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制约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

2009-04-01 06:38潘鲁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效率目标教材

在目前的形势下,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课时少,内容多,进度紧。如何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可以说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困惑。在周课时数一定的前提下,可以说,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因此,全力以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任何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了多少年了,但改观不大。在现在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回过头来再次多层面地审视这一话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是一个扁平化的东西,也更加不是一个线性的东西,它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立体的系统化工程。

笔者想从“目标”“教法”两个层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目标层面

(一)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误区。

笔者看过一些教材后面附带的录相课,也在下乡过程中听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课,总体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存在以下误区:

1、目标模糊化。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这篇文章讲深讲透。语文教学本身是个性化较强的教育行为,一旦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沦为一张面孔,那就必然像《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齐聚梁山后一样变得模糊不清了。

这是因为,许多语文教师还没有走出教教材的圈子,不能以“用教材教”来统筹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只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媒介,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甚至于增删、更换。

2、目标泛化。课堂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这是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用教材教决不能抛开文本,架空文本,漫无边际,牵强附会。不能在文章中碰到什么教什么,决不能把语文课开成杂货铺,像《鸿门宴》一文,碰到历史说历史,碰到地理讲地理,碰到文化扯文化,碰到“望其气”,就要谈一谈风水问题。语文课成了历史课、地理课、风水课或文化课,就不是我们所想所求的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目标层面是语文课堂效率高低的源头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提高效率只能是空谈。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目标层面实质上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全息性的,那么,面对一篇文章,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教什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教什么”这个元素系统中包含两个子元素,那就是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就教学内容的广度来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了不必教的,无谓地浪费了时间,就是零效率。《高考大纲》是“教什么”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教给学生高考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技能、技巧,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拿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来说,许多教师依然延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串讲模式,这其中就有不少的无用功。笔者最近组织了一次教研会,就文言文教学让一名教师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做了示范引导,我提出了选点解读的课堂模式。就是从文中选取关键实词虚词载体的句子,让学生自己翻译,教师根据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要求进行点评,其它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质疑来解决,这样课堂效率高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学习;最后配以适当的对口训练,课堂效率的提高并不是难事。

就教学的深度而言,确立目标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摘哪个桃子?应该讲那些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东西,学生蹲着就能摘到,讲了就是多的,学生站着能摘到的没有必要讲。在这里处理不当,学生就会产生“酸葡萄效应”而产生学习的惰性。笔者认为,应该讲那些不讲学生就不会的内容,讲和不讲大不一样的内容,而不是像过去一样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只能是到处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带有全息性,一篇文章放在此处可以讲写作,放在彼处可以讲阅读。到底应该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一是要看编者的意图,二是要看它和高考的挂靠关系,三是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另外,在目标因素中,要切实解决好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问题,就是教学过程要切实落实好三维目标,而不是单一维度的知识目标。立体化、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也才能生成立体的多维度的动态的课堂,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方法层面

方法层面实质上就是“怎么教”的问题。同一篇文章,为什么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呢?这就是“怎么教”这个元素系统的作用。这个元素系统较之“教什么”更为复杂,更加难以科学地界定。笔者举出其中两个对语文教学而言相对重要的子元素作以简要说明。

(一)情感。对语文教学而言,这个元素是方法因素的最重要载体,是决定学生愿不愿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对教师的课感兴趣,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没有情感体验的机器的零部件,而情感元素生发出的人格魅力和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感元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让情感元素作为方法载体参与课堂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用心领悟的备课内容。

再者,实现和达成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目标,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惟其如此,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低迷状态。

(二)教法。教无定法,关键要得法,问题教学是大法。因此,在这个元素中,笔者认为要大力反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对这两种教学模式分别加以论述:

1、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就是要用“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索,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智力。

问题教学的内涵有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就是预设性问题。实践证明,教师精心预设的有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走进书本中去听、去看、去想,更好地诱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能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架起桥梁,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内容,真正把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二是教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生成性问题。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精心预设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在课堂上,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哪怕是打乱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哪怕是教师回答不上来,都不重要,因为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课堂最大的闪光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探究,实现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来”的转变。

语文学科以形象思维为主就决定了其不仅要用脑更要用心,语文学习不单纯是思路和技巧,更多的是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只有课堂上到处充满着使学生感到惊讶、兴奋的问题,学生才能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始终保有一颗鲜活敏感、善于思维的心灵,学生的心智也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语文教材只是一篇篇文章的排列,教参中也处处都是结论性的东西,缺乏有价值问题的引领和统筹;学生的主体意识大部分时间处于待唤醒状态。如果教师在备课中不考虑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是沿着教材、教参的轨道凭惯性作匀速滑行,课堂教学就会因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效率低下。数理化为什么比语文学科受人待见?因为数理化的课堂学生面临直指高考的问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当然效率比较高。这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2、讲练结合。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关键是教师在备课中如何设置出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灵气和才气,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讲练结合实质上是问题教学的另一种低层次的呈现方式,如果不能达到问题教学的境界,就要多进行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初学乍练的青年教师,这一模式可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高考考什么,教学就从教材中挖掘什么;挖掘什么,就要讲什么;讲了什么,就要练什么。讲要针对练,练要针对讲,这样所讲内容对学生能力而言才有升值的空间。讲了不练,所讲内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贬值,这就是无谓地浪费学生的时间。

就这个层面的问题,举一例加以说明。《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可不可以讲?回答是肯定的。一方面是问题如何提出?是单纯指令性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还是“这两个人物同学们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带有激发性和高思维含量的问题提出方式?显然,后者更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容易把讲授过程转变为对一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讲练结合的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一内容从语言应用到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三个层面上,设计出有训练价值的题目组,进行对口训练,这样,所讲的这个知识点对学生而言就有了实用价值,也有了升值的空间。

总之,语文教学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时代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还很长很远,作为语文教育工作的一分子,我愿意和诸位同道一起,为语文教学走出低谷,寻求属于语文教学的一片蓝天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渴望着语文教学的春天。

潘鲁辉,语文教研员,现居山东招远。本文编校:程晓毅

猜你喜欢
效率目标教材
教材精读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跟踪导练(一)2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