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采访中的倾听技巧

2009-04-10 09:19
新闻爱好者 2009年4期
关键词:倾听技巧

周 琼

摘要:电视采访中如何能让当事人开口说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电视采访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的问题,尊重通过倾听来体现,本文就有效倾听的度、层次、双向沟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视采访 有效 倾听 技巧

在现实的电视采访中,有不少记者喜欢被采访者按自己的意思回答问题,并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同样,有的被采访者也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回答完记者的提问。但是,记者有记者的提问思路,被采访者有被采访者的回答思路,两者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提问与倾听的矛盾。比如,有的记者在采访中只按自己的思路走,不爱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一旦认为采访对象已经回答了提问,就马上打断对方的话,提出第二个问题。个别记者还爱放“连珠炮”,根本不顾及被采访者的谈兴,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发问。更有甚者,记者提问后,不等被采访者回答,就啪啪地自己回答,整个荧屏就听记者在那聒噪,这样被采访者往往被搞得兴趣索然,以致采访难以深入下去。有人说过,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善于倾听,杰出的电视人如华莱士,他之所以比别人强许多,原因之一就是他是非常好的倾听者,从他的目光、面部表情到形体都表现出他对倾听的投入。倾听,是记者争取采访对象配合采访的最好方式。因为只有对方认为你对他的谈话感兴趣,他才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大凡成功的电视栏目,主持人或记者都是善于倾听的高手,如《面对面》的王志、《高端访问》的水均益、《艺术人生》的朱军、《小崔说事》的崔永元、《可凡倾听》中的曹可凡、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陈鲁豫。

电视采访的倾听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一是在电视采访中善于倾听,可以赢得朋友。在采访中倾听,实际上是记者放下架子,与被访对象平起平坐,被访对象便没有了心理压力,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谈话环境。在新闻采访中被采访对象总希望自己的话语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注意和肯定,如果记者把说话的机会尽可能让给对方,让其尽情地谈自己的观点、成就、烦愁、希望和理想,他自然就会认同你、接纳你,把你当作知音,采访就容易进行。二是在采访中善于倾听,可以赢得采访对象的敬重。在采访中,记者的一点头、一颔首,都会使被采访者感到友情的温馨,记者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使被采访者感到朋友的力量和知音的难得,并使被采访者感到朋友的力量和知音的难得,进而使谈话方对倾听的记者产生敬重之情,从而敞开心扉。三是在采访中善于倾听,可以消除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达到采访双方的心灵互动,这是记者传递给观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效果远远胜过你滔滔不绝的叙述和言之凿凿的结论。王志曾介绍过自己的采访经验,他认为出镜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就像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剥开,逐渐达到核心;洋葱还有一种品质,它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对观众会产生刺激作用。我们的核心目的是得到新闻事实,记者要给对方说话的权力,自己对话题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就是要起到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让对方发出火花、烧出光亮,这是一线记者的真本事。

在电视采访中应该怎样倾听呢?

把握倾听的度。在采访中,提问与倾听各占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倾听应是说的一半以上。按欧美学者《倾听学》的理论揭示,一般而言,倾听的比重应占40%~45%,说话的比重应占20%~30%,其余的时间可以用人体语言来补充。作为电视采访,它和一般的人际交往有所不同,采访的目的主要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自己或大众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电视采访中,提问和自己的引导只能占10%左右,八成以上的说应让给采访对象,其余的用形体语言来补充,这样就可以求得相得益彰、和谐互动。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握倾听的度的原则,而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可因采访对象定、因情境而定。如被采访对象的地位、文化层次较低,与记者感情生疏、话题严肃、性格内向等,记者倾听的度都可以发生变异性把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比如,央视12频道2008年9月20日晚播出的节目中有一个讲洛阳蜘蛛人盗窃,其中有记者采访,但是被访者(偷盗者)是西南某山村的农民,少数民族,且文化素质很低。针对他们,记者的提问很好,也有可讲性,比如:你们每次偷盗是不是都能得手?回答:不是。再没有下文了。对涉案人员的采访,他们的回答几乎都很简短,观察记者,他也在倾听,并很真诚,因此究竟倾听占的比重是多少,还是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死板教条。

倾听中的概括。在采访中当被采访者说话时,记者接受信息,在此过程中要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被采访者所说的内容上,并不断地对被采访者说的话给予简短的概括,将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及时反馈给被采访者。这样做有以下好处:检查理解是否正确;为澄清错误理解提供机会;向被采访者表明你一直饶有兴趣地倾听他所说的话;向被采访者反馈他所传达信息的清晰程度。常用于概括的句型有:“根据我的理解,你说的意思是……”“所以你的观点是……”比如《今日观察》的记者,在专家谈了一通太空行走的方式以及出舱后所要做的工作,告诉人们出舱不仅仅是去走两步,活动一下,而是去干活。记者概括道:“出舱是为了工作。”把专家所谈的主要内容概括后重复一遍,这样会让观众众更加明白。但概括不作任何评价,当记者在做采访时,应该记住这样的一条基本原则: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被采访者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记者的理解,若不同意则再次重复发出信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双方达成统一的理解。

倾听中作出积极的反应。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作出积极反应,让被采访者了解你正在认真、准确地倾听。怎样作出反应呢?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反应?

一是充分运用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身体倾斜、目光接触等)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研究表明,一个人说话时,听者接受的信息若以100%计,其中55%是形体语言(我们的表现)、38%是声音(我们如何说)、7%是词句(我们说的话),所以倾听的技巧应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和表情语,形成倾听气氛,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一般情况下,眼睛看被访者的时间占采访时间的40%~60%。看被访者的鼻子到嘴部的三角区域,不要看被访者的额头,看额头会让被访者有被管制的感觉。运用开放的姿势,不抱臂或跷腿,要面对被访者,并且身体向前倾斜等。2008年9月21日《忏悔录,似火焚心》中的采访记者郝晓燕,面对火灾的制造者卢新强,她的眼里充满了同情,她静静地坐在已经服刑的卢新强的对面倾听他的忏悔,卢新强把心里的内疚、痛苦,一股脑儿地向记者宣泄:“对不起母亲,对不起邻居,孩子以后怎么过,以后我都抬不起头。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孩子们的健康。”正是记者很好地运用了形体语言,所以才达到了采访目的。

二是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观点或陈述,记者只是把被采访者有价值的东西让他表现出来,不管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内容,都一样对人们有借鉴价值,因此在采访中,记者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不对被采访者的陈述作任何评价。如崔永元采访航天专家,航天专家谈到出舱服时这样说:“中国的出舱服价值1.6亿人民币,美国登陆月球的出舱服价值10亿美元。”人们会有疑问,怎么相差这么大呢,中国的产品肯定不如美国的,崔永元笑着问了一句:“不会因为便宜就不好使吧?”不否定专家的陈述,而是用了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问句,问了大家心中想问的。专家马上说了一番非常精彩的话:“不会的,中国科技力量很强的,中国的出舱服若出去的话,会像奥运会一样,拼搏、超越,它是奥运会的另一块金牌。”

三是努力让被采访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可以用鼓励的口吻追问或确认某些问题,适当使用这样的短语:“你可以再多介绍一些吗?”“你是否觉得……”,等等,鼓励被采访者继续说下去。这就是说,记者听采访对象说话,不能像“菩萨”那样毫无表情。比如轻声说个“唔”字,或适当地点一下头,让谈话者知道你对他的谈话内容感兴趣。适时反应,还包括要善于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当对方的谈话离题太远时,记者可以有礼貌地说:“这些问题的确很重要,是不是下次再详谈。现在,我想听清楚刚才你说的那个问题是怎样发生的……”当对方不清楚记者要问的意思时,记者可以讲明采访意图和目的,或利用掌握的某些材料和事实启发他回忆。当然,这些不是“逼问”,只是善意的引导,使对方自然地、轻松地谈下去。记者在听话时作出反应,目的是为了得到真实、具体、生动的新闻素材。因此,记者的反应,要努力做到适时、适度、适当、适量。

只有当被采访对象感觉到了记者的“平等”与“真诚”,只有在他看到了记者“愿意听”,他才愿意对记者敞开心扉,才会和记者交流,才会慢慢向记者端出“心里话”。因此电视采访中要注意倾听,做个倾听的高手,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达到采访目的。

参考文献:

l.杨伟光:《我们是朋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贡吉玖:《电视新闻创优方法辨析》,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3.张征:《漫谈新闻采访》,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4.赵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5.程爱学、李甦、王春剑:《新闻写作》,珠海:珠海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曲靖市委党校)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倾听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网上点外卖的7个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4个技巧快速消除头上的飞发
提问的技巧
浅谈学会倾听在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