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象征手法赏析例谈

2009-04-01 06:38何耀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枯荷临江仙菊花

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方法。其特点是以象征物凭联想来暗示象征义,因而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而耐人寻味。

古诗词也常用象征手法。有些意象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象征义,如被人们称为“四君子”的竹、菊、梅、兰就有它固定的象征义:竹倔强向上,气节清逸;菊傲霜艳美,高洁脱俗;梅斗雪坚强,清香飘逸;兰高雅纯洁,幽香可人。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诗人在具体语境中临时赋予事物的象征义。

如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菊花一改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而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性的动态美,作者又称它为“我花”,可见此诗中的菊花成了广大被压迫民众的象征。

像《菊花》这类托物言志的诗篇,所托之物一般具有象征义,而借景叙事抒情的诗词中,有的意象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这就更需要悉心品读。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此诗用清幽雅洁的环境以及迷蒙弥漫的雨景,衬托出了对朋友思念的绵长。但此诗的内蕴又不仅限于怀人,作者宿于骆氏园亭,目视晚霜,耳听秋雨,却意外的发现了“枯荷听雨”的特殊情趣,发出了“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由衷赞美!枯荷,看似衰败之物却在欣喜地聆听秋雨之歌吟,这“听雨枯荷”不正是象征了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和对即将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深挚留恋吗?

同一意象的象征义可以是多义的,即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象征义。因此需要读者联系前后诗句联系写作背景,去认真领悟仔细分辨,不可一概而论。

如2008年湖北高考题就考查了两首《临江仙》词中“夕阳红”的不同象征义。其一是宋代侯蒙的《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其二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两个“夕阳红”的意象,其象征义有何不同?前词,读写作背景,紧扣“年长无成”“后一举登第”,再品读上下阙的尾句抒情,可悟出其中的“夕阳红”是象征时来运转,大器晚成。后词,紧扣第一句,联系苏轼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考虑“青山依旧在”的对比衬托,不难悟出,其中的“夕阳红”,应是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又如,2006年湖北高考题,下面两首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这里“寓意”也可理解为象征义)其一是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其二是韩琮的《暮春泸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读前诗,紧扣诗题和第一句中的“送”字,再看第二句中的“秋”(心上有秋,愁也)和第三句中的“望”字,可悟出,“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见“参考答案”)读后诗,紧扣诗题“暮春”“送别”,再看“宫前水”前边的“古今情”(包含了人世沧桑之情、挚友离别之情等)和后边的“流尽年光”等词语,不难悟出,此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见“参考答案”)也可以说,此诗“宫前水”象征着古今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等。

象征手法常常跟拟人、比喻、对比、反衬等手法结合使用,从而增添审美情趣。品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倾向,同时细心体会这些手法的作用。

如裴潾的《裴给事宅白牡丹》:“长安富豪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注:给事,官职名;裴给事,即作者裴潾)此诗中的白牡丹是何形象?是何象征?第一、作者将它比作“玉盘”,多么精美;第二、它承接着冷露,沐浴着月光,即用月光、露珠烘托它的晶莹、冷艳;第三、作者用紫牡丹受富豪争赏宠爱与白牡丹在月夜虽无人观看却依旧开放进行对比,更突出了白牡丹虽遭冷遇却能保持冰清玉洁的本色的特征。可见本诗中的白牡丹象征着怀才不遇却能保持本色的士人形象。

再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此诗描写“幽竹”以清阴迎我归来,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此诗用暮春时节鸟稀花飞之“改”,反衬幽竹“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坚贞不二始终忠诚的品性。“待我归”用拟人修辞,是说幽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亲情,胜似亲友。可见,此诗中的幽竹象征着亲情永在,象征着人生的真正知己,象征着坚贞的节操,表达了作者的清逸气节。苏轼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首诗,钱起将我的“怜”与竹的“待”相融合,创造了物我相亲的诗境,从而丰富了竹的象征内涵。

何耀东,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艾永芳

猜你喜欢
枯荷临江仙菊花
临江仙路
枯荷
临江仙·江风夹雨催云去
临江仙·爱莲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留得枯荷
留得枯荷
临江仙·寒柳
荷赞
秋天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