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解和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

2008-01-13 07:08萧成勇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摘 要] 文章揭示目前“德目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源在于对意识形态狭隘化的理解,讨论 了意识形态对于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性实质及其意义,并就如何体现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提出了遵循符合学科教育发展和人的成长规律的内容与体系的构 建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6-0017-05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中,尚存在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其中难点之一 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问题。科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 属性,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构建符合学科教育和人的成长规 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和体系。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效性的关键。

一、 “德目主义”教育来源于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误解

自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 简称《意见》)颁发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努力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 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形式的“德目主义”的教 学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所谓“德目主义”教育,是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近年所 批评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即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仅以简单原则和规范的形式,从德育所要 达到的目标出发,教条化或口号式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1]。比如,我们要求学生 树立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价值观念,那么,我们往往仅以此一维度而直截了当地展开 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所以,在高校许多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印象里,思 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因而不同于一般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它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只能是针对享乐 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观点和内容 。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狭隘的功利化理解的思维定势: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 专门讲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问题和内容的课程;二是关于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问题,只有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纲挈领地来负责和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就没有也不应该有与其他人文与社会 科学同等的学科地位。这种观点由来已久且影响至今,但是实际上并不符合《意见》的精神 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按照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意见》 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 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 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作用。”[2] 现实问题 是,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狭隘和功利化的意识形态的理解,那么,在教育 教学过程中,就无法摆脱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束缚,我们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也只能是“灌输和说教”,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学科内在发展的规律,脱离大学生理性培育的 特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德目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源正是在于这种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误解。表面上看,这种观 点似乎很有道理。因为,作为党和国家主张开设的、并由高校所实施的对大学生广泛 开 展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意识形态的特征十分明显。而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 主义原则及其教育,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倡导和坚持的主旋律,也成为党、国家和 政府在制定方针、政策和具体法规时的指导性原则。

然而,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

意识形态是20世纪以来最为混淆的一个政治哲学的范畴。按照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 形态的论述,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具有作 为维护统治阶级及其社会的经济基础,包括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合法性,是起着维护和推动作 用 的精神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虽然不乏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遮蔽性的批判,但同时也揭示 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客观和本质的属性:作为社会整体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包含着物 质和精神的不同层面,其中每个层面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适应的,而意识形态就是指那种力 求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价值理论的系统,其表现为“人类对世界、社会 、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理性信仰的混合体,是包含一定价值判断的知识体系”[ 3]

性其核心在于由特定社会制度所规定的并具有导向意义的价值观念系统,或者我们所坚持和倡 导的若干原则或主义或规范的总和。

第一,意识形态是一个与经济基础相辅相成的文化价值系统。意识形态从它生成开始就具有 一定的“受决定性”、“滞后性”和“保守性”。但是也应该看到,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又 具有作用于社会的“独立性”、“能动性”和“文化复杂性”。正如恩格斯在其晚年所指出 的那样:“在每一个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 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4] 。同时, 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及其理论系统的意识形态,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历史的和 发展变化的,在其内容、结构和体系上呈现出某种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其中,有关于制度层 面的原则和原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解释;有关于社会运行机制的规则和原理的合理性和合法 性解释;有关于道德与法律规范的遵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解释,等等。

第二,作为社会系统的精神层面,意识形态本身同样可分为不同的层面。因为不同的人类群 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系统。每个社会都有着属于自身的意识形态系统;同样,不同的人 类群体也应有不同于其它的意识形态特点。意识形态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性、阶级性和阶层 性。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和开放性社会,由于经济和文化多元化,意识形态也表现出各不相同 的多元化系统,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整合。同时,在这些多元化系统中 ,因为系统与系统的开放性和关联性,所以,其意识形态有着共同的一面,即最为基本的层 面。我们经常所讨论的社会公德,就是一种这样具有共性的基本层面。无论是哪个国家,无 论哪个地区,无论什么民族,其社会公德的要求都是基本一致的。其中,救死 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作为社会公德的道德原则,人道主义是 没有国界的,它们不分民族,没有党派,没有阶级之分。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有一些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东西,也有一些是国际社会所共有的东西。而这种共有 与独有,一般与特殊,是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关键。

第三,意识形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正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所指出的那 样,任何哲学社会科学都不能离开它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基础,我们正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 阐明不同的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5],可见,意识形态包含几乎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们都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 社会生活。例如,作为市场经济理论基石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紧密相关,反映了 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一般关系,同时蕴含着亚当•斯密深刻的人文价值关怀[6]。 因此,我们 可以说,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大多数人文与社会科学,诸如文学、哲学、历史学、经 济学、法学、新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及其教育,没有多少学科或课程能够做到 价值中立,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建设的功能。事实上,每一位人文和社会 科学工作者,一方面在于探索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规律,另一方面必然是在从事某种意识形态 的建设工作。因此,试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一般人文与社会科学区分开来,既不符合马克 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和观点,也不利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而且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急需从其它许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甚至于自然科学之 中,汲取更新和更多的内容和方法,以增强学科建设中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四,意识形态并非是贬意的而且具有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动力。实际上,意识形态属 性并非是简单保守而贬意的,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仍具有某种积极的保护和稳定的作用。 社会发生革命或改革过程中,意识形态有可能陷入某种真空和发生紊乱,但需要尽快地整 合和统一,否则该社会就缺乏必要的和谐及凝聚力。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强调和重视意识 形态建设的导向功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唯独所有的问题。可以说,任何国家和社 会,为了维护其稳定和不断发展,都有一个意识形态建设及其教育问题,只是所选择和坚持 的原则以及贯彻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同时,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其 中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有其维持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特点,我们也不能期待它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 意识形态灵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体系的关系

科学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前 提。而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特点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取 得实效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因此,相比一般专业课程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 设的难度以及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的要求会更高和更强。

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困惑,当前在一些教育工作者中仍有一 种“去意识形态化”、走向“价值中立”的倾向和要求,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教条和被动局面。然而,这种要求是相当幼稚和不可能的。综上所述,包括诸 多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摆脱其意识形态的属性和职能。事实上,“去意识 形态化”虽然可能摆脱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却会履行另一种意识形态的职能。马克思主 义已经证明,不存在一种超越经济和政治的纯粹意识形态。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组系 列课程,每门课程可能分属于或接近于不同学科,其中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仍有强弱之分, 具有各自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同时,意识形态既然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变革,就需要不断创新、整合和发展。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建设和谐文 化,其中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建设。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经济体 制的逐步建立,新的价值观念树立,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社会价值体系一度处于巨变、甚 至是无序和紊乱状态,越来越凸显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 两会”期间,带头倡导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 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 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7] 一再表现 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问题在于,我们今天所提倡和建设的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表现为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规 范,怎样使之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内容和体系?怎样依循教育教学规律与符合人的成 长和发展规律?怎样创造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艺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教育 教学规律的遵循,不能仅靠教育行政手段来推行和完成,只有通过教师本身的教育智慧和道 德责任感才有可能实现,而教育行政部门为此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从根本的或更长 远的观点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决于自身不断努力的学科和学术建 设。为何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学科规律来建设?这是因为,当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学科建设时,即构建为一种具自身特点的知识内容和方法体系,才能奠定知、情、意相 互 结合的“三观”和“四信”的理性基础。因为理智与理性是一体二面的,“知的一面曰理智 ,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来密切相连不离。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 之心便是理性。数目算错了,不容自昧,就是一极有力的感情,这一感情是无私的,不是为 了什么生活┪侍狻豹[8]

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和学术建设,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究活动,是对大学 生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前提。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和学术建设 ,使其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得以提高,因此将使得大学生乐于追求“真 、善、美”并自觉服膺之,以保证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像春雨一样起到润物无 声的作用和效果。原初大学生可能只是盲从而紊乱的价值观念,将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三 观”教育达到“四信”教育的目标。同时,还需要解决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 设中的学术张力、学术宽容和学术自律问题,这是高校学科和学术性的本质特征,也是思想 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思想保证。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 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才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纵观改 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和完善,不仅没有对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还为改 革开放提供了精神推动力。早在1978年上半年,由南京大学一位普通学者撰写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经据典批驳了当时盛行全国的“两个凡是”的错误 思想,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经典案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进步,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与时俱进。如今,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 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新阶段。而高等教育反 映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和学 术建设理应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原动力。所以,在意识形态的保守性与学术开展的 创新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学术理论层面上鼓励学术探索、学术批评和宽容不同意见,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和学术建设取得优秀成果的前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建立在 学科和学术基础上,从更加广泛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吸收新的内容、观点和方法,以保证 它源源不断的学术滋养和活力。当然,提倡学术宽容仍然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在学术探讨的 层面,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允许不同观点的争鸣,行政领导不宜过分涉及具 体学术问题;但同时还要强调教师的学术自律,鼓励学术反思和批评,即要求教师在开展教 学活动的同时,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领域,肩负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神圣职责。 在 课堂教学中,对于尚不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每一个认真和负责任的学者,必须保持谨慎 的态度,经过反思和批评再操作之。因为包括教学题材的选取和处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 选择,甚至于自身的言行举止,每种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据调查,目前我国大 学生虽然大多在生理上接近成年,但是在思想意识方面还很幼稚和不成熟,受应试教育和社 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状况不容乐观,而且很容易受到舆论、环境和 不良思潮的影响。所以,大学时期仍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对其进行积极而 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地位和作用,不能因为教师的草 率和盲从为学生带来误解或误导。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狭隘和功利化的意识形态的理解,使得 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简单化或片面性,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和深化,背离了学科和 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结果欲速而不达,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如果将意识形态 理论及其教育作狭隘、抽象和片面的理解,必然导致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 设中裹足不前和敷衍塞责。实际上,在一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 在这种状况。例如,有些教育工作者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座化,坚持认为:只要开设一些 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学术讲座,就可以代替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次,上述观点容易 无形中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与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割裂开来,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孤立 无援,人文和社会科学似乎是价值中立的困境和倾向。第三,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中 仍然存在的反复重叠现象,其症结仍然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狭隘化的理解,唯 恐淡化了意识形态要求的目标和功效。比如,关于集体主义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 其作为道德原则和规范,置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章节之中,使得原本活生生的历史唯物主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变为失去了“集体”原始内涵,因而是简单化和庸俗化的个人服从 组织、群众服从领导的道德说教,其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9]

为了避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狭隘和功利化所面临的困境,在此我们不妨借鉴美国高校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有益方法。经我国有关学者考察证实:美国的许多高校同样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它们往往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系列课程,只是科目和课名各异,没有统 一的要求。而且,“美国大学的政治课与专业课、人文课不严格区分,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与 专 业课、德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并且注重其实效性。除了开设专门的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美国大学还特别强调把德育目标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之中,尤其重视 通过美国的历史和地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道德渗透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道德素养结合起来”[10]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交叉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具体实施 过程中, 其内容和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程序和方法的制定,不可能局限于仅有的几条原则和规范以 及对这种原则和规范的注释。意识形态的灵魂作用,表现在具体的学科内容和体系之中。在 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意识形态的性质,以免导致无立场的价值中立或无价值主义;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也不能重蹈过去狭隘和功利化的意识形态的覆辙。在学 科建设中,必须遵循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 是一致的。而一种科学和规范的学科体系应该是:具备相对稳定的,具有既定问题和背景作 为引导的,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原理作为支撑的,包括核心原则和规范在内的,并按照一 定的科学思想和逻辑方法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作为 其中的纲领和骨干,循序渐进得以展开,出神入化镶嵌于其中,使其成为更为符合教育教学 规律的隐性课程。只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顺利摆脱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 困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德目主义”评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8):12-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people.com.cn.

[3]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5.

[5]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 .

[6]梁小民.拯救亚当•斯密[J].读书,2004,(7):90-96.

[7]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北京:新华文摘,2006(12):1.

[8]梁濑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2.

[9]萧成勇.费尔巴哈:从合理利己主义到集体主义之桥[J].南京社会科学,2007,(8) :35-39.

[10]袁银传.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分析[A].万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 004[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6.

(责任编辑 李震声)

Understand and Apply Scientifically the Ideology Attribut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AO Cheng-yo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Law, Shangha i 201100, China)Abstract:“The moral object tenet" at present weakens the a vailability of ideolo 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ause of the na rrow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ality and the s ignificance of the ideology for maintaining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iming for how to embody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 heory course, it puts forward the structural methods which follow the content an d system that accord with the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education andhuman growth.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deolog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