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中的应用研究

2024-04-03 05:59陈晓菁徐巧荔彭华芬
中外医疗 2024年1期
关键词:缝隙协作病房

陈晓菁,徐巧荔,彭华芬

莆田市第五医院外科综合,福建莆田 351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血管性疾病,病情轻微者会失去基本的劳动力,病情严重者则会出现残疾、肺栓塞等不良情况。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过程中,介入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的优点,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2]。在介入溶栓治疗的过程中,病房和介入室需进行相应的交接和处置,若科室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接处置不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其治疗依从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因此,寻找一种全面有效的护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无缝隙护理是目前医学上衔接性较强的一种护理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纯的病房护理模式,将护理重点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此增强整体的护理效果[3-4]。基于此,为进一步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中采用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的临床效果,本文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莆田市第五医院外科综合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8~63岁,平均(48.53±8.21)岁;左侧下肢21例,右侧下肢1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7~63岁,平均(48.55±8.26)岁;左侧下肢19例,右侧下肢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均具备介入溶栓治疗的适应证;③均为单侧患病;④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下肢处于瘫痪状态者;②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其他溶栓治疗并发症者;④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由病房护理人员和介入室护理人员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其中,病房护理人员在介入治疗前给予患者常规的病情监测、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措施;介入室护理人员则配合主治医师完成介入治疗中的护理干预,如密切观察其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大小便颜色是否正常、是否有出血的前兆表现等。

观察组采用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详细内容如下:①组建跨科室协作小组。小组成员由病房护士长、护理人员和介入室护理负责人及护理人员组成,其中,小组组长为病房护士长,副组长为介入室护理负责人,小组需以无缝隙护理作为目标,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的相关内容和患者实际需求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增强小组成员的护理培训,规范其跨科室协作护理的流程。②术前准备。病房护理人员接到介入溶栓治疗的术前医嘱后,需提前做好皮肤准备、造影剂过敏试验,并按医嘱进行用药指导;联系介入室护理人员,共同确定术前联合访视的具体时间。③术前联合访视。介入室护理人员需提前查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病房护理人员提供的评估报告,共同商定术前联合访视的内容和方式;病房和介入室的护理人员需共同到患者床旁,病房护理人员需向告知其介入室护理人员的身份及此次方式的目的,随后由介入室护理人员给其详细讲解介入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术前注意事项、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同时了解其在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针对体位、温度、湿度等情况进行特殊护理。④护理交接。手术日,病房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入介入室后,需将术前准备情况、患者的心理状态、管路情况、护理注意事项等情况交接给介入室护理人员。⑤术中配合。介入室护理人员在配合主治医师完成相关操作的同时,还需根据护理交接内容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如针对负面情绪较为严重者,可通过语言鼓励、肢体接触等方式安抚其紧张不安的情绪;针对有特殊体位需求者,需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辅助其取舒适体位;针对易过敏体质者,需加强术中的过敏观察等。⑥术后护理交接。病房和介入室的护理人员需共同将患者送回病房,并将其轻柔、安全地转移到病床上,病房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其术后的各项生命体征;介入室护理人员需认真交接术中情况、穿刺处情况、管路留置情况、术后观察的注意事项等,病房护理人员则需根据交接内容对其体位、饮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⑦术后联合访视。术后3 d,病房与介入室的护理人员需共同到患者床旁进行联合访视,详细了解其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预防情况、早期活动情况等,同时针对其术后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状态评分。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6]作为评估工具,该问卷共有40个评估项目,其中,1~20项为状态焦虑评分,21~40项为特质焦虑评分,每个评估项目的评分范围均为1~4分,该问卷的评分与焦虑状态成正比。

②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常见的并发症有局部出血、局部肿胀、严重疼痛等。

③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7]评分。该量表主要包括4项内容、26个条目,其中,生理对应的条目数量为6个条目,心理对应的条目数量为8个条目,社会关系对应的条目数量为5个条目,环境对应的条目数量为7个条目,每个条目的评分范围均为0~5分,上述4项内容的评分均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焦虑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状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状态焦虑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状态焦虑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状态评分比较[(),分]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状态焦虑评分干预前60.75±3.69 60.81±3.73 0.072 0.943干预后32.45±2.34 35.16±4.35 3.470 0.001特质焦虑评分干预前51.31±3.86 51.39±3.82 0.093 0.926干预后31.25±3.18 34.08±4.43 3.282 0.00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生理干预前15.23±2.11 15.17±2.09 0.128 0.899干预后24.61±3.23 21.81±3.78 3.562 0.001心理干预前20.22±2.38 20.25±2.41 0.056 0.956干预后33.46±3.52 30.81±3.76 3.254 0.002社会关系干预前10.23±2.06 10.28±2.12 0.107 0.915干预后20.17±3.08 18.15±3.63 2.684 0.009环境干预前20.38±2.46 20.43±2.41 0.092 0.927干预后29.38±3.53 26.83±3.86 3.083 0.003

3 讨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过程中,病房护理人员需与介入室护理人员进行密切配合,但在以往的常规护理中,病房与介入室的护理人员受到科室分离的限制,所提供的护理服务都是相对独立的,不断改变的护理服务会致使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增加护理安全风险。

无缝隙护理是兼具连续性和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强调规范每个护理流程,加强整体的护理效果[8]。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的状态焦虑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为(32.45±2.34)分、(31.25±3.18)分均低于常规护理干预(35.16±4.35)分、(34.08±4.43)分(P均<0.05),说明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在减轻焦虑状态上有积极作用。在李丽红等[9]的研究中,采取以无缝隙护理为目标的跨科室协作护理的状态焦虑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为(32.54±2.43)分、(31.95±2.09)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的(49.64±4.30)分、(40.78±2.34)分(P均<0.05),该研究认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采取以无缝隙护理为目标的跨科室协作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焦虑程度。本文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与上述学者一致。分析原因为,该护理模式要求病房和介入室的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联合访视,既能充分了解其实际情况,确保后续介入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又能提前观察到其心理状态,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疏导,进而减轻其焦虑状态[10]。介入室护理人员需根据术前交接情况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强调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抚,有利于降低其焦虑程度[11-12]。其次,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干预(P<0.05),说明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上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为,该护理模式要求病房护理人员在手术日与介入室护理人员认真交接患者的具体情况,不仅可以有效增加科室与科室之间护理服务的连续性,还可以让介入室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手术中为其提供更全面的护理干预,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3]。在手术结束后,介入室护理人员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交接,并在术后进行联合访视,能确保患者在围术期得到无缝隙的高质量专科照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4]。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干预,说明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在提高生活质量上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为,该护理模式要求病房护理人员和介入室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术前联合访视、术前交接、术后交接、术后联合访视4个环节提高了跨科室的协作效率,能让患者在围术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也能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护理措施,为改善其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15]。

综上所述,基于无缝隙护理目标下的跨科室协作干预既可以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焦虑状态,又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升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缝隙协作病房
更正
雨的缝隙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便宜的病房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