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地区的林业发展与生态变迁研究

2023-04-08 03:16
林业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东北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历史上林业发展的研究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东北地区自古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清初我国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之一。但清末国势日衰,人口向东北地区大量迁移,加大了当地的资源消耗量,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由李飞和周景勇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林业文献导读》一书,精选中国古籍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林业史料,依照不同历史时期和专题对有关中国林业史和生态史的经典文献进行研究,是国内林业领域的重要专著,为探究清代东北地区的林业发展与生态变迁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中国古代林业文献导读》由六个章节构成。该书聚焦森林资源与生态、森林培育与保护、森林利用与贸易、林政管理与法令、园林与风景名胜、林业思想与文化等不同主题,精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介绍其形成时代、作者、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等内容,向当代人传递不同时代的林业思想和林业发展特征,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清代东北地区的林业发展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清朝前期,东北地区主要实施封禁政策,林业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地森林环境仍以原始景观为主,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到了清朝后期,内忧外患严重,政府的封禁政策日趋无力,允许甚至放任人们砍伐森林,导致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被过度削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基于此,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对清代东北地区的林业发展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简要探讨。

第一,清朝前期东北地区林业的发展状况及生态特征。清朝的东北地区属于苦寒之地,地广人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顺治十年发布了一系列关东移民政策,鼓励关内劳动力去开垦辽东。到了康熙时期,皇帝视东北为“龙兴之地”“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颁布了《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停止了开垦政策,开始长期对东北实施封禁,严格管束关内人向东北迁入,并修筑了长达千余公里的“柳条边”篱笆墙,由常驻官兵稽查出入,以禁止关内人越边砍伐森林、采矿、渔猎或垦伐。同时,清朝皇帝为了娱乐消遣,在西丰、热河地区划地为界,命专人开辟了“贡山”“围场”,禁止对该地区进行砍伐和开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北地区的林业资源。因此,當时东北地区原始森林茂盛,古树繁茂,郁郁苍苍,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维护。

第二,清朝后期东北林业的发展情况与生态特征。19世纪中叶,东北地区面临沙俄的频繁侵扰,被其抢占了部分森林资源,同时“中东铁路”的修建也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逐渐认识到了移民实边的重要性,于1860年取消了部分禁令,默许关内人去东北屯垦。由于东北地广人稀,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农田,河北、山东等地的大批居民涌入东北,掀起了“闯关东”的热潮。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成为满足人口快速增加而带来食物需求的主要途径,出现了很多毁林造田的现象,使东北地区的原始森林不断遭到破坏,林业资源日趋减少。到19世纪80年代左右,清政府完全解除了东北山林的禁令,并成立了招垦局,从山东、辽南等地区招揽关内人前来垦殖,他们只需向政府缴纳捐税便可采伐树木。但因管理不善,最终导致随意毁林伐木的行为遍布,造成了滥垦、过度砍伐等负面效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一是森林量减质低。清末,东北地区已是田连阡陌,原始森林的生存空间锐减,天然针叶林和以针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逐渐演变为次生阔叶林,红松、杉松等用途广泛的树种生长量大大降低。二是生物危机。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使很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空间与活动场地,破坏了森林固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减少,部分动物甚至变成了濒危动物。三是水土流失。森林是保持水土的天然屏障,森林被破坏导致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此外,泥沙顺水进入河湖等水系容易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

(赵文卓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东北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