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的理解

2009-04-01 06:38熊仁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技能目标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课标”、落实“课标”、展示老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程度的最好平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的属性,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具体目的与要求。

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诵读习惯的养成和诵读能力的提升……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点拨他们的心灵感悟,从而掌握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分享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从而达到塑造他们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维”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行为中,必须努力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学生要由传统的“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型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在实现了上述“两大转变”的基础上,老师还必须明确“三维”目标不是机械的、对立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三一三余一”地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做到既“水乳交融”,又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语文教学要充满“语文味”,就必须偏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老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完全到位,往往会出现比例失调甚至走入误区的现象。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田忌赛马》时,重点讲解田忌两次“选马布阵”的方法与技巧,重在分析孙膑的人物形象,而对课文中的“疑惑、轻蔑、讥讽、夸耀、扫兴、得意洋洋、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转败为胜”等词语却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和运用。又如:有的老师在讲《小巷深处》时,重在情感教育,重在对“母爱”的分析,而对于文中体现“母爱”的词语和突出“盲母”形象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等等语文知识与技能,却搁置一边,不闻不问,把一堂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真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

当然,也有的语文课仅注重知识与技能而遗忘了情感教育,这也是一个误区。

要防止上述“两个极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目标,一是要把握主次,突出重点,紧紧咬住语文课程标准不放松;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生活实际,找准拓展延伸的切入点;三是要多听课,包括听其他学科的课,汲取他们处理和落实“三维”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思路和作法。例如两堂理科的课,对我的启发和教益很深,一堂是物理课,老师讲“杠杆原理”。在讲清杠杆原理及其运用的同时,老师列举了不法商贩利用杠杆原理短斤少两的伎俩,因势利导地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另一堂是小学数学课,老师讲“秒的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及其进率有个完整的了解,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花一二分钟讲“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谚语故事和在红绿灯下“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道理,情感教育花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珍惜时间”和“安全教育”同样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将终身受益。这两堂课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三维”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和处理“三维”关系,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熊仁山,江西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西丰城。本文编校:老猛

猜你喜欢
技能目标情感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情感
台上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