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中考的走向

2004-04-24 08:32方智范
人民教育 2004年7期
关键词:眼神命题试题

方智范

新课程背景下中考怎么考①

【按】有专家说,对于新课程而言,中考改革可谓命运攸关。中考改革包括许多方面,但最关键的是能否编制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试题。这是新课程实验者必须接受的挑战,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刊将陆续邀请新课程方面的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通过具体、典型的试题评析,就新课程中考试题编制问题提出应该追寻的方向。这些点评和建议,不仅可以给参与新课程中考试题编制的人员开阔思路、提供参考,而且对广大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教学行为的改善,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今年,笔者参加了中考评价课题组工作,见到了200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总的感觉是,试题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坚持中考改革的可喜成果,对当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尤其是改进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带来多方面启示。

具体来说,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有这样一些变化;首先,在基础知识的考查方面,那种以考核记住知识点为主要目的的选择题的比例大大减少,命题者大多注意引导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重视了语文基本功的考查。其次,加强了语言应用的意识,立足于考生发展和实际生活需要,设计了部分与实际问题情景基本一致的题目,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而且还关注阅读和表达中的价值取向和创新意识,程度不等地设计了一些开放题,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此外,在试题形式方面有所創新,有的属于新题型,有的属于对已有题型的创造性使用,有些试卷注意拉近命题者与考生的距离,用了十分人性化的对话形式,以消解考生的紧张心理,创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我想,这些也应该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中考试题努力追寻的方向。

下面,我从部分试卷中选择一些有启发性的试题,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点评,略陈鄙见,以供大家参考。

积累和运用题:

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灵性

好的积累和运用题应注意从拼音、写字、词句和古诗文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状况,形式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2003年中考语文卷,有的就取消了选择题,有的试题还有一定趣味性或地方色彩,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命题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些创新题型。

如某地试卷在开头即列“书写”部分:

△请将下边几句话写在书写格子内。

读美文 悟精妙 品其情 善思考

写真情 思路清 忌抄袭 敢创新

(注意:此题根据抄写文字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后边的答题文字都要认真书写)

【点评】重视汉字的书写,书写的内容又是对考试带有整体导向和激励性的,可见命题者对学生的满腔热忱。“评分说明”给的标准是“书写规范,整洁、美观,基本功好”,这样的导向很好,我认为在当前特别应该提倡,今后也要坚持这样做。当然考查的方法和具体形式还可以创造,尽可能多样化。

又如下题;

△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1)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

(2)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3)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点评】这道题很有创意。这是考读对联,其设题角度之妙在于联系所学古诗文,崔颢《黄鹤楼》诗、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杜甫《望岳》诗都是教材所选名篇,学生只要抓住对联中“黄鹤”、“白云”、“登斯楼也”、“气象万千”、“一览众山小”等关键词句,即可答出。这符合试题素材包括的知识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要求。

又如下题:

△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三句,填写在横线上。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轼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点评】考查语文积累,引导学生记诵古诗文名句,也可以如此生动活泼!这道题材料不仅选得好,也选得巧。材料共有五句,填名句只要任选三句,也为学生留了余地。这类题将激发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又如下题:

△伊拉克战争以美军控制伊首都巴格达而告终。但战争初期,美军曾遇伊军顽强抵抗,一度在巴格达城外受阻;伊拉克总统萨选姆也摆出了一副要与美军在城内决一死战的架势。对此,各国媒体纷纷认为美军的“速胜论”遭到了挫败,有的媒体甚至干脆把巴格达称之为“萨达姆格勒”。(人名加“格勒”是前苏联给城市命名的常用方式。)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不涉及战争的性质,仅就媒体对战况的预测,说出“萨达姆格勒”的含义。

材料一: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北方集团军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后,侵入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湖一带。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1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872天。德军参战兵力有四个集团军、一个装甲集团军和部分空军。苏联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困斗争,终于挫败德军封锁,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到220~280公里外。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国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目标。7月17日,德军集中100多万优势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攻入市内,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次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等全军覆灭,损失官兵近150万人。

【点评】表面上是对一个借用语的含义的理解,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两段材料选择得很巧,且有现实性,是当今社会(也包括相当多的学生)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参考答案指出“不设统一答案”,但列出了参考要点,还注明“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台理,亦可酌情给分”,给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如要提改进意见,我觉得提供的阅读材料略嫌详细,可再简化,以减少考生的阅读量。

阅读题:让人文色彩浓起来

阅读题应充分考虑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在命题中重情感体验和感悟,体现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阅读理解题中应十分注意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所设问题的角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一道题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问题情境,便于学生身临其境地表达感受,思考问题: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问的方法上和参考答案中为学生发表主观化的感受预留空间,或彰显问题难度的不同层次。 (一)现代文阅读。

如下题:

△阅读下面《美丽的眼神》一文,完成以下各题。

一所重点中学百年校庆时,恰逢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雒(Luo)老80寿辰。雒老师极富传奇色彩,他所教过的学生,许多已经成为蜚声海外的教授、学者。是什么原因使雒老师桃李满天下呢?学校决定在百年校庆之际,把这个谜底揭开。

于是,学校给雒老师教过的学生发出一份问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雒老师的哪些方面最让他们满意。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他渊博的学识;有人认为是他风趣的谈吐;有人认为是他循循菩诱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是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有的学生说喜欢他营造的课堂氛围;有的学生干脆说,雒老师的翩翩风度是他们最满意的。

然而,学校对这些答案并不满意。因为这些也可能是其他老师所具有的,并没有代表性。学校又在众多的学生中,选出100位最有成就的人。为了得出较为一致的答案,这次的问题很简单;你认为,雒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

答案很快反馈了回来。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的答案居然惊人的一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雒老师给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眼神。

这下轮到组织者为难了,眼神这个答案非但没能起到揭秘的效果,反而使事情更加扑朔迷离了。

百年校庆的日子很快到来了。校长讲完话后,便是各界名流的致辞。一位知名的教授上台,先向端坐在中央的雒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聚一堂,首先得感谢雒老师。我刚上这所中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差,说实话,那时我已经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正是雒老师把我从困难中拯救了出来。要问雒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他会说话的眼神。是的,那时候同学看不起我,父母对我也失去了信心。然而,雒老师的眼神中流动着鼓励和肯定,温暖着我自卑和沮丧的心。我就是从他的眼神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另一位学者致辞的时候,笑笑说:“上中学的时候,我最讨厌老师的偏袒,比如偏袒成绩好的,偏袒女生。因为讨厌老师,导致我很厌学。雒老师公正无私的心地,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他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种公正的力量,使我的心也变得晴朗起来……”

后来上台的学生中,大凡雒老师教过的,无一例外地谈到了雒老师的眼神。有的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严肃中传递着爱意;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安静中透着温和;有的同学认为雒老师的眼神中蕴满父亲般的慈祥;有的同学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荡涤人的心灵……

事实上,大会开到这里已经非常成功了。没想到的是,就在最后,有一位50多岁的教师在事先没被邀请的情况下,上了大会的主席台。他说:“我也是雒老师的一名学生,而且在一所中学也教了20多年的书。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自己也像雒老师一样,把最美的眼神传递给学生。开始的时候,我总不能做好,后来我渐渐发现,能够传递这样美的眼神的人,需要的并不多,那就是你必须有一个浸满着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一个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

他讲完之后,台下顿时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那一天,学校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答案。

(摘自《中国青年》作者 马 德)

△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点评】此题的立意在于考核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这是以下各题的答题基础。如命题者仅止于此,那么就没有什么新意了。

△雒老师的眼神美在哪里?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眼神?(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中没有对雒老师作任何直接描写,但雒老师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雒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评】这两道小题都是考查学生在感受基础上的理解,这篇文章好在抓住了雒老师的眼神来传达他内心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之情;这也可以说是全文的“文眼”。命题思路的妙处,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诚如古人所云:“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刘熙载《艺概》)命题者在“根据全文内容”上加了着重号,在参考答案中又要求“从全文角度概括”,这种从整体着眼的考虑值得肯定。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哪种眼神?简要说说你的内心感受。 (不能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

【点评】这道题又是考查學生在理解本文基础上的感受,题目十分注意切合学生心理。故参考答案不设统一标准,而只是把判卷重点放在学生感受的深刻或肤浅上面。

△阅读上文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被他鉴定为是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

又如下题:

△《太原教育》的一则征稿启事说,2003年第8期要设《人与自然》、《人生百态》和《成长笔记》三个栏目,全力为中学生打造一个展示自我、尽显文采的平台,欢迎大家投稿。

亲爱的同学,请你抓住这个机会,任选其中一个栏目,写一篇文章为它投稿。

要求:(1)寫明栏目,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600字。(2)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点评】在2003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这个试题是比较有创造性的,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道作文题的设计,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和个性化的表达提供了较大的平台。题中三个征文栏目都切合初中生的生活和心理,要求学生在其中任选一个栏目投稿,这样,对学生在题材选择和主旨把握方面既有所引导、又不作限制,学生创作的天地就十分广阔。而采用为刊物投稿的方式,创设了实际写作的真实情景,能激起中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这是使他们感到亲切、又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写作方式,相信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导语写得要言不烦,要求也十分明确。我们非常希望新课程实验者能像这道题的命题者一样,在作文命题改革方面进行探索。

对只需死记硬背的试题说“No”

以上所列都是每种题型中较为优秀的试题。但某些地区的试卷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明显缺陷的试题,这些试题所折射出来的评价理念,是与新课程格格不入的,今后当尽量避免。

如基础知识试题,有一个地区的试卷,所出题分别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

这样的题目,基本上因袭了历年来中考试卷基础知识考核的选择题题型。还有一些地区的试卷与此相似。这样的题型,最大的问题是既没有问题情境,又脱离实际生活需要,离开具体语境孤立地考查字、词、句,没有突出语言运用,是对过去高考试题的简单盲目的模仿。所以今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组在参考评价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特别提出“严格控制选择题之类的客观题的比例”,是完全正确的。

又如下题:

△下列文学常识,错谩的一项是

A.《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B.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都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自己青少年时期经历的回忆录。

D.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

这样的知识题,恐怕只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初中生在文学史知识方面的积累还十分有限,仅学了一两篇作品,就要他们掌握相关的文学史上的重大判断,如果不去背课本上的提示或相关注释,怎能正确回答?这道题对学生而言还充满着“陷阱”,如果不是死记硬背,叫学生如何从这许多“陷阱”中作出判断?当然,就事论事地说,“莎士比亚”是英国人而不是意大利人,考的是比较容易的知识点,但这样的试题导向有问题。顺便说一句,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是D,但实际上,孤立地说“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的判断并不准确,因为中国文学史上所谓“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属于戏剧而非诗歌。

现代文阅读方面,有一份试卷选了一段说明文,所提问题是:

△本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下定义 举事例 分类别 作诠释

B.举事例 列数字 分类别 列图表

C.举事例 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D.举事例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又选了一段议论文,所提问题是:

△第一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某地区试卷中选了吴晗《谈骨气》中一段,所出题是:

△选段用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作论据,论证的是()

A.富贵不能淫

B.贫贱不能移

C.威武不能屈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样一种以排列组合为特点的选择题,一度十分流行;今天看来,可以说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几乎毫无用处。学生答题时,大概不会认真阅读文章,而是本末倒置,根据选择项“按图索骥”,从文章中苦苦“搜寻”答案。一段文章被人为地肢解得如此琐碎,且不说这有无必要,与人们的实际阅读距离多远,光是这种答题方法和过程,恐怕只会使学生讨厌阅读,遑论培养起阅读兴趣!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出现这类无需命题者动脑筋的选择题,应该尽快从玩弄逻辑的怪圈中跳出来。

猜你喜欢
眼神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生命的顽强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空洞的眼神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我敢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