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林地区教育公平现状的调查分析

2009-04-10 09:19李忠春张加新何蕾茵
新闻爱好者 2009年4期
关键词:吉林城镇公平

李忠春 张加新 何蕾茵 丰 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中央十分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目前,一方面是教育规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成绩确实很大;但另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人文质量有所下降,教育价值有所失衡,教育行为有所失范,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已成为普遍性问题。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教育公平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公平,主要指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制度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每个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二是微观公平,主要指学校、家庭、社会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同等对待受教育者,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最适合其个性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老百姓把社会公平的底线压在教育上,教育已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之一。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为此,我们仅以吉林地区的部分小学为取向,对吉林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小学教育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吉林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建议,以期能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吉林地区两所小学(包括一所农村小学、一所城镇小学)为调查取向,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12份。其中,教师问卷占10%,学生问卷占90%,调查问卷数量详细统计情况见表一。发放给教师的问卷包括5项调查指标,学生的问卷包括18项调查指标,整个问卷内容涵盖学校建设、教育设施以及学生家庭状况等各方面。

结合调查问卷对吉林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

学生入学情况。通过对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小学入学机会的平等情况较为令人满意。农村和城镇适龄入学儿童的就学比例接近100%。但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城镇儿童的周边生活环境明显好于农村儿童。超过77.4%的城镇儿童在入学前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提前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农村儿童则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明显起步较晚,只有不到10%的农村儿童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学前教育。

学校师资情况。调查问卷同时显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的农村小学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仅为4.6%,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数比例约为65.9%,具有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数比例为29.5%。农村小学在职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极少,且新增的高学历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现有教师也已逐渐不能满足发展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小学教师中对工资水平的满意程度仅为2.3%。教师平时缺乏和外校间的教学互动交流,如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的专业教师流动补充等。因为师资力量不充沛,还存在一名教师教授多门课程的情况。

城镇小学中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接受我们调查的学校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为23.9%,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数比例为69.6%,具有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数比例为6.5%。学校可以向在职教师提供较多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由于城镇教师待遇尚可,所以具有较充足的新增教师资源。学校间也经常组织各种教学交流和教学评比活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相对较高。

学校教育设施情况。由于受义务教育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教育中教育设施的配备和添置更新情况不如城镇小学全面和及时。农村小学新建校舍仅能满足学生平时的基本教学需要,无法设置专业的图书室、音乐室、体育活动室和语音室。课外读物、体育器材较为缺乏,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课外活动需求。在教学设施中没有配备可以应用教育技术的先进设备,教学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城镇小学中,教育设施的配备较为完善,设施添置和更新速度较快,能尽量满足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设施中配备有可以应用教育技术的先进设备,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生家庭状况。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农村小学学生中家庭收入情况普遍逊于城镇家庭。调查显示,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约为5800元/年。小学生年学习性日常支出平均约为223.6元,主要用来购买学习用具,基本上没有参与课外学习的额外投入。

城镇小学学生的家庭状态要普遍好于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性日常支出较多,除了购买各类学习用品,家长还可以为其支付参加各类课后辅导的费用。总体来说,在教育上投入较大。

学生毕业去向情况。农村小学毕业生中有约97.9%的学生升入初中继续学习,有2.1%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中止学习。

城镇小学毕业生中有99.5%的同学升入初中继续学习,只有0.5%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止学习。

加快解决吉林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建议

综合调查分析,吉林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并不均衡,普遍情况是城镇学校好于农村学校。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大解决吉林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力度:

1.坚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当前吉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从实现吉林地区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全局出发,继续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把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到薄弱学校的改造上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使义务教育的办学活力普遍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3.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教育部门应根据区域内学龄人口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以及农村和有条件的城镇由标准班教学逐步向小班化教学过渡的需要,设置学校并适时调整学校布局。坚持城镇居民区建设与学校建设同步规划的原则,对城镇的新建、扩建居民住宅项目,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与之配套的中小学校建设项目或现有学校扩容建设项目,以防止造成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困难。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适当考虑学科教学和教师离岗进修的需要,保证学校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并实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的任教服务期制度,实现优秀教师在各学校间的均衡分布和合理流动。农村中小学校的中、高级教师岗位根据乡镇学校的规模和全省高级职务教师的平均比例设置,并向薄弱学校倾斜。

5.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科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教师的表率作用。积极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和手段,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与教学指导体系。

6.加强教师的执教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服务体系。开展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员教师培训,大力开展教育教学岗位评先创优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组织城镇优质中小学对农村中小学的互动交流等活动,积极探索更加紧密的、实质性的合作模式,重点从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农村薄弱中小学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强化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政策措施。以公办学校为主,就近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并做到各方面待遇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进一步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控辍”政策措施。强化学籍管理,实现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的中小学学籍联网。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公平只是相对的,不可过于理想化,但又是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为“吉林省、市社科联2008年度社会科学课题:对吉林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及对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慧君、文银花、李春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分析与思考》,《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2.余明海:《教育公平对社会和谐的作用初探》,《管理科学文摘》,2008(1)。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吉林城镇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文化边城镇远
吉林卷
笨柴兄弟
吉林卷
公平比较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