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社会事业发展思路

2009-03-20 04:15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建设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

一、面临的形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外部环境趋紧的进一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将明显增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影响,一方面,财政状况和社会预期的改变,将对重大民生政策实施的财力保障和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形成等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增加社会发展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后,势必带动社会事业投资的增长,同时,社会事业发展将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形成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新的机遇。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扎实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总体要求

根据当前形势和今后趋势,明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以农村、中西部等薄弱环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重大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产业,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稳步推进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社会领域改革,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上述要求,要努力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公共财政的支撑和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占有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重视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社会领域的对外开放,调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二是必须坚持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相统筹,充分考虑社会事业的不同属性,把社会公益性目标和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同时大力发展经营性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三是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既要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特别是切实维护弱势群体权益,也要注重通过强化竞争和管理等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保证社会事业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协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促进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

第一,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出发,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加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切实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完善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提供必要条件。保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基本平衡。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继续适当控制普通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规模,同时做好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的合理配置,向高教资源短缺的地区适当倾斜。全面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创新、紧缺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高校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和救济,努力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四是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继续完善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加快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和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

第二,从全面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要求出发,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二期等公共卫生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二是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快协和医院等在建重点医院的建设进度。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第三,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业。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第四期第一、二阶段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切实改善偏远农村地区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观看电影的状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抢救性文物、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并完善相关机制。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文化产品,积极发展网络、游戏、动漫、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推进以网络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与文化战略投资者。三是保持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全面完成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建设任务,加强国家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后奥运旅游市场潜力,开发与节假日调整相适应的短途旅游和周边旅游产品,加快恢复灾区旅游市场。四是继续推动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体育健身产业健康发展。

第四,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和谐的客观要求出发,大力加强人口和民政工作。一是继续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全面推进全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试点工作,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标准。继续改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完善人口管理政策体系,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及养老服务的行业化管理,争取启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二是改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动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加强和推进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儿童福利、残疾人综合服务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鼓励社会捐助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抓紧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社区作为城市管理服务基层平台的功能。健全针对巨灾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政策措施,加强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第五,以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根据国务院部署要求,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逐步将尚未参保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参保,并做好制度间的衔接工作。全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二是积极推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紧研究建立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等制度体系。合理控制基本药物价格,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机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定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研究实行农村孕妇分娩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大地方病防治力度。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逐步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落实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解决以药补医机制。

第六,围绕 “十二五”时期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的攻坚克难阶段,社会事业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前期研究是编制好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要及时组织重大问题前瞻性研究,分析判断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变化趋势,以及社会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和突出矛盾,研究提出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改革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及促进协调发展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并研究考虑能够支撑“十二五”发展任务的社会事业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明年经济社会形势的跟踪分析,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已出台的重大民生政策要推进落实和加强实施情况跟踪调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带动企业、外资投入社会事业,研究提出社会事业领域拉动内需、扩大服务消费的对策建议。继续做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工作。

第七,落实宏观调控重大举措,做好社会事业扩大投资各项工作。切实加强社会事业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项目代建制,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投资效益。为适应今后继续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需要,要积极做好社会事业扩大投资的工作。既要突出重点,围绕民生改善,切实解决一些社会事业领域长期积累的欠帐问题、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也要着眼长远,结合“十二五”时期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预作项目储备,从整体上推进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支撑社会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初步考虑,在社会事业方面提出三大工程作为扩大投资的优先领域和方向: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工程,重点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卫生厕所等设施建设;二是基本医疗卫生工程,主要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和重点中医院建设;三是国家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一批国家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拟在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领域,加强现有规划的实施力度,增加配套设施,适当扩大支持范围;根据资金可能争取适时启动新的建设规划,包括民族院校等高校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等。要从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全局高度和紧迫要求出发,抓住有利时机,认真按照要求做好项目编报工作,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抓紧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并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项目管理,管好用好中央建设资金,使其在改善民生和拉动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八,推进汶川地震灾后社会事业恢复重建工作。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作为优先任务,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规模,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在重视服务设施等硬件恢复重建的同时,关注灾后心理干预、“三孤”群体救助长效机制和社会秩序重建等软件建设。全国特别是灾区三省和有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发展改革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全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为支持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我委200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社会事业专项中,对已列入现有专项规划的灾区项目,继续给予安排。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建设发展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寒露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