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长江文艺(随笔)

2009-01-21 05:27
长江文艺 2009年1期
关键词:紫阳方方诗刊

方 方

记得三十二年前,我还是一个搬运工人。没事的时候写写诗。当时也是少年轻狂,写了诗就给《诗刊》投稿。有一天,单位领导转告我说,《诗刊》有个编辑打电话找你,让你到《长江文艺》去一趟。我自小在汉口长大,对武昌完全陌生。一个人胆子小,还不敢独自前往。于是约了我的同事小汪陪我。坐船过了江,不知道《长江文艺》在哪里,问人说在紫阳路。却又不知道紫阳路在哪里,又问人。路人指了指方向,说沿着彭刘杨路走就是。这其实是一条漫长的路。就这样,我们一直从江边汉阳门码头走到位于紫阳路的《长江文艺》。差不多走了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走到挂着《长江文艺》编辑部牌子的门口,门卫挡住说,今天星期天,这里没人上班。我们两人从家里出发,一路花了三个小时,结果连《长江文艺》的大门都没有进。

这段记忆,刻骨铭心。现在与同事小汪说起来,两人都还会大笑不止。

在写作的路途中,我很多的第一次都是来自《长江文艺》。第一次参加创作学习班,第一次发表小说,第一次参加笔会,第一次获奖等等。就连我写小说的念头,都来自《长江文艺》老编辑李文老师的提示。是她在信中说,你在写诗之余,不妨写写散文或小说。就因为这样一句话,我开始了写小说,并且一直写到今天。有时候我会恍然觉得《长江文艺》就是我写作出发的地方。这里的老编辑们曾经给过我无限的关怀,这本杂志永远让我感到温暖。

时值《长江文艺》创刊六十周年,同时又选载我的长篇小说的部分章节,我写下这段往事,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责任编辑 何子英

作家档案:

方方,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生于江苏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湖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早期作品以反映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为主。已出版小说、散文集70部左右及《方方文集》(5卷)等。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中篇小说《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万箭穿心》《奔跑的火光》等,散文随笔集:《汉口的沧桑往事》、《到庐山看老别墅》、《生命的韧性》等。中篇《风景》曾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评论界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十八岁进行曲》、《纸婚年》、中篇小说《桃花灿烂》、《埋伏》、《过程》、《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等连续多届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方方被称为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坛上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作家,她以疏离文坛主流话语的创作姿态,执著而温暖的入世情怀,智性而诗意的语言表达,盘点生活,直面人性的溃败,赋予小说以独特的生命意识,使她的小说既保留生活的鲜活气息,又具有对于人生的深度透视,她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大气而厚重。近年来,她又创作了以《万箭穿心》为代表的系列中篇小说,关注底层普通女性的生存和情感,倍受专家和读者的关注。

猜你喜欢
紫阳方方诗刊
幸福的“中暑”
绝妙的减肥计划
让你更美
早知道这样
北冥有鱼
童心飞扬
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