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家之言

2008-10-30 05:24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4期
关键词:上海图书馆图书馆学海峡两岸

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的博客报道及简评

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因为是“精英会议”,所以一般的图书馆员或研究者无法与会。感谢参加大会的竹帛斋主和老槐老师两位教授博客,正是他们的无私报道,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研讨会的若干会况。

一、竹帛斋主发表题为“斋主反串;错误百出”的博文,称在会上提到了回归图书馆研究本源的建议,他认为最基本的就是最重要的!最简单的就是最美的!什么是本源?斋主仅以“五个基本”简述之:

基本价值——自由、平等、开放、公平、共享。20世纪以来的图书馆界一直在做的也就是这么一件事。

基本用户——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阅读非常重要!如果图书馆几十年以后会消亡的话,那么决不会是因为网络化数字化之类的IT的发展,一定是因为未成年人不再阅读纸本文献。所以,斋主一直在呼吁:图书馆应该从娃娃抓起!

基本资源——纸质文献。网络与图书馆是两种互相不可替代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区别于其他者,其要在纸质文献。数字资源是数据商和出版商狼狈为奸的杰作,图书馆正在一步一个血印地沦为狼狈饱食终日的羔羊。

基本服务——借借还还与所见即所得。大家一直最看不起和鄙视的就是“借借还还”,一定不会同意斋主20多年来一直强调的“借借还还”之基本,但是,如果抽掉“借借还还”,图书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还是图书馆吗?

基本教学——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6~10门专业核心课程不变,以保持图书馆学的基本,其他课程则可各有千秋,体现特色。

尽管竹先生一直声称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但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你就上了大当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实践者,竹先生经常提出一些看似矛盾的有趣理论,他认为“借借还还”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本源,还认为“用户永远是正确的”。似乎在脱离图书馆研究的本身却又离不开图书馆本身。要理解这些有趣的理论,且自己不脑格分裂,其实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选择,那就是从他的平民图书馆学思想出发来思考问题。

二、老槐发表题为“第九届海峡两岸会两日”的博文,有这样一段描述:“因为论述现代图书馆理念‘涉及智识自由等,发言结束后一位台湾代表发问:很高兴听到大陆学者高度认同IFLA的智识自由,但存在网络管制的情况下,这样的教育行否?我的回答是,虽然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敏感问题,但对我并没有什么敏感。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比较第一届海峡两岸会与现在就可以知道。网络的管制也许没有外面想像的那样严重,至少对于这个社会的精英,外面的信息都是可以知道的。这个社会的人都在撞这堵墙,相信它是会被撞倒的。会后提问者过来表扬了几句。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一位女研究生起身向竹帛斋主提问,且问了很久,我本想向主持人要求一个发言机会给这位朋友讲几句:你在我的报告提问时间向他人提问,对主持人、报告人、被提问者及听众都是不礼貌行为,作为一名图书馆员你应该要懂得这点。但想到本人报告也曾经受欢迎过,不便再说。于是没有吭声自行下台了。”

试问,一个研究者,如果不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将来怎么会走的远。可惜我不是竹帛斋主,如果我是,也许我会拒绝回答这个学生的问题,即使他是我的粉丝。

——摘选自“学林望道”博客

两位代表眼中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四届青年论坛

代表甲:敬爱的范并思老师,您好!辛苦了!我是青年论坛的代表,今天下午发表感言的环节,迟钝了点,没有拿到发言的机会,但有些话还是想说出来,就借您这块宝地说一说:一是论坛真的很“青年”,日程安排太丰富了,花样也特别多,好在都是年轻人,要是年纪大一点,真怕受不了;二是内容安排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更是用心良苦。在我初看到会议日程的时候,真不以为然,什么案例模拟、礼仪表演、服务用语PK,不都是玩游戏吗?也没有太当回事。在参与了活动准备和观看了表演后,我才明白,这不是对图书馆服务理念、制度建设和服务行为的一个全面的大检验吗?锦上添花难,没想到点石成金更难,这些规章、标语实际上都是从图书馆的墙上直接下载的,要改动确实意味着全面的检验。像案例模拟,我们自觉已经准备得挺充分了,谁知道对手没有一个“善类”,招招见血啊!所以准备工作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平时是什么水平表现出的就是什么水平,所以说是一次对当前图书馆界的服务状况、人员状况的大检阅。想到这里,我觉得体会了组织者们的良苦用心,也体会到了准备工作的艰巨。这样的设计不做一番科学的分析、不下一轮细致的工夫是准备不出来的。由此,也更加深了我对论坛组织者的敬意。以前的印象,范老师是一位理想色彩浓厚的人,这次的体会加深了一层——也是一位对这份事业有着深沉而强烈的责任心的人,我们在会场还看到,范老师还做了很多具体的会务工作,我喜欢范老师这样的人,执着、本色、谦恭,一位真正的君子,一位值得我们礼赞的人!

代表乙:我想起李国新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大致的表述是:一个知识分子,总希望学有所用,希望自己的主张能为国家、社会所用。这句话让我一下想起了我们历史上众多的优秀知识分子、充满了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类人,是引领青年人前行的人,是我们的同道。图书馆在当前,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或者说需要理想主义的职业。李国新老师这样的榜样,还有学会的老师,他们兼负崇高目标、艰巨使命和琐碎工作,他们疲惫但不犹豫的神情,他们谦和的笑容,常常让我感动。

对上海人我了解得不算多,但我一直知道上海人的素质高、管理能力强,这次论坛让我看到了上海人做事的精细,对高水平的上海图书馆的领导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上海图书馆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也更多地了解到了上海图书馆人的所思所想,上海图书馆界的同行也是我们亲切的同道!上海图书馆是业界的标杆,尤其是现代管理的标杆,在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都走在前面,最难得的是,我们看到他们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这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好了,虽说是真实感受,但也要避一下溢美之嫌。精心策划的活动让参会代表有了深入的思考,我也提一点建议:论坛的主题是图书馆公共形象的策划、组织研究,但我们并没有特别讨论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到底应该给我们的世人、社会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公共形象这一问题,讨论了策略、技术,但没有目标,没有公共形象的长期目标。我个人以为,除了传统的观点,应该结合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转型期的任务和目标,深入探讨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育文化机构,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营造什么形象。好,就这么多了,再一次向论坛的策划者、组织者、承办者表示敬意!希望青年论坛越办越好!

——选自“老槐也博客”

猜你喜欢
上海图书馆图书馆学海峡两岸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9年12月)
海峡两岸
数字阅读推广新形式研究
中美公共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比较研究
创新创业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的转型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