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三个阶段

2009-04-01 02:58陈兴军
甘肃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品德体育教学高中

陈兴军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品德

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34—01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一个总体目标,以指导不同年级的教学工作,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系统应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劳动观念和爱护公物教育、开拓创新意识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应该成为高中阶段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在体育教学中,使之与体育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各个学年都能得到充分而具体的体现,从而与学校整体教学形成合力,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发挥出相应的促进功能。

在明确了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后,应将其与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制订出各学年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作为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切实贯彻在各学年体育教学中:

第一阶段:高一年级——高中生活的“适应期”

由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还不太熟悉,对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体育课的课堂常规也不是很了解。同时,初中阶段各学校的要求又不统一,因此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都表现得小心翼翼,比较守纪律。但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上重文轻体观念的影响,对体育课兴趣不大,表现十分消极;有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方法、要求和教学特点更是认识不够,在课堂表现得十分死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那些体育基础好的学生也不愿表现,班团干部亦不敢大胆协助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制订这一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时,要针对上述特点,使学生逐渐克服缺点,思想慢慢步入正轨。

1. 明确课堂常规,加强考勤检查,对于对体育课认识有误的学生,要通过教育端正其认识。2. 培养严格的纪律性。要学生知道纪律是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保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如果抓不好,以后出现混乱局面就不易收拾。3. 明确体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在学生时期的作用以及对个人学业的影响。4. 通过整修操场和收还器材、规划场地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习惯。

第二阶段:高二年级——高中生活的“转折期”

由于学生对周围环境比较熟悉,思想开始放松,课堂上注意力也不大集中,有个别迟到、早退现象。有些技术好的学生看不起技术差的学生,技术差的学生则开始产生压力、自卑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而紧张。在练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选自己爱好或擅长的项目,而忽视全面锻炼和发展,一些学生对达标、考试、考勤不能正确对待,为了争分而弄虚作假。

制订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时,应结合第一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情况,充分考虑学生思想上的反复性:

1. 继续抓好养成教育(组织纪律性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2. 采用比赛法并结合考核课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实事求是、尊重裁判、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3. 合理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学生关系。4. 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第三阶段:高三年级——人生道路的“选择期”

学生对周围环境已经熟悉,对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方法已基本了解,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规律,能自觉遵守纪律,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问题是技术好的学生不愿再做简单的练习,而技术差的学生对较复杂的动作仍会产生畏惧心理。同时,由于面临高考,一部分学生因压力较大而忽略了体育锻炼,不大愿意上体育课。总之,由于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学生们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制订这一阶段的目标时,宜侧重以下几点:

1. 技术教学采用分组练习。对于技术好的学生不断提高要求,提倡开拓和创新,开发研究创造意识;对于技术较差的学生,了解情况,因材施教,耐心辅导,克服他们的自卑感,提高其自信心,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品质。2. 继续鼓励学生互帮互学,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3. 结合实际典范,讲清体育对学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条件,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挖掘教材,因材施教,充分使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等等,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体育中的德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品德体育教学高中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