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

2009-04-01 06:38
电影文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振兴和谐灾难

郭 燕

摘要灾难片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大量摄制,片中所描述的灾难故事来源无非是两大类:天灾或人祸。本文试通过类型电影之灾难类型片,分析此类影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灾难片作为大制作影片,通常我们只注重研究其商业影片的特性,但忽略了其同样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观众可以在享受娱乐的同时加强对灾难的清醒认识,反省自我行为潜在的危害,增进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关键词灾难,和谐,振兴

磨难——振兴。灾难——和谐,曾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在2008年的中国,在刚刚经历过那些多灾多难的日子中,被屡屡同时提起,并在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黑板题字“多难兴邦”后。得到全社会的公认。

不难想象在灾难来临之时人类面临怎样的痛苦和惊恐,但在经历灾难之中人们却惊奇地发现灾难激发了远比自己想象更多的勇气和意志,直到灾难过后恍然回首,增长的是宝贵的经验,记住的是一个个温情的故事。就如同很多观众在看灾难类型电影时,知道一定有一个期待的结局,但他们享受的除了场面的惊险和刺激外,更多的是影片中所传达出来的勇气、信心和爱。

一、灾难片的界定

灾难片(Disaster&Catastrophe)是类型电影范畴下的概念。所谓类型电影(Genre Film)已成为人们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多数情况下,它似乎成了商业电影的代名词。但事实上,类型片,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特有的产物。纯粹的类型片,只存在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50年代之间)。所谓类型(Genre),是一个借自欧美古典文学理论的概念。即使在相对于文学极为年轻的电影理论中,类型片,也是一个约定俗成又众说纷纭的概念。因为划分电影类型并没有任何共同的标准。它有时依据形式特征:如歌舞片,有时依据叙事基调:如黑色电影。更多的是依据故事内容:如灾难片。灾难片中所描述的灾难故事来源无非是两大类:天灾或人祸。这一类型影片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大量摄制,并在兴起后迅速风靡。很多人认为灾难片如此受观众追捧,仅仅是因为影片制造了绚丽的视听刺激,宏大的场景、历险般的惊叹和悬念为观众安全提供了宣泄紧张、消极情绪的通道,而往往忽略灾难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思考,但恰恰是这种最具有娱乐性质的类型电影在极大程度满足观众的视听享受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观众可以在享受娱乐的同时加强对灾难清醒的认识,反省自我行为对人类潜在的危害,增进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认同感,促进国家、社会、全人类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灾难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灾难中人性光辉彰显

既然是类型片,就有类型片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灾难片都有固定的模式: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灾难降临,所到之处人类生命受到威胁,出现一个或几个英雄,勇敢面对灾难,用智慧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相似的结尾,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人性光辉却各有彰显。那些影片中拥有超人勇气、信心和智慧的主人公可以强烈地鼓舞屏幕前的观众,以至于当真正的灾难来临时,曾经鲜活的人物形象就成了危难中人们安慰、自救的良方。汶川地震中,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始终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使自己和同学们更坚强、更勇敢;是何等的信心和勇气使得那个有着漂亮大眼睛的女孩,忍着腿断的剧痛安慰救援者“别急,我没事”。有时面对诡谲的自然灾难,能与恐惧正面交战的惟有勇气和自信。

在电影《世界末日》中最激励人心的台词:“我们人类经历了历史的混沌、错误和过失,经历了所有的苦难,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只有一种东西能纯洁我们的灵魂,激励人们超越自己,那就是勇气!”

艺术源于生活,同样也会影响生活、改变生活。面对巨大的灾难,人们总会背水一战,大多数人都会如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一样,勇敢地挺身而出。如在5·12汶川地震中的积极自救的四川人民,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的志愿者,在危险废墟中不愿放弃的救援队伍。还有数不清的落泪感动,属于那些在废墟掩埋下无法走出来的生命:50多岁的老人,不忍心救援队为救自己所做的种种努力,割腕放弃生命,灾难来临瞬间用双臂护住学生可敬、可爱的老师。在生命最后时刻母亲在人间留给孩子最后爱的信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在想什么,但我们一定可以想象他们的行为除了责任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爱。

2灾难中掌握简单逃生技巧

每一部电影的完成都会有一个庞大的团队支持,尤其是这种需要大场面的类型片,除了要有一流的视听制作外,还需要科学的论证,以使影片更真实、耐看。影片中这些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方法和技巧,往往就成为观众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当有类似情况出现时,大脑皮层下的这些潜在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就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使用。电影有时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浑然不觉间,灾难已经来到我们的面前,用最有效的方式减轻灾难带来的伤痛,其实在很多灾难片中已经给予了我们启示。所以灾难电影不仅仅为观众带来一流的视听享受。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在用影像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传授逃生的技巧。

汶川地震这场罕见的自然灾难,无数人失去了亲人、朋友和家园。政府全力以赴,支援来自四面八方。但真正为生命赢得时间却是灾难发生时的自救。

地震类型的灾难影片是许多地震高发国家所钟爱的电影脚本,如美国、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类似题材在他们的银幕上屡见不鲜。故事来源或真实或想象,如《洛杉矶大地震》《纽约大地震》《日本沉没》等等。其实在这些电影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当地震发生时的一些简单逃生技巧。如: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惊慌,保持镇定;处于室内的群众应该尽快钻入床底和桌底;或者是躲到厨房和卫生间之内,避免被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体砸伤,楼房内的人千万不要乘坐电梯,否则就会像《洛杉矶大地震》的两位小姐那样,身处绝望。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各式各样的灾难类型电影中获益匪浅。空难影片《紧急迫降》和前苏联影片《机组乘务员*教会我们飞机迫降前如何保持最安全的坐姿,同时解释了乘客为何必须要把领带、戒指、项链、钥匙等尖锐物品取下以及女士的尼龙袜也必须脱掉。

火灾发生时,想想《火烧摩天楼》里电梯困住的人群,就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大火产生的浓烟由于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大量漂浮在上层,因此在火灾中头部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是相对安全的逃生方式。还有我国2007年底上映的中国第一部涉及消防安全教育题材的电影《火海逃生》也通过大量典型的火灾案例,运用纪实风格和卡通动画手法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向观众宣传怎样预防火灾、火灾的危害性、灭火知识、人身安全及火灾逃生自救等基本消防知识。

灾难历来是无备而来。冷静、镇定,正确自救固然非常重要,但“不抛弃、不放弃”的勇气和信心也同样可贵。影片《世贸大厦》中,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消防队

队长和队友被埋废墟,是他不断向队友打气,鼓励起队友坚持下去的决心,才最终使两人安全获救。

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人们应该坚定起求生的信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才能在生死关头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灾难中懂得学会躬身自省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和自然相处已经几百万年了。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同时也不得不无奈接受大自然的无声反抗。在物质条件不断满足提高的今天,人类偶尔也会反思,我们是否已经在无意中埋下了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炸弹。

一直以来在人和鸟之间的关系中,人类是当然的强者,就如同电影《鸟》中那个酒馆里的鸟类专家所说:“鸟类是不具备向人类发动攻击的智慧的,因为它们的脑容量不够!鸟类是不会带来世界末日的!”真的是这个样子吗?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预言,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肆无忌惮地把本属于自然的鸟类、动物关在笼子里,以备寂寞时解闷,当有一天我们所认为的这些自然界“弱者”集体反抗时,落荒而逃的极有可能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地球变暖,温室效应一方面成为全人类担忧的话题,另一方面在没有想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前,人类依旧在我行我素。灾难电影《后天》就形象地描绘了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冲天巨浪疯狂涌进纽约市,千家万户瞬间陷入汪洋,万吨巨轮竟被冲进楼宇之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转瞬变成冰封世界,只留下象征自由的女神像头部露在冰雪之外。强烈的视听刺激带给观众的身临其境的恐惧。这类影片在追求逼真效果时,也带有深深反思,警醒人们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人类在前进中的失误和种种非理性行为造成的威胁,如同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电影中不断上演《怪兽哥斯拉》《复活之日》《恐怖地带》等等。那些可怕的场景,真的有一天将成为人类行为的恶果吗?但愿我们在灾难影片的一次一次再现中懂得学会躬身自省。

三、多难兴邦

尽管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人的努力显得如此渺小,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好似天方夜谭。但在诸多的灾难片中我们已经看到,众多个体云集必将形成强大力量,在这股力量的引领下,观众带着强烈的希望等待一场战胜灾难、死而后生的胜利。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支撑、信赖在这一刻显得如此光辉和伟大。电影中隐喻谱写神话的动力,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催生奇迹的源泉。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千百万个英雄就能力挽狂澜。

没有人喜欢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从没有胆怯。温家宝总理曾在北川中学题字“多难兴邦”。“多难兴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四年》。原文是“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是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对灾难的影响作出的判断,说明一个国家多灾多难,或许能拓展疆土,而无难无虞,亦可能丧失国邦。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多难并不必然兴邦,多难既能兴邦,也可衰邦,甚至可以毁邦。是兴邦还是衰邦,与灾难无关,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在灾难面前是不是具有敢于同灾难抗争的勇气和决心。

温总理在题字后曾鼓励学生:“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生活在中国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灾难并不是陌生的词汇。但正是一次次团结起来,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用那颗燃起的炽热之心,战胜了各种灾害,才不断加深了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情的热爱。2008年当北京奥运圣火在西方某些国家传递受阻的消息传出之际,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次讲话中就曾断言,阻挠圣火传递的行为,必将激发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事实印证,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不低头、不气馁、屡创弥坚。同样在这次罕见的汶川地震中胡锦涛总书记在救灾现场充满激情地宣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就连外国网民也在CNN网站上感叹:“没有抢劫,没有抱怨,只有在毁灭性灾难发生之时人与人的互助”,“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

没有一个民族的强国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使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灾难使我们的人民更成熟、更勇敢,灾难使我们的社会更清醒、更和谐,灾难也必将使我们的国家更振兴、更富强!

猜你喜欢
振兴和谐灾难
雷击灾难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谈东北机械工业振兴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中菲谈“振兴”五大领域合作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