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2009-04-28 07:48孙克芝
管理观察 2009年9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教育公平构建

孙克芝

摘 要:通过对我国当前教育不公平的现状的疏理和分析,从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则与政策入手,明确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是以教育公平为前提的,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是世界各国追求的教育目标。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不要区分类别。这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 教育公平的界定及其特点

(一)、教育公平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度量,表现为一种在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之间按比例平等分配利益的理想和制度,以及为实现这种理想和制度所采取的各项保障措施。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才是绝对的。就像哲学书上说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永恒的一样。总的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二)、教育公平的特点

(1)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

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才是绝对的。从教育公平反映的现实状况看,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个人生活的外在条件不同以及个人的天赋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因此绝对的公平也是不可能的。从教育的作用看,每一次教育公平观的出现和变化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教育公平观也不相同。教育公平必须强调公民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但是教育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等因素又决定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的。

(2)教育公平具有绝对性

教育公平的绝对性是指在教育资源分配时必须制定公平的政策,以调节人们在教育利益面前的关系。同时教育权属于每个公民,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绝对的,不能因为某些社会成员的特殊身份而区别对待。正因为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绝对平等, 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才是绝对的。不能把教育公平理解为人人都接受一样的教育,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教育现实水平来谈教育公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通过公平教育,使每个人都拥有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手段,才能自觉、积极地发挥每一个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 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成因

(一)对高等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

从国家整体财政资源分配看,由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中国社会和私人投资占到总投资的44﹪,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是12﹪.这一较少投入在配置上又存在不合理。从城乡差别上看,我国城市义务教育由政府财政负担,城市的教育水平较高;农村的基础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和教育附加费来维持,水平相对较低。不少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学仪器,而且缺乏师资、校舍,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地域上看,目前我国东部地区9个省(市)的教育发展全部通过“两基”验收,中部地区13个省(市)中92.4%的县市实现“两基”,而西部地区9个省(市)中实现“两基”的县市仅有71.7%,即东部某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二)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高校在录取学生时,招生分配名额上差异很大,国家对各地区分配名额有严格的控制。目前对大城市和农村学生升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的不公平本应随同每年大学招生人数的调整和增加加以缓解,但力度仍很不够。这些年大学收取的学费猛长也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并已将激烈的入学竞争和无从禁止的择校热由高等教育阶段下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使全社会公民本应大致公平享受的义务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家长之间的权力和金钱的竞争。同时,不同阶层之间教育也存在着不公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阶层差别日益加剧。这一现象在高校中可见一斑,优势阶层子女多集中在重点院校和热门学科进行学习,而弱势阶层子女则多集中在冷门和收费较低的学科进行学习。可见,不同阶层子女的入学机会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三、 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则与政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公平的推进

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期的新理念,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教育功能充分实现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认识和科学指导。首先,我们要正确把握推进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教育公平充分体现出所有公民享有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平等的教育过程和得到平等的教育结果。逐渐缩小地区、城乡、校际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实现人的整体与社会全面的均衡;其次,要辩证地、历史地认识教育公平。公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历史阶段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终极解决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不平等是人类社会本然的存在方式,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过程目标,具有长期性。最后,要以发展来推进教育公平。为不断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充分享受教育资源,根本上还是要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用大力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办法来解决教育公平进程中的不公平问题,努力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教育公平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考虑教育的适应性又考虑教育的滞后性,既要全面协调又要区别对待。

(二)调整教育政策取向,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以制度创新推进教育公平

(1)政府教育行政权力对教育分层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形成教育制度分层,重点与非重点院校的分野,以及办学单位、主管单位的行政级别的高低等。学校一旦将此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认定非要向重点靠,向更高级别发展,必然会出现种种表现的急功近利,使政府、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构成三种主要的利益团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公平逻辑序列以及他们对教育公平具有各自不同的理念,使得艰苦行业的学校或专业逐渐趋向边缘化。因此,推进教育公平,需要教育政策的正确导向和有力保障,只有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设计公平的教育制度,才会有公平的教育。

(2)对弱势群体制定和建立相应的倾斜政策和保障机制。对弱势群体提供额外资源,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使不同的社会群体,都能取得相似结果或减少群体之间的成就差异,使政策能达到“最佳效果,使弱势群体在所提供的利益机会中获益,最大程度地体现教育的底线公平,以维护教育的公平。同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诸如对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对不同阶层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建立“纳什均衡”制度使其政府和民众都有一个科学的理性选择,不能将眼光放在重点院校或重点专业上,以保障教育的公平。

(3)要研究并建立教育政策运行公平机制。规范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企事业单位,担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实习实训的责任与义务。并同时给企事业单位倾斜政策和税收优惠,使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业结合不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以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保障学生享受教育过程的公平。

(4)要彻底转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不平等的观念。普通院校高等教育与国家重点院校都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不能厚此薄彼,大众接受高等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所受的评价应该是多样性的,这是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能用市场的方式去操作,更不能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不能人为制造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在招生问题上,应取消招生批次的规定,实施更加开放、透明、公正的政策,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选择高等院校的入学机会,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谋生与发展的手段,以保障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是以教育公平为前提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利益大体均衡、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因此,教育普及能消除阶层和社会地位对个人进步造成的障碍。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发展教育能为提升劳动者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大量研究证明,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正向功能。通过争取教育平等,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因此公平地接受教育和保证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武器,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发展离不开公平,公平促进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2] 闫爱英. 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J].教育探索,2008(2).

[3] 董晓波.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4).

[4]王斌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教育公平[J].理论经纬,2007(1):5-7.

[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李同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0.

[7]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1978-),女,汉,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就职于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教育公平构建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