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作方法的改革

2009-04-05 15:58周亚亭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隐性校园文化

周亚亭

(常州工学院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两者在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从课程论的观点来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

隐性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隐性课程的影响无处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主体,每一个主体的心灵的特性都不相同,在同一个教育情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在教育者预测之外的。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像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性别角色的形成等,都是潜移默化的,并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价值的陶冶,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都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第四,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有些隐性课程是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学术态度、学科探究方法等。而有些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如隐含于班级和学校结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隐性课程[1]。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2],它们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3]。加强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创新学生思想工作方法,努力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并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对学生思想工作效率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提前做好准备。

一、加强礼仪文化教育

社会是由人通过各种关系结成的群体,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离开他人孤立地生存,人和人之间离不开各种形式的交往。与他人交往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需要,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礼仪文化的学习,说小了是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说大了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合作共赢。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共处的礼仪,对其一生都很重要。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为人处事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协作能力较差,有的甚至缺乏必备的礼仪知识。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相处。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可以是文明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展览,还可以是演讲、辩论比赛、文艺表演等。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并善于从他人立场来考虑问题。而且,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应从学生进入学校就抓起,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后勤服务、学生管理等学校各项工作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交往中,全体教职员工应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言谈举止文明,尊重学生,礼待学生,做好表率作用。通过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文明礼仪的熏陶,帮助学生成为有文化懂礼貌的有用之才。

二、加强就业意识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意识培养和职业修养养成教育。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初生牛犊不怕虎,容易对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就业时常常好高骛远;有的学生刚进校时对自己将来的就业缺乏明晰的计划,等到要毕业了,才发现自己身无长物,在就业时就会陷于被动。有的学生工作后不懂得与人合作,或者是从不考虑自己能为用人单位创造的效益,只想着获取更高的报酬,频频跳槽。因此,在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时,就要对他们进行就业意识教育,如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追求的职业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个人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提升文化修养和职业技能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正确对待同事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用人单位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审视自己的能力和对用人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合理地索取工作报酬。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很多,可以举行相关职业道德教育的报告会,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某个用人单位的企业制度或行业规范,还可以在模拟招聘会、专题演讲、辩论等各种校园活动中进行渗透教育。在就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养成教育中,最有效的方式是榜样事例教育,一位学长的挫折经验,一个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介绍,比简单的说教效果显著得多。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和参与社会交际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因此在学校隐性课程建设中,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风建设,包括社会公德建设和学风建设两个方面,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公民。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第一,要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并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对学校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例,要大力表扬,广为宣传,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人格道德的示范作用。第二,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学校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主流精神趋于一致。特别要突出学校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整合作用。第三,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包括对校园文化的事实性研究,以及对校园文化价值分析和策略探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知识基础和有效策略。第四,加强学校各种文化主体建设,包括学校各种文化学术团体、学生社团和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主体作用,尊重它们的文化身份,激活它们的文化创造力,使它们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创造者。第五,给予学校中的弱势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如成绩后进的学生、身体残疾的学生和性格内向孤癖的学生等,预防或克服对他们的文化歧视和文化伤害,使他们从文化不利或文化自卑的状态或心境中走出来,重获文化自尊[4]。

四、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

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以多种形式贯穿于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或学校组织的活动,学生在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实施策略和重要内容的校园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进行常规有意识灌输或说教式思想教育时,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有意无意的抗拒心理。网络则不同,网络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的,因而网络的影响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持久。而且,网络学习具有容量巨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点,可以把要对学生施加的各种教育内容,从学生观察的角度,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应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作为学生思想工作宣传阵地的作用,把学校的优秀历史传统,先进模范人物事例,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校学生获得的各级成果和荣誉等,一切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内容,都充实到校园网络上去,并利用校园BBS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利用校园网络实施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切不可不顾学生的感受和习惯而流于形式,把利用校园网络实施学生思想教育变成一种刻板的说教与灌输。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把要向学生传授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网络内容中。

五、增强教师反省的意识

在学校课程中,不仅存在独立的隐性课程,而且任何显性课程都必然具有隐性课程效应,而这些隐性课程的影响是积极的抑或消极的,则取决于课程开发者或实施者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例如,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即使是一次不经意的情绪发泄,对学生出于善意的嘲讽和处罚,自己对事业与生活的不良态度和倾向的些微流露,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减少或消除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要善于运用课程开发的“审议”艺术,即善于与其他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社区代表、各类专家展开充分的交往[5],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来体味课程实施带来的教育效果,从而加强对隐性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此外,在教育工作者实施任何显性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如在课后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尊重来渗透文明礼仪教育;通过严格遵守上下课制度,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和批改作业,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通过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家事例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中渗透科学世界观教育等。显然,这些隐性课程因素的实施同样推动了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学校工作的任何一方面,无不渗透着隐性课程的影响,学校应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工作的成效。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0-311.

[2]沈中城,李子芳,刘业厚.应用物理基础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地位[J].石油教育,2005(3):82-84.

[3]郑春,郭延生,宋兆丽,等.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5-47.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厅.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2-123.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2-313.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隐性校园文化
文明礼仪润童心 养成教育伴成长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