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融合背景下的乡村闲置建筑活化利用认识策略
——以杭州云飞村老街为例

2024-03-16 02:11荆晓亮
关键词:老街闲置活化

荆晓亮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通过对于杭州周边郊县村镇的乡村闲置建筑的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的扩张影响,普遍存在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建筑闲置在村庄建筑中存量比例过高,破坏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乡村闲置建筑主要包含体现闲置民居、集体产权的限制建筑以及一些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村庄曾经的建筑水平和人文价值去向以及工艺审美,有强烈的乡土文化。

1 城郊乡村融合发展分析

城郊乡村作为城市发展的规划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城市的交通便利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城市人群的乡村短途旅行的首选。面对城郊乡村目前存在大量闲置建筑的现状,活化改造不但要立足乡村本身的人文特色和产业特点,也要综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特点,从城市人群的需求出发进行改造实践。本次案例选择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的云飞村中的闲置建筑活化案例作为切入点,从特点总结要设计分析以及设计延申等内容来呈现城郊乡村闲置建筑活化改造过程。

1.1 城乡要素流动的特点

杭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占用了大量近郊乡村的土地,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发生转变,很多村庄在这种合并和在发展中的逐渐变化[1]。云飞村作为杭州市区范围内的郊区农村,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的城市规划中也覆盖到了村庄范围,这种便利性导致农村人口资源大量迁出,村民对城市的教育资源、生活方式的认同和选择使村庄老街原本完善的商业模式受到冲击,乡村的自然资源、建筑资源逐渐闲置。近年来,乡村游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人群休闲度假的选择,杭州近郊乡村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原生态田园风光让城市资源开始向乡村流动,城市的人流、货币等资源流入乡村。乡村受限于人口流失、资源闲置等因素,面对城市要素的流入,乡村发展呈现窘境。

1.2 乡村资源的重新配置

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这也成为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飞村内有一条清代的老街,是周围村庄的重要通道和集镇,曾经集合了米店、药店、手工作坊等商铺,街道上吆喝声不断,行人熙熙攘攘,近年来逐渐没落衰败。据统计,云飞村老街上清代古建筑数量可观,其中葛云飞故居、宫保第等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目前都处于闲置状态,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面对城市人才、资金、信息化直播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的趋势[2],闲置建筑势必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分析后重新配置的需求,根据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对闲置建筑注入全新业态,形成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2 云飞村闲置建筑改造内容

2.1 云飞村闲置概况

云飞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距离杭州市中兴区域约35公里,面积2.62平方公里,村庄人口1868人,村庄自然风貌保护比较完整,村内有一条历史遗迹厚重的文化老街,展示了村庄从近代初期的抗击英国入侵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印记,老街总长200多米,宽度约二三米,路面用大块青石板铺就而成,四周相连的巷道也保留了碎石嵌铺的传统江南村落样貌。出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政策,云飞村老街依旧保持着百年以前的原始面貌,受到高速演进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老街上的原居民陆续搬离,老街逐渐破落衰败,大量的老建筑目前都处于闲置状态。

经调研整理老街闲置建筑的分布情况和建筑质量,首先遴选了位于老街入口处的的两处闲置院落(下文统称M01)作为乡村闲置建筑活化改造的典型案例来进行项目实践,为云飞村老街的整体闲建筑置活化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2.2 云飞村M01建筑现状

M01建筑位于云飞村老街入口,紧邻乡道,交通便利,四周有河道和密集民居,院落前有大面积空地,实际改造面积超400㎡,是由两栋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组成,建于20世纪70年代。(见图1)M01建筑外立面保护较完好,保留了徽派建筑青砖黛瓦的独特韵味,建筑木结构呈现出时光沉淀后的朴拙自然。建筑内部由于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一层的部分木结构缺失,二层空间基本损坏,无法使用。经多次调研讨论,M01建筑的活化改造方案侧重对于室内结构的重新建构,对于建筑外立面则采用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局部改造为辅的改造策略。

图1 云飞村老街M01项目(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自绘)

2.3 活化改造具体策略

2.3.1 活化利用定位

云飞村属丘陵地貌,气候湿润,茶叶种植历史悠久。2019年5月,云飞村成立了云飞茶叶产业农合联,将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等主体联合起来,茶叶产业成为村庄支柱产业主导。基于发展乡村产业多元发展的思考,针对性的将M01空间改造为“茶+英雄”主题的茶室商业空间,将城市要素中的人流、资金、先进技术等要素对接乡村产业要素,找到城市和乡村要素的结合点,一方面实现村庄在城乡要素流动中的有机更新,另外一方面也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见图2)

2.3.2 空间功能定位

立足云飞村浓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人文资源优势,以村庄已有规模的茶叶产业作为载体,有机融入饮茶、网红打卡、文旅产品开发、直播等新业态经营模式,以传统茶室经营作为空间设计内容,综合考虑文创、会展、市集等复合空间,除了常规性质的商业功能外,也引入了城市新兴生活方式,冀望通过空间赋能,为老街上其他闲置建筑的新业态培育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以下结合云飞村老街M01建筑的活化利用案例,通过改造前后的空间状态对比,阐释乡村闲置建筑创造性改转化、创新型利用的初步成效。

图3平面展示了对于M01建筑内外部空间功能的展示。根据业态合理分布的设计前提,将两处闲置院落科学划分为A、B两个独立空间,A楼作为面向老街通道的空间,打造以宣传云飞文化为主、商业空间为辅的非盈利性质空间;一层主要作为综合文化体验、茶产品展销的用途,二层的功能规划为直播、会议研讨功能空间;B楼围绕“茶文化”展开拓展的相关商业空间,通过空间规划提供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饮茶品茗区域,过上下空间联通、视线贯通的空间设计原则将会议、展示、直播、商业空间科学错层串联(见图4)。

图3 云飞村老街M01项目功能规划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云飞村老街M01项目轴测爆炸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M01项目中的B楼建筑内外结构相对较为完好,回廊的月梁结构和建筑内部的两坡屋顶都保留着江南地区典型的徽派建筑样式,但由于久无人居住,建筑的门窗部件大多已经破损,无法继续使用。其活化利用的定位作为茶室的品茗区域,在改造中选择拆除破旧门窗,采用轻便移动折叠门将庭院与室内空间串联起来,一方面为室内引入充足自然光线,弥补老建筑采光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休闲品茗的景观展示,利用石板、青苔、竹木桌椅、藤编软装营造开放而鲜活的乡村休闲场景,吸引城市人群打卡体验,进而带动村庄其他业态的引入和活力发展。

在A楼的二层空间改造设计中,拆除原室内二层的墙面隔断,进行全新的建筑空间规划,重构一层与二层之间的空间交互关系,将二层空间大面积外挑,利用两坡屋顶的挑高高差分割出相对私密的品茗空间与包厢,与一层的休闲品茗功能相互支撑,提升“茶文化”商业空间的经营效率,为村庄引流。(见图5)

图5 云飞村老街M01项目B楼剖面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云飞村老街M01项目A楼剖面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M01项目中的A楼建筑坐东朝西,相对B楼空间来说庭院空间狭小、采光不足,因此空间活化利用的定位为云飞文化的综合体验区域,作为补充和拓展A楼功能的功能定位,规划了文创体验、公共书屋、会议交流、智慧直播等空间体验场景。改造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打通A楼相接的入口,将两个庭院合并为独立整体的院落。进入空间内部,将一层空间左侧改造为集共享、交流、展示为一体的文创展示区域,定期举办主题各异的文创产品展售活动。通过将建筑外墙进行开凿,采用石板铺装地面,找平室内外高差,通过室内外互为造型的设计手段,增加空间进深感。

M0项目的庭院空间是由两座闲置院落组成,活化改造前各自独立,拥有一面共墙。活化利用的定位为集乡村元素、网红打卡元素、休闲元素为设计要素的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庭院。改造中,将两栋建筑的庭院空间打通连接,形成“L”型空间,运用中式园林旱景的营造手法,引入毛竹林、大樟树、石柱、石碾等乡土元素,烘托出“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的情景画面,注重景观渗透,彰显乡村特色。(见图7)

图7 云飞村老街M01项目庭院改造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M01项目作为云飞老街建筑群的一部分,在活化利用中要注意保持与老街文化一脉的血肉关系。如今的老街已经不复过去商铺林立,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在不大拆大建,沿袭老街建筑风貌的设计原则下,借鉴城市市集模式,迎合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利用M01建筑与老街相连的空地创造性的策划“云飞市集”文创互动项目,将城市生活中的新兴热门文创项目引入乡村,进一步推动人流、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再现云飞村老街当年繁荣风貌。(见图8)

图8 云飞村老街M01项目 市集营销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结语

每个村庄都有其独有的传承精神文化,在当下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乡村闲置建筑的活化利用使其重新回归乡村资源[3],在旧有建筑物的载体上衍生出新时代乡村的新的面貌,在保留乡村整体肌理和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内涵,拉近城市近郊乡村与城市的生活圈层。

结合杭州云飞村为乡村闲置建筑的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案例,得出以下启示:

1.尊重闲置建筑的人文历史价值;乡村闲置建筑具有特定时期的历史性和岁月累积下的情感性,倾注在建筑中凝结成“乡愁”,不是意味一拆了之,在活力更新的整体规划中应注重保留建筑的乡土元素,留存乡土味道。

2.新业态引领城乡互动融合;乡村闲置建筑活化利用的背后是当下城市、乡村生活形态互相融合的演进过程,人们渴求自然、感受乡愁,到乡村去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4]。因而在活化利用中注重对于新业态,将乡村生活与城市化需求有机结合。

3.乡村文化赓续和传承;乡村文化是一座村庄在长久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智慧结晶,因而有必要在闲置建筑活化利用中予以保护、赓续、传承和创新[5],利用闲置建筑作为文化衍进的载体。

猜你喜欢
老街闲置活化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不做闲置主妇
老街谣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