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

2024-05-13 07:06付臻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价值实现获得感

付臻

摘要:“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关键词:获得感;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B27;C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4)01-0017-06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二十大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安全感一并作为新时代十年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的重要体现,且置于首要和基础的位置。[1] “获得感”包含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表征,是全面检验民众生活质量、考察评判个体自我实现程度的关键标准,也是评估印证社会治理成效、综合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针。当前,除了基于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研究、侧重经济学的度量测评研究和源自社会学的实现路径研究等视角外,从哲学角度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且前景广阔。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享受,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基于個人的现实状况而超越单纯的现实个人,具有从自然基础到社会交往、再到情感活动、直至价值实现的多维哲学属性。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一、生存起点:获得感的自然基础维度

人作为自然生命形式首先必须生存,探讨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逻辑起点必然建立在其自然基础维度之上。人于生态环境、衣食温饱、民生需求中的真实获得,是生命个体以及人类群体得以存在、维持和繁衍的根基,也是获得感最直接、最基本、最现实的内容。

(一)良好自然环境是获得感的先在物质因素

从自然物质的同一性层面看,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的唯一存在方式,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从人类对自然的依存性层面看,人的生存离不开以阳光、空气、水等事物为代表的自然界,人必须从自然界获取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和工具、能源等生产资料,并进而创造出维持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从主客体间共融性层面看,人类的对象性活动使人和自然界建立了内在统一关系,自然界具有了“属人”意义,是人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无机的身体”[3]161。可见,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的获得感的应有之义,而且与人的存在本身深刻关联、密不可分。但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伴随工具理性的扩张,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越来越强化了对立关系,甚至表现出单纯的利用关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采和无限攫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环境对人类的报复和反噬曾一度愈演愈烈。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其置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量级的地位,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彰示人类和自然界的内在同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诠解良好生态与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力间的正向关联,以优美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阐明良好自然生态于人民美好生活的优先意义,[4]深刻拓展了获得感的理论论域,有力推动了提升获得感的现实实践。

(二)基本生存资料是获得感的底线保障要求

于个体而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531。解决饮食果腹、穿衣蔽体、定居安身等事关生死赓续的第一位和本能性需求,是从事其他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于社会而言,人为获取基本生活资料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整个人类历史形成的基点和开端,是推动社会生活正常运行、历史文明向前发展的基础动力。因此,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对国家存亡和社会存续同样具有底线保障意义。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作为执政合理性的基本依存,把解决温饱、摆脱贫困作为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之后更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强调如果“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127,带领全国人民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整体、全面、持久地保障了全体国民有效获取基本生活资料,也为初步支撑并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夯实了关键物质基础。

(三)充裕民生供给是获得感的关键评价内容

民生保障是在解决温饱基础上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发展需求有着更深影响的重点举措,主要涉及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内容,是物质层面衡量获得感的最重要因素和最关键指标。民生保障对评价获得感的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民生保障的实际状况标识了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真实水平,直接决定了获得感的充实性。正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坚持扭住突出民生难题,围绕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持续加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力度,聚沙成塔、久久为功,力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守得住。其次,静态已有的民生保障内容预示着动态未来的保障发展态势,引导着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的预期,强烈影响着获得感的持续性。习近平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6]362,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旋即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的关键任务,并鲜明指出,“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逐步推进共同富裕,[7]140特别是从当前到“十四五”末、再到2035年、直至本世纪中叶,分阶段提出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5]141-142最后,民生保障的获取方式反映出当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进程和社会制度状况,蕴含人们对制度优劣性质的获得感评价。马克思曾经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520习近平更明确提出,必须站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体现”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6]200让人民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领受、体会和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外在拓展:获得感的社会交往维度

满足人的自然基础维度的获得感,是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前提性、第一性需要。同时,始终处于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与不同个体间建立起特定社会关系的人,其获得感的产生、寻求和满足,从一开始即已超出孤立的个体限制,向外拓展到社会交往维度,具有在更高层级、更广领域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必然性。

(一)合理的分配格局蕴含“劳动—获得”的交往理路

马克思指出,整个世界“直观的、无可辩驳的”“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196在《资本论》中更是将历史范畴的劳动与经济范畴的价值相衔接,提出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者、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关系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指明了按劳动进行合理分配的理论依托,形成了社会关系层面“劳动—获得”的交往理路。这为实践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方面,个体人以及作为类存在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应建立通过劳动付出获取相应物质资料和精神满足的交往规则和交往心态;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也承担着保障这种真实获得的责任义务,其中最关键的是确立与当下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尽可能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确保劳动者得到应有收获并产生满足感。当前的分配体制改革中,中国共产党把在价值理念上颂扬劳动、社会氛围上尊崇劳动作为鲜明导向和重要任务,强调“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8];努力建构体现工酬对等、劳获一致原则的社会分配格局,优化完善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著力健全维护劳动者根本权益的综合机制,切实“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6]369,364,通过多方面努力,激励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勤劳获得物质财富、创造美好生活、赢得内心愉悦,在发展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现“共享—获得”的交往形式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精细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显著特征,这必然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以社会治理方式为关键内容的上层建筑提出强烈诉求,换言之,遵循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创造者这一立场,就必须将人民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拓展贯彻到社会治理各环节,在共享物质财富的同时,参与社会秩序的共建共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运行看,无论是社区、村落、各级政府等国家权力架构,还是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社会公益等社会组织力量,人民群众只有更加直接、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具有更多知情权、话语权、决策权、监督权,才能更好地将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获得并保障各种应有和已有的权益。党的十九大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施政目标,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9],以此确保人民群众具有持续、稳定、真切的获得感,从政党理论和国家意志层面进一步确证了“共享—获得”交往形式的合理性,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有效表达利益诉求、公平参与政治生活、切实分享改革成果拓宽了实现渠道,为丰富提升人民获得感夯实了路径根基。

(三)利众性社会制度保障“持续—获得”的交往前景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确认其获得的真实性和保有获得成果的长久性,必须以制度法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民法的制定和各种维护普通个人的基本权利的政策的设定,为普通个人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10]。根据涵盖范围和影响深度,这种制度保障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认可自然基础维度各种获得合法性的政策举措,其意义在于承认这种获得具有常规性社会行为规则性质,而非出于政权力量的临时调控或社会组织及某些个人的慈善施舍。比如,近年来国家强力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极大缓解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成本压力,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其二是建立完备的配套制度体系,形成相互贯通、彼此支撑的制度架构,系统性巩固诸多保障人民群众利益获得的政策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进行专题研究,党的二十大又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予以全面部署,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建设提出多方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规划要求,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避免因民生所需掏空百姓刚刚焐热的口袋。其三是从政治制度层面深入巩固发展成果,体现社会制度设计的人民性和利众性,为维护人民群众获得感提供根本保障。中国的国体、政体、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多年来持续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入实施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就是“着眼于加强重点领域民生工作”,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加大机构改革和优化力度”,[7]135所有这些都在努力保证人民全面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实现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从而更加根本、持久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获得。

三、内在体验:获得感的情感活动维度

获得感兼具外在客观获得和内在主观评判的双重性。所谓获得感的情感活动维度,主要不是指人的获得在内容上除自然物质和社会交往之外的情感层面的需求,而是人的所有获得均可以从内在情感体验的角度予以观照、理解、体味和衡量,从获得感中确证自我力量、享受爱的滋养、赢得社会尊重。

(一)在对象性劳动实践中获得确证自我力量的自信

人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的获得感主要源自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劳动外化为现实的成果,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劳动者自身能力的延伸和展现;其二是劳动者客观上能够拥有支配劳动成果,而不是直接或间接被劳动成果支配甚至丧失自身。马克思曾深刻揭示两方面的同等重要性,他既强调对象性现实“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同时又指出对象“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任何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3]190-191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劳动者无论是作为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体,还是类意义上的群体,持久稳定地实现上述双重意义并非易事,劳而无获的剥夺感、获非所劳的挫败感、不劳而获的占有感,都无法等同于能够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获得感。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健全制度机制、营造社会氛围等举措,着力保障的就是要确立劳动的崇高性和荣誉感,促进劳动者合理合法地、现实地获得应当拥有的劳动成果,并因此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任何肯学肯干肯钻研的劳动者,能够“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11]

(二)在爱的温情滋养中获得维护内心充实的安宁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内容,人的获得感的来源渠道、内容构成和持久巩固,都离不开情感层面的印证。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情感获得可来源于基于两性关系恋人间的爱情、基于血缘族群家人间的亲情、基于志趣认同知己间的友情,以及基于普遍化道德认知愿对陌生人施以关心的共情等,其中家庭亲情是最稳固、最核心的单元,也是最具代表性、示范性和扩展性的内容。一方面,家庭对于个体承载着呵护培育、补给能量、涵养精神的功能,是个体休栖調养之所和心灵归属港湾;另一方面,个体在与家庭成员分享个人获得的过程中,直接而深切地反映着个体的品性修为、责任担当和意义体验。现代社会伴随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利益思维、交换模式、资本逻辑不断压缩、渗透和侵蚀着家庭生活,“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逐渐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2],家庭由“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沦为“从属的关系”[3]532。以家人间亲情为代表的人的情感体验的地位确认、关系重建和价值回归,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方式和重点内容。习近平深刻洞察家庭的重要职能,指出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替代,同时以塑造传承纯正家风、良好家教为抓手,强力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倡导每个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6]353,355,并突出强调领导干部要管好家属子女、树好家风家规,为维系和稳固以家庭为基础的个人情感获得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支撑。

(三)在群体性互动协作中获得社会承认赋予的尊重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个体的现实获得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任何方面,都会因自身被他人认可尊重而转换为愉悦的心理感受,并进而孕生出内心的荣誉感以及继续奋进的意志和动力。静态孤立地看,个人获得感的强度取决于从他人或群体中分得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多少,二者间具有排异和互斥关系;但从更深层次看,个人获得感又与他人特别是自我和他人构成的社会共同体有着深刻的依存和统一关系,体现出在个人付出与他人承认的互动中维系和提升获得感的运行逻辑。群体协作使个人获得必然带有被社会承认的欲求和可能。一方面,个体的获得感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得到确认、维护和延续,从而保证所获成果的稳固和安全性,只有被群体认可的获得才可能是不被再次剥夺的获得,是真正的最终获得。另一方面,个体在群体互动和团队协作中,通过共同创造、主动分享、成果让渡等方式,体验到了新的获得感,是一种化尊严与荣誉为自身内在属性的获得感,是具有更长时效、更高追求、更深体验的获得感。习近平号召广大劳动者“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13],以此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无限智慧和磅礴伟力,从而极大拓展提升了个人获得感的理论论域和境界格局。

四、价值升华:获得感的自我超越维度

筑基于自然基础、社会交往和情感活动维度,人民获得感内在蕴含并有可能蜕变升华到自我超越维度,在这一层面,个体对自我获得的感受不再依赖物质成果的衡量和外在他者的评判,而是摆脱单纯个体利益得失的局限,趋于对自我内在价值自由自觉的追寻。当然,新时代背景下人民自我超越维度的获得,并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明道至圣或涅槃成佛,而是现实世界之中、社会充分发展基础之上,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规划、践行并体悟的价值领域的自我实现。

(一)自我超越维度的获得感以个体奉献为实现形式

特定情境下,当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境界提升到一定层次,就可能在某些方面对个人“获得”的内容和方式作出调整,即由外在利益的积累转变为内在精神的满足,由利己的自我维护转变为利他的自我牺牲。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通过献出自身的劳动、智慧乃至更宝贵的事物,达到惠及他人和实现自我的统一,从而体验到更神圣恒久的价值收获和精神荣耀。这种意义上的获得感不唯古代那些为民请命、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所独有,也并非只有像战争年代革命先辈那样必须抛头洒血、英勇献身才能实践。一方面,它融汇于个体顺应时代发展的每一点具体的自我改造中,体现出历史实践主体与客体变革的一致性和必然性。马克思从人类解放角度揭示了二者的内在同步,指出“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3]543。另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它更多地蕴藏于人民群众平凡生活每一个利他互助的日常琐事中,体现出道德选择的高尚性,既可以是人民领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沉情怀,也可以是普通大众默默无闻的助人善行,这种奉献牺牲“往往是为了贯彻自己的精神理想和提高自己的卓越德性,而这种精神性的成功产生的是幸福”[14]。

(二)自我超越维度的获得感以群体向善为有力支撑

自我奉献和牺牲获得的精神自足,以个体践行自我价值选择本身为目的,但其仍与周围群体和外在社会状况有着深刻关联。崇德明礼、向上向善的外在群体,对个体自我超越维度的获得感至少有三重影响。即:内在强化效应,个人付出产生的幸福和荣誉感,会因领受惠泽的外在对象的认可感念而得到印证并进一步增强;外化显现效应,个体的奉献付出只有在被他人理解、被社会接受的状况下,才能释放出应有的现实效果而非徒劳无益的牺牲;示范拓展效应,向善的群体氛围会歌颂宣扬奉献者的良好德行,从而鼓舞激励更多人形成对奉献者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效仿,不断厚植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土壤。当前,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涵养培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倡导时代新风,全面推进文明创建,持续评选文明家庭,隆重表彰道德模范,引领文艺创作导向,在全社会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风尚日渐浓厚,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自觉助人为善、寻求自我超越维度的获得感营造了积极的思想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自我超越维度的获得感以世界共建为终极保障

对自我超越维度获得感发挥重要影响的外在群体,其规模大小和涵盖范围随个人实践拓展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即可以从一个单位社群延伸到一个民族国家直至全体人类,而且正因为秉持相似价值观念群体的不断壮大,个体自我超越维度的获得感才愈发成为可能并具有稳固基础。马克思把人类获得解放的社会形态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3]541,个人在形成世界历史的真正活动中逐渐摆脱外在束缚,实现了对自身所有关系的控制和驾驭。换言之,如果不同个体间的获得不再冲突对立而是彼此支持,他人不再是自我获取权益的工具而成为自我实现的目的,那么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价值选择就可能超越个别道德行为,成为一种自然合理、具有普遍性的群体日常共相。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代,习近平创造性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倡导“铸剑为犁、永不再战”和“发展繁荣、公平正义”,[6]521,526带领中国共产党坚定勇毅地扛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时代重任,将个人利益价值、国家进步发展的整体境遇自觉置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宏大视角,努力探寻人类“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出路。[5]424获得感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框架由中国走向世界,实现了国家叙事层面“中国经验”与大众生活层面“中国体验”的融合。[15]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共通、一脉相继,以处于实践交往和利益联系中的现实的个人为前提,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体现了维护和巩固人的根本性获得的价值旨归,为人民获得感探寻更为宏阔、更为永久的必由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9.

[2]齐物论[M]//庄子.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3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9-362.

[5]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6.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10]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51.

[1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13]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

[1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

[15]刘文嘉.奔向“全面的”获得感[N].光明日报,2017-10-25.

责任编辑:武玲玲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People's "Sense of Fulfillment" in the New Era

Fu Zhen1,2

(1.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bstract:"Sense of fulfillment" has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eferring to objective gain and subjective feeling, so that it needs to be judged by the bi-directional criteria of external measurement and internal evalu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and explore the intension of the people's sense of fulfillment based on philosophy. Covering from the satisfaction of one's own basic needs to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interaction among others, from the external material guarantee to the internal spiritual pursuit, from the natural individual existence to the self-development of value, "sense of fulfillment" embodies the multi-dimensional philosophical attributes such as the naturalfound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emotional activities, and value re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tinues to push forwar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reatly expanding and enriching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people's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making it possible for it to be fully developed in all dimensions.

Key words:sense of fulfillment; natural found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emotional activities; value realization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价值实现获得感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传统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三条路径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综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
解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下“微课”应用价值的实现
星座社交App的用户需求和偏好研究
农民工社会流动对社会整合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