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妥协是一种本能

2005-01-04 09:11
瞭望东方周刊 2005年52期
关键词:无极陈凯歌奴隶

回到“人群”,这也许就是陈凯歌拍摄《无极》的隐秘动力

陈凯歌曾经很想用“迷失”来命名一部10分钟的短片。那是他作为亚洲惟一被邀请的电影导演,与世界上被认为最有原创力和思想力的15名导演共同完成的一部名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电影。但最后,他乖巧地顺从了英国制片方的喜好,定名为《百花深处》。

其实,在这10分钟里,他只是想表达,一个单纯的疯子,在住了一辈子无比熟悉的北京,却迷路了,甚至,还迷失了自己。

四年后,陈凯歌完成了他的鸿篇巨制《无极》。他是否还记得许久前自己执念的“迷失”?也许,正是他自己,在这个他再熟悉不过但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的社会里,已然“迷失”了呢?

《无极》之累

客观地说,《无极》的营销宣传也许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中最舍得花心思和资本的。除了眼花缭乱的传统媒体和首映宣传活动外,制片人陈红说,光是广告投入就在4000万元左右,同时,《无极》还开发了自己的衍生产品,有小说,有游戏,有舞台剧,甚至还有邮票。仅整个宣传费用,就在一亿元左右。

效果的确不错,无数观众带着好奇和期待涌进了电影院,50元,80元,100元,还有1888元,一张张电影票逐渐堆积起一个喜人的票房。以上海地区为例,仅仅半周,《无极》票房就突破了1000万元。但很多人看完这部耗时1090天,砸下3.4亿元人民币的大制作电影后,对其评价却普遍不太好。

少年作家韩寒花80元去看了《无极》,回来后这样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最近的导演都那么爱用电脑特技。难道是要表达的东西已经不能用真实的镜头表达出来了?尤其是老导演们,都很赶流行,看国际上都用这玩意儿,自己也用,但没找对人做,没花够钱,结果拍出来成这样。这就好比看到最近流行CK内裤,马上去襄阳路买一条,远看还挺像,仔细一看,原来是OK……而且,整个电影真是又散又长又教条。好不容易有点想法了,马上借演员的嘴说出来。演员在哭,台下都在笑。一个商业的片子,肤浅点可以,但连样子都没有,就太不像样子了。”

会计出身的观众王佩华女士更是心疼那些投资,“三亿多啊,能做多少事啊。”而韩寒也表示,“多么大的投资啊,我们的投资人为什么不给年轻人一点机会。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挺不争气。”

事实上,很多观众在电影还未散场前就已心感失望。就像电影里说的,“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

所以,即使陈凯歌在戛纳没有任何抱怨地和妻子跪在地上,为一个个1.9米高的外国人穿道具服,即使他很努力地在各种场合解释他的电影,推荐他的电影,即使他的妻子看上去老了10岁,而他也对着镜头开始露出疲惫勉强的笑容,也没有人领略他的心意。

倒是不断有传言说,陈凯歌,变了。陈凯歌,也变成一个货到上柜的商品了。

“我没有改变”

陈凯歌一直被认为是对电影坚定而执著的人,即便背负着数十年来作品都几乎无法卖座的现实,依然秉承着理想主义的电影情结。但《无极》,却让无数人开始对他动摇。

将军光明问奴隶昆仑,什么时候开始做奴隶?昆仑说,一直都是。光明说,你可以站起来,做我的奴隶以后不用跪着说话了。虽然换了主人,虽然从跪着变成站着,可奴隶昆仑还是奴隶,但他看上去,是那样地高兴,因为跟了将军,可以站着,也有肉吃。

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照顾陈凯歌一家的保姆奶奶,偷吃了凯歌和妹妹的粮食。陈凯歌一直不解,以奶奶往日的体面、自尊,为何将这样的事情做到她自己也钟爱的孩子们身上?必然的理由是:她饿。可那一点点食物果然能减轻她生理上的不适吗?当然不能。惟一的解释只能是:饥饿使她恐惧。同时,也让她归顺和臣服。

这些电影的碎片,似乎都投射在另一个世界的晦涩故事中,但好在,陈凯歌最后都在电影里为他们找到了开释,以及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就像他说单纯而天真的昆仑是他个人理想的一个延续,因为即使在这样一个充满不信任的“无极”世界里,他信任别人,也让别人看到信任。

的确,这似乎还能让人嗅出些陈氏思考的气味,也许也是陈凯歌希望别人在意他的地方。事实上,可以感到,《无极》承载了他很大的期待,之所以使用了大量的特效让自己的作品面目全非,他承认,是因为他知道这是如今很多人,尤其年轻人最喜欢的一种电影手段,也是整个世界在流行的一个时尚。所以,即使他曾是嫌弃和反感的,却是彻头彻尾地愿意接受改造一这似乎是最彻底的一次。

但却是不讨好的。观众不喜欢这样尴尬奇隆的结合体,就像是佛祖穿上了牛仔服;不喜欢这样用力过猛点死为止的说教;更不喜欢花钱看完了还觉得不爽。回到“人群!

其实,陈凯歌已然是一个成功者,虽然得不到大众的欢心,却拥有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名望,为何还要在年过半百的时候,去迎合这个市场,改变自己骄傲的风骨呢?

在陈凯歌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即使尴尬和痛苦,也一定要去改变和迎合呢?

陈凯歌曾说,他的人生经验大都来自他的少年岁月,也恰巧是“文化大革命”的特别年代。

“人所以为人,在于不能绝对地离开集体:文明的演进只是使个体在社会中的排列组合趋于理想;害怕被逐出人群是人类原始的恐惧。惟一的选择是:不管发生什么,都得留在这个社会中。选择成为惟一,已经不是选择。”

这也许就是陈凯歌千辛万苦,即使“迷失”自我也要成就《无极》,回到“人群”的动力。因为时代真的变了,一个充斥着市场经济和功利为王的时代来临了,沉重深邃的思考已经落伍,人们也更不需要像哲学家一样去追问终极命题,勇敢地审问自己了。

而“人群”,也随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如果自己不变化,也就注定要离开“人群”,陷入一种深重的恐惧了吧。

“无极”这个词,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在《辞海》里,它的解释是,“这个世界最初的状态”。

而陈凯歌之所以为这部电影起了这样的名字,还是因为他天性的纯真和执念一“我希望我的电影展示的是人还没有被污染、还年轻时候那种状态。我觉得‘无极这两个字特别有力量。”为此,他也特意去找了自己觉得很有“力量”的贾平凹题写“无极”二字。

陈红常常抱怨,丈夫是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电影疯子,若不帮他管理好钱财,便私自将家里的钱拿去拼命。所以,即便是《无极》花下了这样多的钱财,中国导演里要是论钱,陈凯歌却连前10都排不上。

陈凯歌不可抗拒地被时代改变着。就像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场“革命”给陈凯歌内心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个期待着被策划、被消费,以及所有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巴望自己尽快卖出去的新世纪也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内心,而即使是像陈凯歌这样被公认的成功者,也无法逃脱。

这样的时代教会了他拍出这样的《无极》,以及做这样高频率繁杂的宣传。就像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大家必须使用粮票一样,这已经成为了生存的一种方式,现实而且带着强制。

于是,上个世纪陈凯歌还说陈蝶衣身上有自己的影子,但在这个世纪初,却已塑造起《和你在一起》的江老师:一个裤脚参差不齐、袜子颜色不一的孤傲之人,终于也在最后一幕时衣冠楚楚地随了俗。

猜你喜欢
无极陈凯歌奴隶
蚂蚁奴隶的反抗
别急着将陈凯歌投诉UP主视为“玻璃心”
My First Sea Journey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手机奴隶
陈红、陈凯歌:他负责诗和远方,她负责米面和汤
Today’s Highlight in History(On Jan.1)历史上的今天(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