染排放,为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奠定基础。范围和对象一、范围:排查整治范围包括全市海岸带区域范围和入海河流区域范围。具体包括:1.海岸带区域范围。包括本市环渤海大陆、岛屿海岸带区

    中国环境监察 2019年4期2019-05-14

  • 海温对江淮气旋入海特征的影响
    的增减对江淮气旋入海发展的移动路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气旋降水及其入海后中心强度的影响非常明显,海温降低气旋降水减弱、强度减小,海温升高气旋降水增多、强度增大,且冬季气旋强度对海温降低的响应比暖季气旋更显著。海温增减的绝对值越大,气旋强度对其响应越显著。潜热是影响暖季气旋发展的重要物理机制,而感热是影响冬季浅薄型气旋发展的重要机制。关键词 江淮气旋;入海;海温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2-0151-05In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2期2018-05-14

  • 平均每2公里海岸线存在一个污染源
    诗平我国首次摸清入海污染源分布国家海洋局1月17日在围填海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17年陆源入海污染源排查结果,全国共有陆源入海污染源9600个,这意味着平均每2公里海岸线就存在一个污染源。这次陆源入海污染源排查是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分布,将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保护打下坚实基础。根据陆源入海污染源排查初步结果,全国9600个陆源入海污染源中,入海河流740余条,入海排污口7500余个,排涝泄洪口1350余个。排查显示,从海域分布情况看,东海陆源入海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5期2018-02-07

  • 2007-2015年辽宁省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分析
    日趋增大,其中以入海河流污染物的输送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2007年~2015年长时间序列辽宁省主要入海河流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辽宁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情况,掌握污染物入海通量现状,为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制定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政策、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概况辽宁省境内有19条主要入海河流,分别流入黄海和渤海,各河流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鸭绿江、大辽河径流量较大,属较大河流,其他河流径流量较小。辽宁省入海河流属北方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7年4期2017-03-15

  • 全球河流入海沙量估算述评
    和动植物碎屑奔流入海。据估计全球表层土壤年侵蚀量达600亿t,其中约有170亿t泥沙流入海洋,相当于每年损失500万 ~700万 hm2农田[1]。河流输沙量对河流系统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对物质通量、地球化学循环、水质、河道演变、河口三角洲发展,以及依赖于河流的水生态系统和栖息地均起到重要作用。河流输沙量能够反映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因素的影响,也能反映流域侵蚀和产沙的程度。流域侵蚀、产沙和输沙过程对人类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地球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对社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5年5期2015-12-16

  • 雷州湾陆源入海污染负荷及其对海水水质的影响*
    2-3]。雷州湾入海污染源主要包括陆域污染源、大气沉降源和海上污染源。雷州湾入海污染物大多来源于陆地,少量则通过大气沉降及海上活动排入海洋,其中大部分陆源污染是通过沿湾径流汇入雷州湾而引起的,包括沿河乡镇居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沿河流域的小微企业外排废水及下游河口入海区养殖废水。雷州湾沿岸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入海河流和工业直排海排污口;非点源污染包括沿岸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径流和农业径流及沿岸围海养殖排放等。为了解雷州湾陆域污染现状及其环境影响,笔者对汇入雷州湾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年6期2015-09-29

  • 福建省2010年~2014年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浅析
    ~2014年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浅析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谢丽云该文对2010年~2014年全省入海河流污染源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源入海情况及污染源现状,为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制定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政策、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1 前言福建是海洋大省,地处东南沿海,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福建省直接入

    海峡科学 2015年6期2015-08-23

  • 比“上天入海”还难的问题?
    海。中国人“上天入海”的两个尖端科技项目,既直接展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也间接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人民为之欢欣骄傲,全世界也对此表示高度关注。欢庆之际,也有一位老同志给我发来一条短信。他说:“‘上天入海真是好!但为什么要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现实的、没啥技术含量的问题却比‘上天入海还要难呢?”他列举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恕我不一一转述了。我对“蛟龙”入海这项科技是完全彻底的门外汉,但对航天知识多少有一些了解。这得益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采访过

    杂文选刊 2013年8期2013-05-14

  •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361005)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戴娟娟,王金坑,詹兴旺,罗 阳,蒋金龙(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厦门 361005)文章根据我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研究现状,借鉴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提出了我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体系制定的原则和重点。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体系;框架近年来,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技术的研究正在全面开展,但配套的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滞后于制度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8期201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