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2024-03-16 02:11
关键词:黄石市需水供水量

陈 青 熊 娟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1]。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既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必要支撑[2],同时又约束着国土空间的布局和发展规模的确定。本文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划定水资源利用上限,明确市域人口、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并提出与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相协调的水资源利用、保护等对策建议,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向幕阜山过渡地带,地形整体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特征[3]。全市国土总面积4583km2,市域河港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境内共有大小河港408条,湖泊258座,素有“滨江百湖之市”的美誉。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各项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黄石市水资源公报》、《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3 水资源利用现状

2019年黄石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111.6mm,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3.1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03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6.63亿m3,地表与地下水资源不重复计算量为1.16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938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593m3[4]。根据《黄石市水资源公报》(2012~2019年)统计分析得到黄石市水资源利用现状总结如下。

3.1 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

黄石市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5.80亿m3,见图1,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8.75亿m3,超出2030年黄石市17.43亿m3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5]。但近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12-2019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对比

图1 黄石市水资源总量

2019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413m3,万元GDP用水量为107m3(折算后为58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49m3(折算后为51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32m3,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00L/d,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72L/d[4]。黄石市人均用水量呈增长态势,但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近年来有了大幅提升,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主要用水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图2,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发达国家万元GDP用水量为85~9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5~50m3[6])。

图2 湖北省部分城市用水指标(2019年)

3.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空间分布不均

黄石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降雨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富水流域南部。按时间分布统计,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枯期1~3月、10~12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0%,见图3。

图3 2012-2019年降雨量时空变化

黄石市用水空间分布极其不均,2012年以来中心城区用水量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0%,见表2,但中心城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5%以下。

表2 黄石市各行政区用水量

3.3 供水以提水工程为主,缺乏应急备用水源

黄石市供水以提水工程为主。在地表水资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约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2.9%,引水工程供水量约占地表水供水量的5.0%,提水工程供水量约占地表水供水量的82.1%。长江目前是黄石城区唯一的城市供水水源,缺乏应急备用水源。

4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基于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水资源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7]。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指出要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明确水资源利用上限,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和空间布局[8],为人口规模、城镇规模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分为三步:(1)明确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并计算得到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量;(2)计算基于水资源约束下的市域人口承载规模;(3)计算基于水资源约束下的城乡建设用地承载规模[9]。

4.1 水资源供给能力预测

黄石市供水水源主要由蓄水和引提水构成。蓄水工程可供水量根据来水情况、水户需求和调蓄能力等进行调算,引提水工程可供水量根据引提水工程的能力以及用水户需求等进行调算[10]。

以2010~2019年黄石市供水量调查分析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法对2025年和2035年可供水量进行预测。

式中:X为规划年份,年;Y为可供水量,亿m3。

根据预测,2025年黄石市可供水量为21.55亿m3,2035年黄石市可供水量为25.99亿m3;去除火力发电所需工业用水量,2025年黄石市可供水量为14.05亿m3,2035年黄石市可供水量为18.49亿m3。

4.2 水资源需求预测

黄石市国土空间规划需水预测包括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需水。生活需水按城镇生活和农村居民生活需水分类进行预测,工业需水[11]按一般工业进行预测,农业需水按旱田和其他农田的需水量分类进行预测,生态需水参考湖北省平均水平,结合黄石市现状生态需水量,预测2025年生态需水量为0.1亿m3,2035年生态需水量为0.3亿m3。本规划采用情景预测法对各项需水进行预测,成果见表3~6。

表3 生活需水预测

表4 工业需水预测(不含火电)

表5 农业需水预测

表6 不同情景总需水量预测(不含火电)

根据预测,优化情景下,黄石市需水总量2025年为12.42亿m3,2035年为15.76亿m3。高度节水情景下,黄石市需水总量2025年为10.07亿m3,2035年为11.98亿m3。

根据黄石市水资源供需分析及水资源利用上限,《黄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定2025年市域常住人口为270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320km2。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为320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380km2。

5 水资源对国土空间开发影响的对策

5.1 加强水资源及用水管理,优化产业结构

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合理设定水资源利用上限,全面强化用水指标约束,见表7,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工业结构空间布局调整同步实施,调整优化高耗水行业结构和布局。

表7 黄石市用水指标

5.2 统筹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构建“优水优用、多元互补”的水安全保障总体格局,加强富水流域上游水库优化调度,统筹布局富水流域-大冶湖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见图4,增强水资源空间调配能力,建成“一主一备”的应急备用水源体系。

图4 黄石市水系连通工程

5.3 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

以保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网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推进流域生态修复,见图5。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开展控源减排、入湖排污口治理、湖泊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建立跨区域河湖长制,与鄂州市、咸宁市和江西省九江市等周边城市签订流域联防联治协议,共建幕阜山水源涵养功能区。

图5 黄石市生态保护修复示意

5.4 强化沿江综合管控,促进岸线合理利用

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岸线向内延伸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严禁设置矿业权。加强沿江综合整治,实施黄石城区沿江综合整治、阳新长江流域片区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采用“分段+分层”管控方式,重点加强黄石港、黄石新港段岸线管控,促进岸线功能合理利用,见图6。

图6 长江干流管控示意

6 结语

本文对黄石市水资源现状及其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具体阐述了通过水资源承载力来预测市域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承载规模,为《黄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人口与空间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撑。并提出合理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水资源保护等与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相协调的水资源利用、保护等对策建议,以实现黄石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黄石市需水供水量
成都市主城区日供水量的气象相关性分析
兰溪市供水需求侧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河南省供水结构变化及不平衡性
新立城水库生态需水及调度研究
建平县生态需水保障程度研究
全省供水工程供水量(按工程类型分)
黄石市区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近30年来黄石市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研究
黄石市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河套灌区试用无人机获取作物需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