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言文教学的趣点

2009-04-01 06:38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司马迁文言文文章

贾 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是现在的高中生将文言文的学习视为畏途,怎样使学生变畏惧学习为乐于学习呢?我想其主要方法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探寻文言文教学的“趣”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景中激趣

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只能是不易激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求知欲望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

其一,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如《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即《左氏春秋》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春秋各个诸侯国的景况,非常具有戏剧性。如读本上安排有《重耳之亡》一文,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内容后,知晓了公子重耳流亡至郑时,郑不礼焉,而至秦,秦穆公与晋文公“纳女五人,怀赢(怀赢即秦文公之女)与焉”,以及后来重耳在秦的帮助下曾夺取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见两国关系密切,知道“秦晋之好”的来历。通过这些事实,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课本中秦师退后,晋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的言论。《春秋》概况,《左传》传奇,重耳流亡,这些背景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再如《勾践灭吴》一文,在选入课文时删去了大夫种到吴国讲和的具体内容,以及后来勾践打败吴国后吴王也到越国讲和的文字,这两段文字非常精彩,特别具有戏剧性及喜剧效果。这类文章还有《鸿门宴》,让学生了解有关项羽的三个连贯故事的背景,即项羽从公元209年开始起义,巨鹿之战显示英雄本色,到鸿门宴显现英雄短见,再到垓下之围的英雄末路,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对项羽这样一个失败英雄的认识,对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还可从李清照、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中比较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的目的,就是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学习历史散文,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二,深切感悟背景知识原野的广阔性。

揭示历史经验教训的古代散文,在背景方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由盛及衰的全过程,如《过秦论》的背景中,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创业用了24年时间,“五王”用了139年时间,始皇用了37年时间,可是小小的氓隶之徒陈涉只用了3年时间就灭了秦国,从这些背景中理解贾谊写此文来告诫汉文帝的良苦用心。这类文章还有《六国论》、《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等等,在学习这类劝谏型的文章时,还应将作者所处的不同历史背景进行比较,从而认识理解作者写此文章的动机,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如孔子、孟子、荀子同属儒家,但思想又有所不同;从孔子的“仁爱”到孟子的“性本善”,再到荀子的“性本恶”,还有庄子与儒家思想的区分等等,从这些思想背景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就会不断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读中逗趣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其一,读中感悟。培养文言文语感,在初步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感情,古人云:“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与理解相辅相成。

如《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国危矣”表现了佚之狐对郑国安危的忧虑,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必”字体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才能非常了解,要读的坚定有力。烛之武在郑国三朝为官,年近七十,不过是个“圉正”,养马的官,相当于“弼马温”,空有绝世才华,不得施展。而今“佝偻其身,踟蹰其步”时却被召见,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满腹牢骚和委屈,要读得悲凉、无奈、埋怨。而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引咎自责,真诚恳切。“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以国家大义说服烛之武,要读的语重心长,心平气和。从诵读中揣摩出三个人物的心理,反复涵咏语句,让学生充分体会读之趣。

从语气词中感悟情感,还能明确一些复杂的语气词的用法。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用了“邪”“也”“乎”“矣”等语气词,只有读,才能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另外,还可在读中表演,将文章变成话剧的台词进行对白表演。如《鸿门宴》中“樊哙闯宴”一节,极富有戏剧性,让学生对课文原封不动的对白表演,将樊哙的豪勇与项羽的大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类似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都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诵读,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语·侍坐章》《触龙说赵太后》《信陵君窃符救赵》《促织》等篇目。

其二,背中求乐。在读中引导学生开展背诵比赛活动,我还有意刻了一枚印章叫“横流倒背章”,上面有“阶梯”“水流”“书本”等图案,有着深刻的寓意,盖在书本上还起到装饰作用,学生很感兴趣,都想争取在自己的书上多有几个漂亮的印章。我还按照学生背诵篇数的多少,给学生颁发背诵等级证书和奖品。因此学生根本不愁文言文难背,完全把背诵当成了乐趣。我还引导学生配合“走近司马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第六册的四篇文言文全部背诵下来,还让最先背诵的学生到其他班级巡回背诵表演,学生在背诵中将四篇文言文总结为:“报任安司马心志千古不灭,将相和廉蔺坦率宽容可嘉,日月同辉仰慕屈原魂,义胆超群敬佩信陵义”。

还可以在文言文的复习背诵中将相同主题的一类文章进行归类背诵,并激发学生设计填空试题,如学生设计出这样的背诵试题:

学习高中教材所选的古典文学名篇,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反映了齐王善于纳谏,最后形成的局面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①__。”而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揭示了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②______邪曲之③______,方正之______④______”。

三、析中悟趣

中国的历史散文对明清小说有极大的影响。在历史散文的教学中,紧扣人物性格的分析,在分析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一个好方法。

《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如《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是文章重点,体现了《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行人辞令的特点。烛之武是中心人物,他在处理外事关系的说辞上可谓绵里藏针,情理俱至,无懈可击。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25个字,却从郑秦晋三国的利害关系角度侃侃而谈,有理有节,并且把烛之武义勇和智慧的性格刻画得细致入微,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殽之战》弦高巧遇秦军的那段讲话,名为犒师,实为警告,迫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孟明归国前明明是表示改日必将兴师报仇,却说“将拜君赐”。有理有节、机智横生,使敌国折服。文章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而又变化万千。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很高的文学价值。

另如《寡人之于国也》之中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分析这一段文字,是孟子在几千年前构画的一个和谐社会的蓝图,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相通之处。

四、写中显趣

其一,揣摩文言文表意的凝练。

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每年高考都有一部分学生凭借文言句法,作文得了高分。文言文并不好写,但是只要我们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意识的模仿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可提高写作水平。尤其是文言文表意凝练,偶尔为之,或文章里有几句文言句式的句子,往往会使文章语言别有一番风味。

其二,学习文言语言运用的精妙。

引导学生参照以往对古代历史事件所传诵的对联,学习对联的写法,也是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一种好的方法。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基本上是耳熟能详的,可以在学习了《勾践灭吴》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重新对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下联。

如引导学生在“走近司马迁”的综合性学习中仿写的对联:

①完璧归赵渑池会,怒发冲冠不畏秦;

负荆请罪将相和,公尔国尔照汗青。

②品质高洁,汨罗滚滚千古流;

大义凛然,文笔滔滔万代传。

……

其三,体会历史事件中的理趣。

如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在《报任安书》中充分阐明了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在文章的第四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这一段表达“发愤著书”的千古绝唱,不知感动了多少仁人志士历经磨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这里可设计这样几个步骤:

(1)学生背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运用这则材料在写作中证明以下几个观点:

A、证明《报任安书》是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

B、证明为情而作文。

C、证明逆境能够磨砺人的意志,能够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使人“柳暗花明又一村”。

D、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不可战胜的。

E、生命的价值靠不灭的精神来体现。

学生通过写作体会了历史事件中隐含的深刻道理,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贾红,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十堰。本文编校:洪鸣

猜你喜欢
司马迁文言文文章
文言文阅读专练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司马迁拒受玉璧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