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下影视创作中的几种文化取向

2009-04-01 06:38赵善君
电影文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审美取向民族文化

赵善君

摘要当前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票房和收视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向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摆脱影视审美文化走向单一商业化的误区,是当下影视人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影视业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坐标,特别是从传统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中汲取精华,才能够使影视文化质量不断提升和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就当下影视创作中的几种审美文化取向进行粗浅的归纳与分析。

关键词影视创作,民族文化,审美取向

一、坚守民族道德精神和东方情感礼赞的主流型文化取向

关于主流电影,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泛指我们所处时代中具备主流(或主导)因素的电影,即以颂扬社会所崇尚的道德精神理念为文化取向的影视作品。其二是狭义地理解为国家政策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文化取向的影视作品。概括起来应为主导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健康的电影创作。如前两年所拍摄的《张思德》《集结号》以及上世纪末的《孔繁森》《郑培民》等,其文化精神取向是符合时代道德楷模的精神指向,应合了大众审美诉求与精神诉求,因此给观众与道德精神的感染,因为其审美取向是完全中国道德精神规范和东方式的文化审美形式,在情感上和观众拉近了距离,其审美形式和文化取向是具有中国文化的。所以此类影视作品是公众认可的主流影视作品。其文化追求在于弘扬本民族的道德观念,准确地把握人性的丰富性,弱化直白的宣教意味,突出人物精神状态的表现与把握,往往给人一种典型化的正面的英雄主义文化精神指向,让人振奋,有机地运用影视语言高扬时代情感的旗帜,在或细腻或磅礴大气的民族情感张扬上确立自己的文化取向,在情感文化追求和道德理念的规范方面,都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保持了一致性,使得人们从影片中不仅得到了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应该说这类电影对促进人类文化建设、树立人们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与现实进行多样式的展示。强调人性回归的文化取向

这一类的影视作品,大多讲述生活中真实的小故事、小人物,电影《我们俩》就是典型的代表。大学生小马和出租屋房主老太太的矛盾冲突,大多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小事情,然而通过罗列这些情感纠葛,让人逐渐从中梳理出人性中最真诚一面,两代人的人生意义和文化身份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也裹挟着两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空间。在“新”的现代文化和“旧”的传统文化的邂逅中,真诚和善良成了她们精神的绿洲和道德皈依。以至最后成为超越亲情关系的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当老人在搬出老房子紧握着小马的双手时,我们从老泪纵横的脸上和已经失语的表情上看到人性最为本真的显现。在交往过程中,“现代”人和“顽固”的人都互相施加以积极的影响,最终使人们找到人性和人生意义的契合点。影片《和你在一起》则是通过学琴的刘小春、刘成父子在北京学琴的经历以及和周边人的交往,向人们展示出人向往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理念,从刘小春来到北京所交往的几个人,莉莉、江老师都是我们身边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莉莉其身份不管“二奶”还是“小姐”都是一个缺乏真情、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者。而江老师则是一个自命不凡、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又贪小便宜,但对艺术有炽热追求的充满矛盾的人。最后他们都被小春的真诚与善良而打动。当莉莉拿着小春用卖琴的钱给她买的大衣时,她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当江老师得知这一切以后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善良是人的本性,只有善良的人们才会有这种共同的爱向心,才能使人类这种美德传承和得以延续。毫无疑问,是刘小春的真诚与真情改变了莉莉和江老师的精神状态,让他们的人生观产生变化,如果说是通过音乐来沟通了他们的心灵,那么音乐是来自于那纯洁、真诚、质朴、善良的心灵,也正是这种情感,使得久居城市对人际关系淡漠的江老师和追求金钱和享乐主义的莉莉,在刘小春身上发现他们身上原本拥有却已久违了的人性的东西——善良、真诚。不同人生意义和不同文化身份的人找到了他们原本相同的精神空间,才使得整个社会人与人充满着和谐。也是所有人在当今这个现代社会所寻找的精神家园。

三、反映青年人的生存状态、

精神面貌和思想追求的多元文化取向

在过去的电影中以青年人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青年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思想追求,体现对青年人文关怀的影片还不多,当然把青年题材作为一种叙事背景的影片也还是有的。但真正深挖和表现青年的内心,去探讨他们的特殊情感经历的影视作品却不是很多。近年来新生代的第六代导演开始关注这一题材,像《青红》《红颜》以及《爱情麻辣烫》《十七岁的单车》都属于这一类的作品,电影《青红》所讲述的故事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它所折射出的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两代人的情感、心理与文化传统上的对峙,虽然在题材没有摆脱特定历史环境的特定人物命运展示的老套,但整体的情节上对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关照,也使得影片区别于以往的单纯描写青春影片套路,影片中从女儿的反抗到最后妥协。导演在叙述两代人的情感抗争的同时也对少女在恋爱时的特殊心理状态给予了关照,最后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人文思考。电影《红颜》所描写的年轻母亲与私生子在暧昧与缥缈的情感关系中,欲超越道德伦理的底线而铤而走险的非常态情感纠葛,影片从人性的角度陈述了当下虽不普遍,但已经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影片尽管没有冲破传统理念的底线,在对于人们在新的社会状态和新的多元文化环境中所存在情感上躁动给予了真实描写,虽然缺乏一定深度,但必定没有停留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观念和道德理念上,因此该片在欧洲获奖也是在情理之中。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所叙述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影片的文化取向和追求,从影片中的小人物同时反映出了大社会所存在的现象,影片主人公小贵所经历的生活中种种的尴尬局面,也正是现行生活中所有的都市“移民”所面对的残酷和无奈的现实。城市和乡村的青年人虽然所处的地域和环境不同,但却都同样面对着生活现实的严峻考验,这也恰恰是80后所特有的现实生活状态。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挫折和失败。他们缺少了60后的坚韧和70后的务实,冲动和迷茫始终伴随着他们,他们有时甚至不得不冲破旧观念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处世方式,最后影片中两个年轻人所达成的在成年人看来近乎荒唐的协议,也正是这一代人对社会和生活的一个无奈的选择。“单车”是两个人也是整个社会这一代人所共同的迷茫,影片所阐述的是在社会现实压迫下年轻一族的生存本质特征。也从中看出影片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生存状态及对人文生活环境的关注。尽管人们对未来和明天的生存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的,从影片中我们都感受到创作者对现实和未来,积极和充满希望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索。

对于人类情感的回归是近年来第六代电影导演所关注和思考的题材,王小帅、贾樟柯、霍建起都在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将这一题材移植到不同的自己所钟爱的时代,他们重拾了那个曾经被人遗忘,或即将被遗忘,然而却没有摆脱或者说已经根深蒂固地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珍重人类最原始、最本真和最纯净的情感,懂得以礼义孝廉为最基本价值观念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仁者。无论是反映20世纪70年代“知青”心态的《青红》还是反映80后的“社会青年”心态的《十七岁的单车》。无疑都表达出了与当时时代格格不入的反叛情绪和逆反心态的思索,人性在某一时代被禁锢或被压抑的情感亟待于释放。由于社会经济形式结构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也开始出现了转变,这也使得一些青年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改变,为了争得自己的个人空间,从理念上选择了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伦理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命运以及价值观念的思考都在转型中表现出来,在这个动荡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揭示这些边缘人物的心理状态,解构社会中所存在的残酷与无奈。同时也揭示了青年的孤独、颓废、叛逆、压抑、迷茫等种种后现代精神症候的表现。用一种平和的平民化视角和近乎写实的纪实性方式记录人间五味。他们坚守着原创与多元,真实地创造和表现生活。不断地拓宽着中国电影美学的疆域,在既不背离中国传统美学的创作模式又追寻新的原创式、精英式的文化道路上进行着多方面、有益的探索。他们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赢得国际和国内观众认可。

猜你喜欢
审美取向民族文化
浅谈摄影艺术本体语言的诞生
文献翻译初探
浅谈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审美取向的影响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