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

2009-04-26 03:32
教师·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王 霞

摘要: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受教学环境、运动项目及学生本人的性格、能力、体育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常会厌学、甚至逃避某项运动,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导致学生技术动作变形、既定配合失误,或者无法完成练习,严重的还会造成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产生的不健康心理是各种各样的。本文着重对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两者有机结合的教育途径、方法进行分析探索,并有效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大纲》《体育教育大纲》的要求。学生健康的心理会使体育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的心理、生理得到全面发展。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却是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为此,我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并适当配置,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抓住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互为因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就谈不上学生智能、意志品质的开发与提高,也就失去了体育运动的软件;而体育运动的良好发展对心理健康产生反作用,身体的健康成长发育也会促进心理的逐渐成熟。所以我们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着重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三力”的培养,为体育教学的成功创造条件。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经

1.集体教育

集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课堂上通过讲解体育健身、国民素质与富民强国的密切关系,说明强身健体是自我成长、成才、社会进步、民族强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正处于世纪之初,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未来的中国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特殊历史时期赋予当代学生更多的时代责任。正确认清体育的历史性、时代性、重要性,才能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形成正确认识,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体育教学,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和动力。

同时积极传输心理学常识。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提高学生兴趣。合理安排课外活动,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并通过讲叙体育健儿勤学苦练,在世界杯和奥运会上拿金夺银、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奋勇争先、不屈不挠的斗志。

2.部分指导

部分指导时可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为三个类型:健康型、亚健康型、非健康型。

(1)健康型。对于健康型学生,注意鼓励其持之以恒参加运动,提高心理适应性。因为心理健康只是一个暂时的相对概念。针对所处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变化,保持良好心态,寻求持续心理健康是对这一群体学生的较高要求,也是未来心理健康的保证。

(2)亚健康型。正如医学中的亚健康含义一样,这类学生其心理基本健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般具有努力向上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一时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或是向更高层次努力面临障碍,现实表现为急躁、缺乏足够的信心、意志品质不足以经受大的考验、对自己认识不足。对于这个群体,老师做的工作主要是引导、疏导、鼓励,强调循序渐进、逐步增强其信心和各种意志品质。正所谓“聚沙成塔”“滴腋成裘”。

(3)非健康型。非健康型学生的表现主要体现为:主观上不努力,思想松懈,行动迟缓;上课精力不集中,开小差,甚至捣乱,影响别人;万事无所谓,破罐子破摔,缺乏上进心;有点成绩沾沾自喜、骄傲、浮躁,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急于求成,或者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意志品质薄弱。对于这部分学生要从批评、激发、严格管理教育三方面入手。

批评要切中要害,让学生心服口服。适当的批评对规范学生心理性行为很有作用。激发主要是针对意志品质较弱、经不起失败的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敢于承受失败,正确对待不足。可以通过榜样、典型力量激发他们的斗志。管理要严格,该处罚的不能手软,纵容和放任只会使学生失去约束,恶劣心理膨胀。有些学生上课站都站不好,摇摇晃晃,着装不整齐,虽属小问题,但须严抓。可以采取出列、反省、写检查、班上检讨形式,努力使他们步入正轨,形成自觉健康的心理行为。

3.个别攻关

个别攻关主要指针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要对他们建立档案,跟踪指导。

对于个别刺儿头、不听话、不服从安排的学生,老师要个别谈心,教育他们,督促其改正错误,并通过一些反面例子传输积极思想,逐步改变其不健康心理。对于个别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心理不健康,成绩不理想,如长期生病的学生,要重点给予帮扶。

4.社会、家庭的培养

社会、家庭经常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这两方面的培养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社会和家庭首先都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要清除不良风气,崇尚文明行为,引导健康文化。家庭是学生十分重要的教育基地,父母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父母自己的良好心理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反之,有的父母本身缺乏必要的知识,缺乏健康的心理,本身不能正确认识体育的教学意义,会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所以我认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进行必要的宣传、引导,家长、学校常常通过座谈会形式加强沟通会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实施效果

体育教学中合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课堂的接受能力、运动中的应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最终会达到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我对自己执教的初三(2)班进了跟踪、对比、统计,如下表:

表中显示期末学生的心理健康型比率比初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我通过了解,发现10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课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超过95%的学生表示喜欢上体育课;9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体育成绩达标有信心。最终这个班中考成绩总评分达到44.21分,名列年级第一。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握好度。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适当的批评和处罚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则可能适得其反。

(2)心理健康与心理承受力区别对待。心理承受力是与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相对应的,我们要坚持心理承受力与成长阶段的统一,正确合理地评定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否达标。

(3)加强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培养自身良好的教师素质,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同时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嫁到学生头上,要爱护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4)备课过程中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

(5)建立详细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便于跟踪指导,为正确评价学生个体提供参数,为下一步工作制定合适的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选择适当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方法,则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一目的,相互促进,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这对于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衷心希望全社会、每位家长都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社会家庭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建议在体育课本上直接安排一些必要的心理学内容,增强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及可操作性,以便进一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