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饥渴下的北极之争

2008-08-11 08:41
资治文摘 2008年7期
关键词:北冰洋领土丹麦

萧 方

5月28日,北极地区周边国家丹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挪威代表结束了在格陵兰岛举行的部长级会议。这是五国首次就北极地区问题举行部长级会议,目的是消除最近各国因北极领土之争而造成的紧张气氛。五国代表会后发表声明称,愿意共同保护北极地区环境,但却无人承诺放弃对北极的领土要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冰洋冰层消融,在北极诱人的自然资源面前,北极周边国家对北极领土和资源之争正在加剧。

北极领土纷争始于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率先宣布对北极享有领土主权。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独特的关键性利益”,随后丹麦也提出对该区域拥有开发权,俄罗斯则一再重申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该国西伯利亚大陆架向北的延伸。去年8月,俄罗斯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此举令北极地区的领土纷争再次爆发。美国和丹麦相继派出科考队前往北极地区,加拿大则宣布将在北极地区建立两个军事基地。

如果说最初北极的领土之争是很纯粹的领土之争,那到了这个时候,在北极周边各国多在相关地理概念上做文章的背后,则牵涉多种利益的考量。

其一,能源争夺。这是目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北极资源丰富,拥有9%的世界煤炭资源,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推测其储量占世界未开发油气资源的25%。另外,北极地区还有大量的金刚石、金、铀等矿藏和水产资源。尽管现阶段开发在技术上还不可行,但全球变暖正在使北极地区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油气开发是迟早的事。

其二,争夺“西北航道”控制权。“西北航道”是连接西欧与东南亚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与其他航线相较,里程能够缩短6000至1.3万公里不等。一旦这条航道能够通行,其代表的利益可想而知。如果能够控制北冰洋的航路,无疑将给沿岸国家带来巨大利益,这正是北极代表的重要运输通道的意义所在。

其三,传统的地缘战略。冷战时期,北冰洋是美苏两国核战略的“要冲”之一。如果美苏想通过导弹攻击对方的首都,跨越北冰洋无疑是最近距离,导弹的到达时间短且命中率高。借助冰层的厚度,核潜艇的行动很难被发现。即使在今天,搭载着远程导弹的核潜艇仍潜行在这片海域。哪怕因为气候变暖而冰层消失,潜艇失去“隐身衣”,但北冰洋的战略重要性却不会有丝毫减弱,甚至会有所增加,因为传统的地理概念将因之改变。

这次会议由丹麦政府倡议,丹麦外交大臣佩尔·斯蒂·默勒在解释这次会议的主旨议题时说:“我们需要向国内民众和国际上其他国家共同传递一个政治信号,5个沿岸国家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事实上,这个表态极具反讽意味。

在北极地区的陆地部分已经全部归属8个环北极国家的现状下,冰岛、芬兰、瑞典这3个北极委员会组织成员国,却被拒之门外,关注北极的环保组织和伊努伊特土著也没有参加。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负责任”的背后是自私的排他性。已有环保组织声称,这次闭门会议显然是想私下“瓜分”北极。而冰岛、芬兰、瑞典之所以被排斥在外,主要原因在于其低调与谦和,这些国家并没有言辞激烈地宣称主权要求。

对北极的领土争端,有人引用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它成功地冻结了各国对南极主权的争夺,希望北极亦采用类似方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南极条约》只是“冻结”而非“解决”。联合国拟在2020年前对北极的控制权做出定论,但在现实利益与能源诱惑面前,北极地区的领土争端只会愈演愈烈,没有人会因为一纸文件而放弃觊觎已久的“能源蛋糕”。

(摘自《纵横周刊》)

猜你喜欢
北冰洋领土丹麦
真相
一条鱼的心事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识别研究
跟踪导练(四)5
丹麦圣诞季
独角鲸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