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大局稳定

2023-11-06 12:21陈建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文_陈建奇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调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了维护经济安全的重点内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全球化新趋势、准确研判世界格局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家安全新形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大局稳定。

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以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具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提出,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国家安全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尽管世界主要国家对国家安全各有侧重,但经济安全都是备受关注的内容。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没有经济发展,那么解决其他安全问题所需的人财物等要素就很难得到保障,各领域国家安全都将面临较大威胁。积极维护经济安全,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完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推动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保障各领域安全的基础。

经济安全是传统安全的重要基础。传统安全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重要观点,揭示了生产力变革对生产关系的巨大影响,也强调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重要规律。从这个角度看,维护政治安全必须重视经济安全,只有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才能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与此同时,政治安全及国土安全面临挑战时,往往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应对。然而,军事装备的增加需要预算投入的持续增长,军事科技创新需要投资资金的持续注入,军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美苏冷战时期,传统安全挑战加剧,苏联在美苏军备竞赛中解体了。虽然苏联解体有很多原因,但经济安全缺乏有力保障,由此导致传统安全面临巨大压力,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经济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基础。从非传统安全角度看,除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及国土安全等传统安全外,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通常被认为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上述领域中,科技、网络、资源、核、生态、海外利益等这些安全本身就属于经济安全范畴或者与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从这个角度看,维护经济安全包括维护与经济相关的非传统领域的安全。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领域安全虽然不能简单归结为经济安全范畴,但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保障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增加相关领域预算投入,夯实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基础。

经济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经济安全问题突出,陷入长期衰退。世界主要国家货币竞争性贬值,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突出。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提出,出现大萧条的原因是美国取代了英国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却未能跟进发挥英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作用,因而导致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灾难的十年。约瑟夫·奈把上述现象称为金德尔伯格陷阱,并据此作出判断,中国崛起以后的动向可能不是示强,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担目前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民族历史维度标注了我国发展的纵坐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比较维度标注了我国发展的横坐标。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由此可能引发的经济问题,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规避金德尔伯格陷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金融领域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成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国际公共产品,为应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历史之问给出中国方案。

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不发展是最大的经济安全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在此背景下,必须深入分析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科学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使命,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等重要优势,但也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及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我国通过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而融入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全球增长缺乏新动力,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促使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问题突出,美国搞“小圈子”、新冷战,人为制造国际合作的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等问题未见缓解,国际大循环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与国际大循环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由国际大循环转向双循环主导的新发展格局,才能有效应对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际大循环的问题。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但都没有发生重大的系统性危机,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较长时间保持高速发展,通过发展缓解经济的矛盾,通过发展化解经济社会的风险。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冲击,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期。与此同时,世界格局加速调整,全球治理赤字问题突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此背景下,安全成为与发展同样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前更多强调的是发展,以发展求安全,在发展中化解风险挑战,现在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为了保障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必须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经济运行的痛点主要在于堵点淤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如果循环不畅,那么企业可能出现生产受阻、商品滞销等问题,宏观经济稳定将遭受挑战。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密切联系,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是确保经济循环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重点在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全球或者区域关键物资储备库。加大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的储备,增加芯片等关键产品的供给,可以考虑构建海外仓,通过国际协调促使海外仓联动,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支撑。二是加强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硬联通与标准软联通双轮驱动,提升全球港口能效,促进跨国铁路联通,提高国际航空货运和寄递物流服务能力,努力解决当前物流运输堵点卡点。促进国际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推进物流供应链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和互认。三是推动跨国企业发展,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而进行全球布局。四是积极践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合作倡议。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倡导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保障科技安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求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又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果说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侧重的是促进商品要素的高效流通,那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侧重的是加快创新,实现科技安全,构建不会被卡脖子、不会受制于人的高水平的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能不能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转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新安全格局的本质要求。

三、维护重点领域经济安全

维护经济安全是系统工程,不仅要强调系统性全局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也要针对重点领域进行分析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从第十九条到第二十二条将经济制度、金融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等方面作为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及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方面明确了金融、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经济安全重点领域。上文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强调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科技安全,接下来将围绕金融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及经济制度安全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维护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杠杆率高位运行诱发的债务风险,是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杠杆率高意味着债务负担较重,债务偿还压力增大,微观主体盈利能力下降,制约政府、企业、个人扩大投资和消费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如果继续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模式为社会融资,那么杠杆率会越来越高,金融安全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把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企业可以更多地通过股市融资,促进社会融资结构优化,有助于私人部门去杠杆稳杠杆,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及债务置换等方式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金融新空间。

创造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防范国际金融风险。2022年以来,自俄罗斯遭受美国制裁而采用卢布及其他货币结算之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提出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去美元化”浪潮愈演愈烈。阿根廷、俄罗斯等不少国家在提出减少美元交易结算的同时,强调人民币在交易结算中的使用,这既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重要贸易伙伴的客观选择,也是对人民币在世界主要货币中竞争力的肯定。在此背景下,加快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新方法新路径,特别是探索如何在我国贸易顺差背景下构建对外持续输出人民币的机制,对于满足海外人民币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有助于推动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升我国金融话语权及营造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

维护能源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问题是各国国家安全的优先领域,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的牛鼻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资源安全理想的战略选择是减少或者停止使用化石能源,全面转向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然而,在没有找到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之前,能源资源安全较难按照理想方式推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必须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和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扩大油气储备规模。与此同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实现能源资源安全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能源资源安全必须依托能源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构成了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实践路径选择,对能源生产、消费、管理、创新及对外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必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巩固拓展境外能源资源合作空间,推动完善稳定多元油气进口体系,维护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积极参与能源国际规则标准制定。

维护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安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不断夯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但粮食结构仍然面临挑战,个别品种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粮食安全基础仍存在短板和弱项。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问题突出,粮食生产贸易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从需求形势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均口粮消费将稳中略降,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生产形势看,农业生产成本仍在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粮食生产压力较大。从流通形势看,粮食生产将继续向核心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流通量将进一步增加,粮食市场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

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与健康,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必须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维护经济制度安全。维护经济制度安全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固有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重要论断。《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根源是解决资本主义深层次的问题,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以收入分配改革推动共同富裕,是维护经济制度安全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