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2009-04-13 03:29郭燕秋关永平
桂海论丛 2009年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郭燕秋 关永平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协调、百姓收入差距大、体制创新滞后、社会事业发展失衡等综合矛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进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2-0009-04

收稿日期:2008-10-15

作者简介:郭燕秋(1962-),女,黑龙江木兰人,广西师范大学干部,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决策与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理论体系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这两大重要理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高度的内在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一)力求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前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思想理论、基本路线、实施纲领和主要经验的核心就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首先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狠抓经济发展在我党思想理论上、在我国各项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始终是全面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发展的基础。当然,发展经济不应有片面性,不能用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注重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注重财富分配、利益协调、矛盾化解等社会问题。我们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动、协调和并进。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的生存发展权益为出发点,把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它辩证地解决了发展所依靠主体和发展受益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所依靠主体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促进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必须坚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从受益客体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这也是我党始终一贯的奋斗追求,强调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切工作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都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法论。我党历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主张和强调统筹全局是解决发展中各种不平衡问题的关键。统筹兼顾,就是要在把握全局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关系、兼顾各种利益、解决各类矛盾。“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党确定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方针,反映了我党对发展的整体性和重点性、现实性和长远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高度概括。只有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才能实现我党制定的发展目标。实施“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必然就是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必然就是生产先进、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往的经济社会理论也讲发展,但主要局限于追求经济增长。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突破了只把发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科学的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强调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强调政府、公众和企业的权益全面体现。科学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协同推动,实现国际和区域间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影响,实现结构优化、形态相宜、速度质量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人类进步与自然保护的平衡协调,就是要坚持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合理兼顾,就是要坚持先进区域与发展中区域的综合协调发展。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全面综合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和谐社会。而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障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认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快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当前,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现阶段性的发展特征,科学分析和深刻把握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避免薄弱环节和不协调因素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约和限制。

(一)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况依然严重,增长方式还相对粗放松散。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高风险和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相当严重;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消化不畅、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生劳动力仍然保持增长,致使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贫困人口问题、特殊困难群体等问题急待解决;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在现有的发展方式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我们付出了资源、环境和社会的沉重代价。

(二)体制创新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体制创新仍在艰难探索中,实现目标任重道远。在政治体制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在决策体制方面,决策随意性比较大,一些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没有经专家和技术的论证。在社会公共治理方面,政治体制建设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力监督机制尚需继续加强,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尚需加快改革和转变,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能力特别是处理社会公共危机的能力亟须提高,民众维权渠道和系统有待于扩充和完善。

(三)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情况依然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状况,有些地方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与GDP高速增长相比,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事业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没有相应发展,有的甚至相当滞后。例如,城乡教育差距仍然较大,全社会教育投资城市约为3/4强,而农村不到1/4。又如,落后腐朽文化还有一定生存市场,不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相信因果报应、命中注定、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社会文明的成本,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收入和利益分配差距依然增大。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和利益享受的差距持续拉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一定要保证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公平相协调。收入分配和利益享受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约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二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同样的工作岗位收入相差2-3倍。三是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而且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不同职业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这就有可能导致社会鸿沟的出现,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发展进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1.加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以信息化、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三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强重要行业的控制力、牵动力和辐射力。四是加强创新经济,健全全国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产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能力,增强企业对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

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整体竞争力。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以结构优化为主战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坚持和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致力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发展经济。重视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3.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和共同发展。建立各种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全国经济均衡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加强地区间资本流动和经济协作,促进产业的地区转移。强化市场聚集作用,发挥比较优势的极化功能,扶持各地区品牌产业,在保持当地经济优势的条件下,形成区域间互利互补、互相推动的发展新格局。

4.坚持以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人才,进一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由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转变,推进贸易多元化和市场新开发,实现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增加自主品牌和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资源型和高耗能商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二)以各项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社会事业。要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积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完善鼓励创新体系,积极发展自主创新高新技术,占领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和制胜点。要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坚决遏制卫生领域的不正之风。要实施科学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2.完善社会公共治理和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方式,转变社会事务具体管理方式,由政府包办社会事业转变为促进分工合理、引入机制、调控有序、治理有效的社会管理形态,形成政府机构、市场组织、社会团体、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新格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入社会资源扩展社会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各群体、各组织的投入,扩展社会公共服务新领域,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促进社会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3.以公平和效率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公平与效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系。要充分发挥和依靠政府的职能作用,以政府干预是维护和实现社会效率和公平。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要充分发挥各界对社会治理的监督作用,积极创造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积极避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低效率和不公平问题,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让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

(三)以深化改革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在法律和政治制度上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人口、社区和就业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质量。要加强政策宏观调控,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完善市场监督体系。要加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水平,提高行政效率。要推动社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提高社会政策制定水平,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制度和信息支持系统。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加强宏观经济控制,将改革的成果及时纳入法律制度体系,及时将比较成熟的改革举措和政策规定加以推进。继续深化宏观管理改革,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制和机制。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意统筹协调、兼顾各方,注重综合配套,有机衔接。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

3.加强社会领域改革。要坚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保障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实施国家科技创新世纪规划。要加快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国居民的有效保障,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全体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 彭劲松.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

[2]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党校著名学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12.

[3] 中共中央文选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 2008:9.

责任编辑 余 青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GUO Yan-qiu GUAN Yong-p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

Abstrac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are a dialectical unity. In order to resolve such comprehensive contradictions as the un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big income gap between people, the lag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s, we must tak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our guide, further deepen reform and vigorously develop social undertakings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Key word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 harmonious society;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