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配置策略促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

2024-05-09 09:05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东北人才农业

马 旭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61)

引 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东北三省现有耕地面积4.48亿亩,占全国的23.4%,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粮食调出量占全国40%。2010-2022 年间,东北三省粮食增产8001.5 万吨,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6.9%。[2]因此,东北乡村振兴对于保护我国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东北乡村经济振兴是东北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有必要从东北乡村经济振兴现状出发,找到东北乡村经济振兴的阻碍因素,分析影响东北乡村经济的因素。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五个振兴”任务之一,要牢牢把握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促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

一、东北乡村经济振兴成果

自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五年来,东北地区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东北地区乡村经济稳定向好,使东北乡村经济振兴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东北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和农业观光旅游三个方面。农产品深加工成为东北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提升,农产品深加工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东北地区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加大了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传统的农产品在经过深加工后,可以增加附加值,延长保鲜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例如,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把庄稼菜、粮食等转化成蔬菜干、粉丝、面条等加工食品,满足了消费者对方便、健康食品的需求。

农村电商在东北地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村电商作为新型的零售模式,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积极推广农村电商,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村民参与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通过农村电商,农产品可以直接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消除了传统销售中的时空限制,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农村电商也为村民提供了创业就业的机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农业观光旅游在东北地区迅速兴起,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农田资源,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农业观光旅游将农田、农村风貌和农事活动作为旅游资源,结合农产品体验、乡村文化展示等形式,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业观光景区和乡村旅游线路。这不仅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增收机会,提高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特别是冰雪经济,是东北地区的独有资源,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东北地区冰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二)农村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

农村农业生产智能化和数字化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东北地区积极开拓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东北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黑龙江省“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科技队伍达4.7 万人,建成国家大豆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84 个,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17 个,培育“双高”品种“东农豆252”、全国马铃薯第一主栽品种克新1号等大批优良品种,“龙粳31”品种覆盖率占适宜区70%以上,打破了“空育131”的主导局面,禽流感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吉林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实现县域全覆盖,益农信息社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4.8%,农村电商、手机信息化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2021 年,吉林省被认定为国家级5G 智慧农业综合示范省。2022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 年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5G 基站2.5 万座,“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沈阳,1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

(三)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的改革措施。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促进农业持续增长、提高村民收入、保障农产品安全。东北地区为了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粮食产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促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

1.保障粮食安全,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北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耕地保护为立足点,以科技进步为着力点,为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指明了发展方向。[4]东北地区着力于改善和提高现有的农业生产环境,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应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鼓励村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乡村的经济水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截至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6775.1万千瓦,比“十二五”末增长19.5%;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1.8万台,同比增长2.7%;1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7.7万台,同比增长162%,拖拉机结构比例明显改善;联合收获机械达到18.9万台,同比增长43.7%;水稻插秧机达到34.5 万台,同比增长31.7%。据《2022 年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显示,吉林省大力推广智能高端安全农机,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辽宁省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渔船)2642.1 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78.8 万千瓦。《辽宁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66 万千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等农业机械保有量分别达到3.29万台、58万台和80.48万台(套),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其中1个市和19个县(市)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县。

2.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吉林省致力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并启动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在2022 年,新建的棚室共计2.99 万亩,冬季地产新鲜蔬菜自给率达12%以上。2022 年,吉林省肉牛饲养量达到652.6 万头,同比增长12.4%。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王立春科研团队用了10年时间攻关创新的技术——西部玉米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技术,在吉林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平均每公顷增产5400—6000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顷综合收入增加4800元以上。[5]

近年来,辽宁省为提供农产品的质量,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遴选一批农作物优良品种,并持续扩种大豆;借助地理位置优势,通过优化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

黑龙江省以市场为主导,种植特色经济作物,例如由种植单一糯玉米向甜玉米、甜加糯型发展;食用菌由黑木耳一支独大,向木腐菌、草腐菌并行推进发展;水果种植由传统的苹果、梨、李子等水果向草莓、葡萄、樱桃等高效益水果转变。并注重品牌化运营,转变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精细产品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3.加强体系化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法。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是通过引入科技创新和现代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种经营方式。东北地区不断探索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促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

(1)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截至2020年,吉林省积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探索土地有偿转让和退出体制机制,将土地经营权有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不断完善宅基地的流转制度,置换闲置宅基地,处置废置宅基地,盘活农村闲置的资产。2020年4月开始,辽宁省农村产权交易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户的土地产权流转交易提供免费服务,有效对交易过程实施全过程、全方面的监督,保护交易安全和土地产权安全,2021年1月出台《辽宁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全省颁证409.8万本,颁证率达94.7%。[6]

(2)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20年,吉林省将农村集体资产分为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三块资产”改革,全面活化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加强“三资”监督管理,并且建立省市县乡村统一联网联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方便经营主体和农户获取闲置的各类资产和土地产权等信息,促进农村产权的流转。截至2020年5月20日,辽宁省确定农村集体成员1838.93万人,量化资产总额332.54亿元,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数12065个,完成登记赋码颁证的村9276个,分别占全部行政村总数的90%和70%以上。[7]“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成立了黑龙江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有51个县级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8]

(3)农村金融改革。截至2020 年,吉林省建设标准化基础金融服务站3000 个,打造金融服务站示范点50个,加快构建“银保担”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优化“保险+期货/期权”金融服务模式。[9]2022 年,农发行吉林省分行自“十四五”以来累计审批农地类项目近40 亿元,投放贷款17 亿元,拓宽了农地类项目获取资金的渠道。[10]截至2019 年年底,黑龙江省探索推广农业保险模式,全省种植业政策性保险承保1.3 亿亩,种植业大灾保险承保面积1025 万亩;养殖业政策性保险承保65 万头。[11]截至2020 年3 月,“蚂蚁金服”普惠金融项目为黑龙江省农村的金融服务提供重要支撑,在全省9 个市(地)36 个县(市、区)上线,为144 万人授信164 亿元,累计为17.4万人提供111.8亿元的纯信用贷款。[12]

二、东北乡村经济振兴阻碍要素

(一)第一产业建设科技含量不足

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但仍存在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村民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往往依赖传统经验和常规操作,缺乏科学的种植和管理知识。这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耗能高、劳动密集度大等问题。东北地区在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设施,如无人机、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等,无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对于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应用较少,限制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东北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的传统村民,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也比较严重,年轻人才较少参与农业生产,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东北地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薄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能力。

(二)民营经济动力不足

东北乡村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导致村民收入水平难以有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东北乡村创业环境相对困难,创业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措施,创业者面临着融资难、市场准入门槛高等问题。同时,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也限制了创业的发展。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年轻人普遍倾向于外出就业或选择在城市定居。这导致了乡村劳动力的减少和缺乏创新创业的动力,进一步削弱了乡村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东北乡村民营经济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创新意识,限制了乡村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民营企业总体来讲,经济体量较小,对产品的科技投入较少。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82 年《粮食及农业状况》的报告中指出,80 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平均值约为1%,发达国家一般为2%,北美国家高达3%。而吉林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到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是0.4%。[13]

(三)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在中国的农村改革过程中,东北地区相对较早地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村民获得了相对较多的土地承包权,但也带来了农村土地流转不畅、规模经营困难等问题。相比其他地区,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较弱,村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经营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组织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限制了其发展的规模和效益。由于东北乡村地区的青壮年从事农业所获的经济报酬无法满足生活需求,纷纷前往城市或者其他地区工作。至2020 年,东北三省80%的村为“空壳村”。人口外流使得许多农村村庄只剩下老年人和儿童,无法维持正常的农村社会和经济运行,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高层次人才缺失

东北乡村地区存在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的困境。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显示人才聚集性流向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流出。东北地区有大连、沈阳、长春、盘锦、大庆等城市位列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前100 名,排名最高的城市为大连,排名第40 名。[14]2023 年,国研中心发布的《从东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看东北人才流失问题》考虑面向全国招生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等因素,选取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20 所代表性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上述20 所高校2019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按毕业生总数和东北生源口径统计,毕业生流失率分别高达63.46%和26.45%,流失毕业生多前往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就业。[15]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

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工作机会比乡村更多,城市的生活条件比乡村更好,城市的工作酬劳比乡村更丰厚。因此,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人才主要流向城市,导致了乡村无人建设的困局。

(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就第一产业内部而言,东北地区农村第一产业内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相对分散,互相之间缺乏协调,融合度不高。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而言,对农业的科研投入较少,导致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影响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长。就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言,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广泛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当前,东北地区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仍然聚焦于发展核心产业,但是相关的支撑体系,如信息、金融、研发、人才、营销、物流、广告等,却显得落后。

同时,不管是在基层政府还是民营企业,都缺乏相关的专业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来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规划,导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难以形成产业配套和优势互补。

(六)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由于,东北地区的“空心村”较多,很多原有的基础设施无人维护,日渐荒废,而修建新的基础设施成本过高,使用率低。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限制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拉开了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东北地区的一些乡村地区交通条件较差,道路狭窄、崎岖不平,交通工具少,难以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自来水、电力和天然气供应不稳定,影响了村民生产和生活的正常开展。一些乡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村民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三、优化人才配置对于东北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意义

东北乡村经济振兴是东北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是解决东北乡村问题的前提。因此,实现东北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是实现东北乡村经济振兴。产业兴旺是经济发展和振兴的基础,而产业发展中需要人才,需要优化人才配置,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些年东北乡村地区经过建设和发展,经济情况总体向好,但是目前的人才储备情况和人才建设情况并不能实现东北乡村经济振兴。

(一)解决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

乡村衰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青壮劳动力留在乡村、建设乡村。乡村经济振兴不仅需要青壮劳动力,更需要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吸纳高层次人才回东北乡村地区就业创业,补充东北乡村地区缺乏的劳动力,发展产业,建设乡村。乡村的产业发展起来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当乡村产业给予的报酬多于在城市务工获得的报酬,会吸引一部分强壮劳动力回流乡村,发展乡村产业。

(二)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容和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6]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乡村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和流转,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有利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探索不仅要依靠从事农业和相关产业的村民、企业家、基层工作者,还需要具备制度设计、物权流转、公司股权等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因此,人才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村民”的人才队伍,为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的支撑,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可靠保证。[17]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滞后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非农产业的25.3%;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国内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普遍超过国际市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消费支出比为1.9∶1。[18]农业生产率、农业效益、农产品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乡村居民收入问题是农村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不断推进和实现农业的变革,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需要。[19]农业的变革,不管是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质量,还是延长农业产业链,都需要以科技为核心,引进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将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研发的技术成果投入到农业种植和农产品生产中,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满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维持农村社会的延续,并通过不断地变迁与发展以与现代社会总体发展相协调、相融合。[19]也就是说,农村现代化需要在保留乡村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乡村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让村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挥管理型人才的领导、组织、协调能力,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引导乡村居民共同制定和遵守村规民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需要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创新相关产品,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标准体系,实施并完善建设、运行维护、监管、服务等标准。

四、从优化人才配置角度探索促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路径

人才是引领乡村经济振兴的动力和源泉,要解决目前东北乡村经济振兴存在的问题,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要素,实施人才引育工程,优化人才配置,以人才振兴引领支撑乡村经济振兴,打造一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解决东北乡村人才少的突出问题。

(一)推动农产业科技创新

东北乡村经济振兴需要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要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推动农产业的科技创新。政府应设立农村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协作平台,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并鼓励专家学者参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为乡村科技创新提供统一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高校注重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建立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投入到农产业技术革新中,研究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包括垂直农业、无土栽培、温室种植等,可以在东北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等手段,改良作物的抗逆性、产量和品质,并研发适应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新品种。

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设技术研发岗位,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利用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和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附加值,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农田管理、气象预测、市场信息等数据资源,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提供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乡村要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吸纳年轻干部到乡村历练,为其他村委会成员和农户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和自动化操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东北乡村经济振兴,需要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使涉农企业下沉,形成县带镇、镇带村的多轴联动发展格局,推动乡村经济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了实现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具有新观念、新技术的创业者在县、镇、村发展实体经济,使乡村的产业发展能够跟紧时代的脚步,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民营经济的经营策略,改进产品质量,将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政府要做好民营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机制,提供创业者所需的融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吸引青年创业者来东北乡村地区创业,让青年创业者看到东北乡村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和民营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帮助青年创业者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活力和动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刚起步的民营经济“十分脆弱”,需要龙头企业带动其共同发展,加大产业链合作。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者具有政策法规、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创新管理、农业技术等知识。目前东北乡村地区缺少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需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双管齐下,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首先,要引进管理型人才,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其次,在乡村培养了解乡村实际情况、具备学习能力的基层工作者,定期对乡村基层工作者开展培训。再次,充分尊重人才的主体地位,尊重管理型人才在制度上的创新成果,勇于尝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制度。拘泥于固有的制度模式,既会压制管理型人才的创新欲望,也会使现有制度跟不上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脚步,阻碍东北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完善人才选拔和晋升机制,为管理型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晋升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激励他们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东北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要充分利用东北的资源优势,将粮食加工业做大做强。东北地区的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显示,2020 年全省畜牧业产值为1604.7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全省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000家,年加工能力1500 万吨,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 余家,有上市公司2 家。因此,要着力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整合资源,将初级加工产品转为精深加工产品。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是天然宝库,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可以打造大健康产业基地。结合东北乡村地区的现实需求,企业要大力引进技术型人才攻关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产品加工的精细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2.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东北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政府要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为吸引游客和发展第三产业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和企业应该努力将生产、加工、销售、娱乐和各种服务行为结合起来,使东北地区知名商品品牌化,如盘锦大米、吉林玉米、五常大米等,借助旅游经济销售产品,打开产品知名度,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在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介绍东北乡村景观,销售农产品,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抓住东北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核心优势,例如以冰雪资源为依托,开展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相关产业活动,打造东北乡村旅游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同时以品牌力量吸引投资,助力东北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行业分类,生产性服务业分为10 个大类、35 个中类、171 个小类,包括仓储和邮政快递、人力资源管理、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和其他产业提供更加高效的支持和保障,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增长。东北乡村的核心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配合,为核心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提高核心产业的竞争力。目前东北乡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建设的要求,与生产性服务型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就业意愿多在东南沿海、京津冀地区。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引进和培养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人才,既可以在顶层规划东北乡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大方向,又能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切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五)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要加强生产类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乡村产业可以正常生产。基础性、普遍性的生产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同样需要借助科技力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乡村要建设有研发技术的基地和使技术能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得以运用的配套设施,进而产生经济效益。政府应积极投资于改善和优化信息、科学、交通和物流领域的基础设施,规划和部署先进的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宽带互联网,聘请研究相关领域的人才,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促进重大的科学研究和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和支持乡村的科学研究和发展。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振兴是东北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从东北乡村经济振兴的现状出发,总结东北乡村经济振兴取得的成果,分析阻碍因素,找到促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并从优化人才配置角度,结合阻碍东北乡村经济振兴因素,提出推动农产业科技创新、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等措施,期望助力东北乡村经济振兴,为促进东北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东北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