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激励“三策略”

2009-04-08 08:45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三策略情感体验语文教学

刘 霞

[摘要]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发挥出来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前提。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得以激发,不仅学生学起来有劲头,教师上课也觉得轻松。因此,学科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于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激励 心理期待 情感体验

策略一: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情节故事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即使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不乏有许多教师也在强调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这种强调由于缺少了一定原则的指导和约束,许多教师的授课往往还是不知不觉地在为考试而服务,或者满堂灌,或者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结果许多学校的师生都进入了题海战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考试的牺牲品,语文教学也逐渐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由于过分强调考试内容,很多教师不去认真准备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本班特色的教案,而是死扣参考书和练习册;学生为了考试课业负担加重,不但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忽视了全面发展。故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才能科学发展。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推敲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2)深入性原则。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只有深入到学生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3)体验性原则。根据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全面地投人学习。(4)鼓励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学习评估,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保持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

策略二:语文教学中教师流露出的心理期待

教学实践表明,真诚、友善的课堂心理期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体现对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期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抱有期待,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行动和智力越来越接近于教师对他们的期待。教师的这种期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深信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有巨大的潜在能力,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且坚持按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始终如一追求期望的目标,这是实现期待的前提。同时,要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在期待支配下的教师的各种活动,诸如鼓励质疑、启发联想、肯定发现、表扬创新等,无一不是造成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条件。尤其是当学生指出教师的失误,教师应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他们的思维成果,作出自变更新的表率。一旦学生心灵上有了自由感、安全感,课堂就变成了一潭活水,就会激荡起思维的浪花。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良好的心理期待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作出的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完善,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许多奇思妙想,要用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持,并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创造。这样,不但可以形成教学中的民主和谐氛围,也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欲望。(2)主动接近学生。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存在这样的心理:即对某一老师感兴趣时,对它的课也可能产生兴趣,当厌烦某一老师的某一方面行为时,就可能对她的课也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时改正不足,赢得学生的尊敬与欢迎。教师与学生的谈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单独面谈,可以集中解答,可以通过生活札记的批阅进行交流。

策略三:语文教学中主体情感的积极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保证。有积极情感的体验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同时要求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创设语言交际情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成就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怎样通过发挥激励性评价策略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多名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教师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日群.语文学习法.2001.

[2]王新.特级教师.2002.

[3]马伯成.新课程研究.2001.

猜你喜欢
三策略情感体验语文教学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