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滹沱河南岸城市风貌管控研究

2024-03-16 02:11金文新
关键词:滹沱河天际线滨水

金文新

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 保定 071000

1 研究背景

从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孟菲斯古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中国黄河流域的殷墟到近现代的纽约、伦敦、巴黎、上海等,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化一直与水息息相关,而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滨水地区的复兴建设成为一股潮流席卷全球。滨水地区不仅成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景观界面、公共活动空间,更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脉和城市战略转型的核心区域[1]。城市兴建之初一般都会择水而居,以满足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多数城市处 于江河交汇或海陆交界之处,滨水区成为城市人口集聚地区和商业中心[2]。城市滨水地区承载了大量关于城与人的演变印记与文化脉络,城市河流蕴含的文化要素深刻的反映了城市的形象与性格,城市滨水空间是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石家庄滹沱河南岸为实践案例,系统研究滨水区域的城市风貌管控方法,探索塑造城市滨水地区特色魅力的技术手段。

2 案例借鉴

2.1 广州珠江中段

广州珠江中段自白鹅潭至南海神庙,全程约三十公里的长度,自西向东分别划分了传统历史建筑风貌区、现代都市建筑风貌区、东部生态文化建筑风貌区三个风貌区,全面展现广州从传统到现代的典型风貌特征。其中,传统历史建筑风貌区强调中西合璧、广府风韵,现代都市建筑风貌区强调现代、多元、融合,东部生态文化建筑风貌区则集中体现了生态低碳、活力开放的现代港湾特色。

而白鹅潭片区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佛都市圈中心智力区,其滨河区域的风貌管控思路对石家庄具有较为深远的借鉴意义。详细剖析白鹅潭段的建筑风貌管控,横向方面,广州珠江白鹅潭片区天际线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整体形态。高点布局方面,形成“一主五副”的整体特征,制高点由建筑高度约500m、290m、230m的三处高层建筑错落布局,同时结合用地布局,打造五处高层建筑群,建筑高度约180m,构建五处次高点。建筑高度管控上,按照基准建筑高度与地标建筑同步管控的思路,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其中核心区基准建筑高度不超过150m,其他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结合建筑功能,分类确定地标建筑高度,商务功能的地标建筑高度不超过500m,产业功能的地标建筑高度不超过160m,其他功能的地标建筑高度不超过180m。纵向方面,白鹅潭片区的一般区域,建筑高度自河道向外梯度递增,临水区域以低层为主,向外依次为门户地标、高度地标,形成前低后高、递进平缓的纵向剖面。核心区域按照“高层集聚、中心凸显”的管控思路,要求临江一线建筑高度不大于60m,地标建筑位于沿江第二层街坊,高层建筑集群分布,塑造强烈的中心区意向。

2.2 上海黄浦江外滩段

陆家嘴片区结合岸线形态,形成上海中心、东方明珠双峰呼应,建筑整体密集竖向排布的空间形态,整体天际线有较为明显的起伏变化。其中,前景以展览、商业等功能为主,强调建筑的空间感与亲切性,地标建筑后退布局,距岸线500m。

南外滩片区的天际线按照典型的“前低后高”的空间进行管控,其中第一层整体平稳舒缓,建筑高度延续外滩历史建筑高度,基准高度30m,滨江第一层24-40m,少量高层不超过80m,沿主要干路后退布局。第二层天际线起伏较大,基准高度100-120m,在腹地核心布置4栋180-240m的高层建筑群,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第二层天际轮廓线。

2.3 天津海河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段

天津海河流域两岸建筑高地错落,特色典型,整体形成了“协调统一、精致典雅、主副分明”的滨水建筑布局特色。横向来看,两岸建筑采取对称式空间布局,中间高,两边低,形成以国际交流中心及其两侧高层建筑为中心向东西两翼依次递减的空间秩序,整体展现出优美、秩序的城市天际线。纵向来看,两岸面向海河,形成梯次递增的空间形态。其中近景区域,即沿河80-250m范围内,多为欧式风情建筑群,建筑高度控制在24-40m区间内;中景区域,即沿河250-500m范围内,以小高层建筑群为主,建筑高度不大于80m;远景区域,即沿河500m以外范围,多为中高层建筑群,建筑高度控制在100-280m区间内。

2.4 沈阳浑河城区段

沈阳浑河东山西水,水面平均宽度400m,城市段北岸滩地平均宽度400m,南岸滩地平均宽度200m,具有滩地宽、绿量大的特征,与石家庄滹沱河的流域特征最为相似。浑河两岸风貌管控突出生态特色的底线思维与大气磅礴的空间形态营建两点,沿两岸防洪堤向外增加50-200m生态绿地,控制80m纵向绿廊30条,平均500m一条纵向绿廊。同时,结合布局方案,划分“低碳西十里、创新西六里、繁华中九里、创意东七里、生态东八里的五个风貌分区”,严格控制滨河200m范围内的建筑形象,注意与前景的高度对比关系,形成退台空间关系。

3 石家庄滹沱河的价值解读

3.1 总体概况

石家庄滹沱河自西向东贯穿石家庄全境,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地貌特征,城乡、河流、山地互为依托、城景交融的特点使滹沱河沿线风貌独具一格。滹沱河沿线源远流长的中山古国文化、哺育华夏的农耕文化、绚丽多姿的城郡文化以及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文化,共同构成了石家庄市滹沱河流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迅速增长,城市面临着扩张和更新的压力,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和京津冀重要旅游城市的石家庄,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城市山水格局,延续特色风貌和城市肌理,展现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的风采,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滹沱河串联沿线10个区县,保护好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与历史风貌,促进沿线地区城乡界面高质量提升,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石家庄的现实需要;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滹沱河沿线文化、彰显石家庄城市特色、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是协调城乡人居环境、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3.2 用地布局

3.2.1 功能结构

按照突出创新、活力、智能,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设计思路,形成三大功能区。其中电子信息科技片区要依托高校创新动力和城市服务,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科技服务产业,可适度增加居住和服务配套。中央文化商务片区要依托滨水景观,合理布局滨水特色公共文化、商业娱乐、休闲度假设施,营造高品质生活区。智慧创新产业片区要依托石家庄高新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端产业集聚区。

3.2.2 布局方案

滹沱河南岸用地坚持合理配置土地用途,凸显片区主导功能,引导功能区职住平衡,各板块结构清晰,布局服务节点,提升服务水平,形成“组团发展、职住均衡、拥河亲水、蓝绿交融”的用地布局。

4 设计方案

4.1 发挥禀赋优势,构建“两河交汇,三区十廊”的整体风貌结构

结合滹沱河南岸用地布局结构,打造“两河交汇、三区十廊”的整体风貌结构。其中,“三区”分别为国际商务片区,现代研学片区,智慧创新片区;“十廊”分别为太平河滨水绿廊、南水北调中线绿廊、高速连接线绿廊、京石客专生态绿廊、京广铁路生态绿廊、复兴大街生态绿廊、新城大道生态绿廊、太行大街生态绿廊、京石邯交通绿廊、东三环通风绿廊。国际商务片区为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的起步区、示范区、引领区,风貌定位清新明亮、创新时尚;高端研创片区聚焦智能制造,着力打造城市智慧中心与创新中枢,风貌定位现代简约、绿色生态;现代研学片区以文创、康养功能为主导,积极发挥研学优势,着力打造石家庄创新中心,风貌定位清幽意蕴、雅致宜人。

4.2 坚持分区分层,形成“平缓舒朗、通透有序”的建筑高度布局

按照先分层,后分区的管控思路,以“近山邻水低、中心站点高”的管控原则为指引,对滹沱河南岸建筑高度进行严格管控。滨河200m范围内的近景区域,应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不大于24m;滨河200-500m范围内的中景区域,应以小高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不大于48m;滨河500m范围外的远景区域,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控制在60-80m范围内,可结合轨道站点适当布局高层建筑群。同时,按照“基准+地标”的管控思路,进行建筑高度的分区管控。其中,国际商务片区要求新建建筑高度与现状建筑平缓过渡,建筑高度不大于60m;智慧创新片区要求商务办公建筑高度不大于80m,生产研发建筑高度不大于60m,居住建筑高度不大于60m;地标建筑高度宜为120-200m;现代研学片区要求科研建筑高度不大于36m,居住建筑高度不大于60m,商务办公高度不大于80m。

4.3 突出滨河形象,打造“起伏有致、舒缓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按照“前景区域突出滨水特色,主景区域塑造丰富形态,背景区域强调高点布局”的设计思路,构建“前、中、后”三个层次的城市滨河天际线。其中,前景区域的第一界面,原则上以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研发建筑为主,若必须布局居住用地,则要求居住用地的滨河首排宜为商服、托幼等公共服务空间。通过文化建筑、商业建筑、研发建筑的集中布局,构建景观空间连续,城市界面丰富,尺度亲切,体验丰富的滨水第一界面。主景区域形成“廊道低、起伏大、波动多”的空间形态,要求横向上廊道两侧阶梯式限高,建筑高度自外向内差值不少于20%,纵向上连续等高建筑不多于3栋,形成“波谷区域”;各片区20%比例塔楼可适度突破限高,不大于基准限高2倍,适度集中布局在“波峰区域”周边;相邻建筑高度差值10m以上建筑群占比不小于30%,形成高层建筑竖向密集分布,节奏韵律变化明显的城市界面,呈现现代化、未来感的滨水建筑风貌。背景区域要结合城市重点功能区打造高层建筑簇群,形成“波峰区域”,南岸以太平河商务中心为制高点,各片区围绕轨道站点形成次高建筑群,整体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形态,以丰富的前景形体,起伏的主景变化,逐步消解现状天际线连绵平直、呆板城墙的空间形态。

图1 滹沱河南岸城市天际线

图2 滹沱河北岸城市天际线

4.4 提升建筑格调,塑造“简洁明快、清新明亮”的建筑风貌特征

按照滨河区域艺术前卫、节点区域时尚现代、一般区域简洁大方的总体原则,开展滹沱河南岸建筑风貌提升工作,整体塑造“清新明亮、时尚现代”的建筑风貌特征。

单体形态上,滨河区域建筑避免使用普通直板型形体,宜采用折板、曲板、退台式等处理方式,呼应河流自然蜿蜒的水岸形态,塑造多元活力的界面形象,体现艺术感与雕塑感;节点区域建筑鼓励立面创新,体现时尚感与未来感;一般区域建筑作为背景建筑以现代简洁风格为主,减少立面凹凸,力求挺拔,体现简洁感与现代感。

立面材质上,滨河区域建筑立面应以石材、陶板、铝板等高品质材料为主;节点区域建筑鼓励创新,可进行立体绿化及尝试其他新型材料的应用;一般区域建筑鼓励采用干挂幕墙体系并以高档仿石、仿金属材质为主。

细节品质上,滨河区域及节点区域建筑应使用中央空调,严格控制北立面凹进距离,确保北立面完整性;一般区域空调机位与立面一体化设计,开敞阳台及北立面室外连廊均采用玻璃栏板,注意北立面虚实变化,强化北立面设计。

建筑顶部上,滨河建筑均应结合建筑风格重点进行顶部和头部设计,鼓励顶部户型平面变化进行收分处理或采取其他方式优化顶部设计。

建筑色彩上,按照整体协调、局部统一、突出特色、展现风貌的基本原则,整体遵循相关政策文件提出的关于“米白”、“暖灰”、“浅驼”城市主调的要求,同时在协调中突出特殊区域特色。滨河区域的建筑增加温暖明亮的色调,同时点缀木质、陶土等柔和的材质,打造宜人舒适、贴近自然的建筑气质;节点区域建筑增加浅冷高级的色调,采用金属板、玻璃幕等材质,个别建筑根据设计需要,在局部可使用高饱和度点缀色,体现其差异性,突出其标志性。

5 小结

滨水区域多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是城市重要的发展资源,伴随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滨水空间不断经历再生,并逐渐转变为居住、工作、休闲一体化的空间场所,河湖及滨水陆侧的生态景观以及休憩活动等空间,使城市焕发独特魅力[3]。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滨水地区天际线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环境品质的公共窗口[4]。伴随城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城市建设与管理逐步特色化、精细化专项发展,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越来越受到特别关注。本次设计基于大量实践案例,系统梳理总结滨水区域在总体风貌结构、建筑高度管控、城市天际线管控、建筑风貌特色等方面的管控要求,并以石家庄滹沱河南岸片区开展实践研究,是一次对于城市滨水区域风貌管控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滹沱河天际线滨水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芜湖滨江天际线
滹沱河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
FULL TEXTS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面向优势选择评价的天际线方法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基于模糊数学的水资源价值评估及应用:以滹沱河流域河北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