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与写作训练

2009-04-01 06:38杨文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李煜诗人诗歌

诗歌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都注重了阅读,十分强调读诗要读出诗歌的感情,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诗歌中,从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但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效果并不好。只强调诗歌读的训练不仅不好评估读的效果,且与考纲对诗歌的要求不一致。如果在诗歌教学中加强写作训练,不仅学生学习诗歌的效果容易评估,与考纲对诗歌的要求相一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诗歌教学中写的训练可以分为诗歌翻译、诗歌鉴赏、诗歌素材写作三种。我在诗歌教学中就采取了这几种方法。在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旅夜书怀》时,我就让学生借助诗歌的字面意思,发挥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翻译。“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零零的行驶在江上。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江湖落魄,到处漂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歌翻译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只有读懂了诗歌才能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诗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鉴赏诗歌包括鉴赏语言、鉴赏技巧、鉴赏形象。诗人要通过语言传情达意,读者要通过语言解读其意并有所感悟,诗的语言也就成了鉴赏诗歌的关键。当然诗歌鉴赏不仅要鉴赏语言,还要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技巧。学生就是要结合诗歌主旨对诗歌进行逐句鉴赏,写出鉴赏文章。例如学生可以对杜甫的《旅夜书怀》作如下鉴赏:“首联点明地点、时间、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颔联是远景,写出了一种阔大雄伟的境界,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中的细草、孤舟、诗人又是多么的渺小。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作者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宇宙,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颈联上句是自豪,下句是自嘲,但实际是抒发不被重用的感慨。尾联是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似乎都游离于他。面对辽阔孤寂的平野,想着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写尽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之情。”

有人说语文教材是语文写作的后花园。诗歌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思想确实是写作的好素材。不论是对诗歌的借用,还是化用,都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例如学习了李煜的《虞美人》后,就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写一段感受。“李煜因词而生,他不是后主,不是亡君,更不昏聩,所有的这些都在烘托他的盛开——悲伤的盛开。流水落花春去也,他不知身是客,片片梧桐掩盖了清霜,却藏不住孤寂,西楼的栏杆被清泪浸湿,只有褪尽绮丽繁华的红袖轻舞……李煜的天地一片灰暗,他注定要走过一段惆怅伤感的心路历程,然后等待一江春水,让心绪的阴雨潮湿大片大片的历史痕迹。”这段文字就把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中的词句以及诗人悲伤的感情结合在了一起。

在高考作文中也同样可以借助诗歌为文章增色。例如2007年浙江的一篇满分作文《那一抹生命的嫣红》中就有这样的段落:“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开始荷锄耕地。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得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羽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尘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紫陌红尘何所谓,纵不得年少又何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行走在浪花堆砌的消逝间,我们盼到了苏轼的出现。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仕途险恶,从此奋进之心顿减;生活艰难,素来豪迈之情犹健。他被贬黄州,赤壁的天空因他的到来充满了欢悦。聆听习习古风,伴着涓涓细流,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相间,《前赤壁赋》,乐了故园,《后赤壁赋》,喜煞苍天!抬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豪迈的诗句,始终不老的信念。苦难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磨难,也是成全。”文章巧妙借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篇,大大增强了文采和文化底蕴,获得了好评。

诗歌中的写对学生写作的作用不仅仅是借用或化用,更重要的是诗化的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诗歌使人巧智。”诗歌能在短短几句话中把一定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一个字便意境全出,把诗歌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杨文军,语文教师,现居山东蒙阴。本文编校:剑男

猜你喜欢
李煜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我们家的小“坑货”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误做皇帝的李煜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