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

2006-07-06 08:40陈会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4期
关键词:干校世事言说

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小说家、散文家,她写于九十年代的以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的各项政治运动为背景的回忆散文,以个人遭遇为典型,却不停留在一己悲欢的咀嚼上。

杨绛把生活看作是一场喜剧,每个人都在台上表演着自己。杨绛认为“卑微是人世间的隐身衣,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杨绛自认自己的卑微与配角地位,她是以一个“隐身人”(卑微者)的视角,去观察、去表现世态人生的真相。当她回过头来看看过往的红尘世界,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幕幕闹剧,而自己始终只是个观众,至多也只能算个配角。因此,她能冷静如实地记叙,无需隐讳,也无需惭愧,更不怨天尤人。她对生活采取了有距离的冷眼旁观,用调侃的语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这场运动的反思。

首先,杨绛选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她放弃了对大事件的直接关注,而是从侧面迂回包抄。《干校六记》所记的下放劳动的插曲片断,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丙午丁未年纪事》“所记的是一个‘陪斗者的经历,仅仅是这场‘大革命的小小一个侧面”。这种避重就轻的选择给人提供了理解多种生存状态的可能,视角上的距离又暗合了时间距离造成的疏远与审视,于是整体上就从沉重中获得四两拨千斤的从容。

杨绛找到了一个贴切和便利的视角:“陪斗者”。“陪斗者”既是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一种现实的政治身份,又是杨绛作为叙述人的一种观察和言说角度,这恰恰是杨绛所习惯和驾轻就熟的角度。

一九四一年,由杨绛编定、开明书店出版的钱鍾书的散文集题名为《写在人生边上》,这“写在人身边上”恰恰是钱、杨二人共同使用的观察人生与言说人生的视角。由“写在人生边上”到后来的“陪斗者”视角,杨绛在现实人生舞台上已经没有可能站在人生边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静观默想人生了,但又不是深陷于灭顶之灾的漩涡深处,“只不过陪着挨斗罢了”。这同时也给了她一种既不是旁观,又保持着一点旁观的便利。杨绛把“陪斗者”身份置换为一种修辞学上的观察、体悟和言说的视角,就能使自己稍稍拉开一些距离,保持一种伸展自如、张弛有度的话语优势。因为作为一种言说视角的“陪斗者”,是既在其中又在其外,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保持了主观介入的热情,又保持了客观上的冷静清醒。这样的视角在行文的语调上,便是一种经过时间锤炼和淘洗的从容和隽永。

其次,杨绛以善感的心灵捕捉到人间的温暖和至情至性。夫妻患难中互相取暖,无须赘言。来自同事、劳动人民的关怀也同样令杨绛怀念。杨绛对自己在那段岁月中获得的帮助感铭于心。她把那些处于“革命”中心、本质却不坏的人称之为“披着狼皮的羊”。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理解,杨绛认为这些人只是被运动洪流携夹着往前奔,个人力量无法改变命运和时代潮流,但人的善良底色却还时时发出温情。她的这份宽容、同情,使她感谢生活中的亮色,而把运动看作命运不可违逆的插曲,踏过去必将云天洞开。

作为一名与时代思想主潮相疏离的知识分子,杨绛无疑也在寻找自我安身立命的城堡。由于对时代脉搏难以把握,她只好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对世事采取静观的姿态。在疯狂变态的年代里,一个洞察世事、富于理性而又不愿随波逐流的人,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洁身自好,坚守内心的自由与生动。这种内心的坚持,使杨绛在疯狂的年代里保持着安宁与清明,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杨绛的沉稳与从容,理解她处变不惊的心态,理解她超然物外、旁观世事的人生态度。

有了这份清明与坚持,杨绛才能保持“你们能逼我‘游街,却不能叫我屈服”的心态,剃阴阳头、戴高帽、游街、批斗这些人身侮辱才能“不足以辱我”。

杨绛称《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奥斯丁有一副“明辨是非、通达人情的头脑”,“她生性开朗,富有幽默,看到世人的愚谬,世事的参差,不是感慨悲愤而哭,却是了解,容忍而笑。”沃尔波尔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

面对危及自身的人间闹剧,杨绛看到了世人的愚谬与世事的荒诞。杨绛在《干校六记》中,冷静客观地记写老俩口下放干校的经历及所见、所闻、所思。最使作者动情的是两次送别。第一次是杨绛和女儿、女婿送钱鍾书下干校,三人“都不放心他一人离去”。第二次是女婿受屈死后,女儿独自一人送作者自己,杨绛看着女儿“踽踽独归的背影”不禁心上凄楚,只好让眼泪流入肚里。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经历世事沧桑的智者,对人间世事又是豁达与宽容的,所以杨绛能在监管自己的“革命群众”中发现“披着狼皮的羊”,能在“乌云”密布的天空发现“金边”。杨绛采用的是一种“走出事态之外的冷静的审视”,杨绛将达观深沉,恪守灵魂纯净、崇尚自我真诚的智慧,转为冲淡与和谐的叙述态度。

杨绛回顾“文革”的散文是独特的。她选择了一个独特视角——有距离的冷眼旁观,这使她看到其中的荒诞,也使她体会到不灭的温情。虽然作者历尽人间沧桑,但其散文却始终充满着人性的坚定,读之温暖盈怀。

(陈会清,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干校世事言说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无 题(1)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识时务者为俊杰
秋天
世事无常
灼见利害,善辨人言
沉默的力量
中国作家协会“文革”记趣(续二)
全国总工会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