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打破常规

2009-04-01 06:38李旭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黑板济南班级

教学常规能很好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能规范地执行教育法规和规范,能让教师迅速成为教学规范的执行者,尤其能让年轻教师迅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谓的教学常规常常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绊脚石,成为教学有效行为的无形枷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无形桎梏。

打破教学常规,充分地给与学生自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破了常规,立了学习的主动权。

一、举手发言与自由发言

平常教学常常强调举手发言,举手发言能让课堂教学严谨有序,丝丝入扣,整个课堂能在教师的一切掌控之中,但是,这样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只是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或者说,学生“学”的行为常常游离于课堂之中,学生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尤其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在课堂上“随便”活动,尤其打破举手发言的常规。只要学生是在学习,学生想到就说,想写就写,不懂就问。在每次的预习课堂上,主要安排两个环节:读准第一遍,重点注意字词;读懂第二遍,重点理解文章。第一遍强调“读准”,目的是掌握字词,将文章能读顺畅。学生在读完第一遍之后,借助工具书,查找自己应该掌握的字词,然后全班交流,这样的交流主要是上黑板写字,要求每位同学只准写两个字词,从自己的角度认为“最值得”向同学推荐的两个字词,或者是“最值得”同学们重视的字词,或读音,或解释,或字形,或应用。让学生上黑板来写,想着写了就写,写了之后还向同学讲明注意事项。这样的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鼓励政策带动下,学生有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养成了会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举手发言常常被形式所限制,常常是问答之中来进行举手发言,更多的时候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然后进行举手,不属于主动对话的过程。发言应该能成为一种积极对话的过程,在学习的环境中,围绕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这样的教学才是对话。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学习一篇文章,在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只要涉及学习内容,都可以进行提问和解答,可以是学生提问,也可以是教师提问,可以是学生回答,也可以是教师回答。

二、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因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而产生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源或教育影响源。但在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背景下也凸显出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强调共性,弱化个性;强调接受,忽略探求;强调知识,忽略实践……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不能真正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确立。班级授课制的这些弊端,催生着一种小型化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但是在现行国情之下,既要能普及教育,又要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上学的权利,又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这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所以,在班级授课制存在的现状中,将班级化大为小,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举措。加强学习小组化,让学生交流、发言、质疑的机会多起来。

小组活动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能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沟通、深化,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加强小组之间的锻炼,将学习的单位发生变化,原来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单位,现在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这样学生活动实践的概率以及活动的次数就能成几何速度增长。可能在一般的班级授课状态下学生能交流或展示的机会只能是百分之二三十,而小组学习状态下的机会就能达到百分之百,因为二人小组或者四人小组合作中,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机会就可能非常充分,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实践,或者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学习需要协作和沟通,需要有交际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提高了学习的机会,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彻底打破了小说教学的模式,仅以一种观点来起疑,让小组进行讨论,一堂课真正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行字:“我认为:小弗朗士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不是一位好老师。”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形成同样的观点,也可以小组内进行争论。一堂课迅速形成了争论的海洋,有的同意我的观点,并从文章中找出证据,有的不同意我的观点,也从小说中找出证据。在讨论之后,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小弗朗士曾经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在知道了祖国的土地被强行割让后,爱国心促使他能悔过自新,真正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伟大;韩麦尔先生曾经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但他是爱国的,爱学生的,爱自己祖国语言的。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小组合作彻底抛开了课堂授课的模式,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了,讨论,没有哪一位学生不参与的;倾听,没有哪一个学生不聚精会神的;质疑,没有哪一位学生不思考的。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学生参与与教师参与

参与性学习是一种临界性质的学习方法,其实不是学习主体化的一种学习模式,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似乎司空见惯。而这样的参与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缺失的,师生也不是一种平等关系,或者换一种说法,学生的参与学习其实就是被动学习。笔者认为,只有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并不是教师放任学生自由,也不是“师不必如生”,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去的时候,教学本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笔者的课堂案例:

生:济南的北边缺着一个口,按照我们这里的气候,冬天只要是北风,气温就会降低,北边缺了口,北风刚好能进来,天气不是要冷吗?

师:哪位同学来帮忙。

生: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生:因为济南是块宝地。

师:我们将第二段来齐读一遍。

生读课文。

师: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注意老舍的用词。整、点、儿,这三个词老舍是怎么用的。

生:济南四周是有山的,所以,就是一个盆地,盆地的气温比较高。

生:缺的是一点。

生:儿化之后,对这一点口儿显得特别的可爱。

师:对,这其实是老舍对济南的爱,看到济南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的,是一种当时情感的流露。

师: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地理位置南高北低,但因为周围的小山,使得济南成为一个盆地,并且日照充分,所以是温晴的。但从资料中看,济南的冬天有时最低气温也会降到零度以下,但是气温会迅速回升。

师:老舍是北京人,又旅居伦敦留学,回到祖国,接纳他的是济南,这种亲近感,怎能不生好意,怎能不生爱意呢?他觉得济南就是他充满着温馨的家一样。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阅读《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的行为过程中阅读行为是平等的,氛围是民主的。但是,这样的阅读行为并不是让教师将教师的地位拱手相让,而是充分地发挥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教师参与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问题是学生提的,解答也是学生解答,教师在引导中适时点拨,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角度和思维品质,将课堂的思考、对话的环境恰当地进行了拓展,补充了文本之外的写作背景以及济南的地理环境,将文本中的思考转换为学习品质的提升。笔者认为:这就是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教学。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丝毫没有削弱教师的地位,没有让教师成为课堂之中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相反,教师在备课中难度更大,对教材的钻研更深刻。笔者认为:新课程环境中的语文教学应该强调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之中去,而不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之中来。教师参与和学生参与,看似主体不同,实质上是一种根本的教育理念的变革,是一场革命。教学的主体就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改革的关键就在此,成功与否也就在此。

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真正读书,真正思考,真正写作,真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思维品质、相对娴熟的语言交际能力、一定文化层面的审美情感。因此,只有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颠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才能突破教学有效性的瓶颈。

四、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

预习,常常被称为课前预习,认为是课时之外的学习。笔者认为:预习就是学生自主性极强的学习,或者叫做“学生的第一遍学习”。让曾经的课外预习走进课堂学习环节,这可能是变革我们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进行《斜塔上的实验》课堂教学时就采用了让学生进行预习进入课堂的方式。

预习包含两个环节:

1.读第一遍。要求将自己圈画的重点字词,写下来,写在预习本上,预习过程中教师检查预习效果。同时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两个词,写在黑板上,提醒同学注意,后上黑板的学生不重复前面已有的字词。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中认为的重点内容或者疑难问题作出标注。

2.读第二遍。思考两个问题:一,概括选文中伽利略发现的两条规律的内容。二,归纳出伽利略成功的因素(不少于六点)。要求写在预习本上,供小组讨论。

在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之后,将黑板划为四个区,供四个小组的学生自由上黑板进行展示。

笔者将这堂课定位为预习课,因为学生课前没有进行阅读,所有的环节都是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的,其实这就是一堂自主学习课型。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互助探讨,人人在学习。可见,预习是可以走进课堂的,并且可以让预习课成为教学的有机的一部分,先做后学,教学做合一。

教学知识的构建应该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不能凌驾于学生的学习之上。在现行的课堂结构中,将预习弱化的结果就是满堂灌,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教学常规有特定的环境和存在的空间,但教学不能泥古,需要创新,打破教学的常规,让新鲜的教学程序和范式走进语文的课堂,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李旭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坦

猜你喜欢
黑板济南班级
班级“无课日”
黑板和粉笔
黑板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Paving Memory Lane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会发光的充气式黑板
以牙还牙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