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回归生态

2009-05-22 09:22陈惠芳
江西教育B 2009年5期
关键词:计算器平均数乘法

陈惠芳

生态化教学是指教学系统内的所有因素形成一个动态系统,并通过系统内部的互动和能量的交换,使教学处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有无相生、快慢相谐、得失相权、左右相协,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化教学。

有无相生

《道德经》中有关“道”的核心问题是有和无的关系。有和无究竟是什么关系?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无相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用有无相生的思想来设计课堂教学的流程,将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特级教师李新在执教“面积单位”时,这样组织了“认识1平方厘米”的教学:教师先出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1平方厘米。接着,要求学生从课前准备的学具袋里拿出一张小正方形纸片,观察是什么形状,再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平方厘米的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哪里见过1平方厘米的物品。在学生举例后,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记住它的大小;拿出铅笔,在白纸上空手画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比一比;估计一枚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拿6个小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拼出的长方形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练习后,教师小结:“虽然拼出的长方形形状不同,但每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解读这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一开始对1平方厘米的概念是“无”的,但当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要求寻找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时,学生头脑中就“有”了。待学生闭上眼睛,记住大小,再自己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1平方厘米的标准图形进行比较时,画的过程自然成了学生思维轨迹运动的过程,学生在建立1平方厘米的清晰表象中又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这正是“似无实有,似有实无”。

快慢相谐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整节数学课的节奏过于平缓,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如果节奏太快,学生则会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其实,快与慢是相对的。倘若一节课快慢相谐,快与慢达到相对和谐、平衡的状态,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一定很高。

一个教师在执教“用计算器计算”时,基于学生此前已经认识了计算器,并基本掌握了用计算器计算一些常见的两步计算题,便这样提问:“用计算器计算与列竖式笔算相比较,你有怎样的体会?”学生认为:“用竖式计算显得费时费力,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教师随即出示11111111×11111111,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迅速计算出结果。很快,学生得到多个不同的结果: 123.45678654、1.2345678、1.23467877……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结果的对错。学生借助估算判断这3个结果是错误的。“为什么看似快捷的计算器不能解决这个难题?”教师放慢速度引导,“看来,计算器再怎么聪明,也不如人聪明。假如不用计算器,能否将这个题做出来呢?”正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又提出问题:“1×1=1,11×11=121,111×111=12321,能否从这3个算式中得出计算11111111×11111111结果的启示呢?”学生通过计算和思考不仅找到了解题规律,还领悟了一个道理:用计算器计算虽然省时省力,但不能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

上述环节的的教学体现了生态课堂的快慢相谐。教师先引导学生交流了用传统的竖式计算显得费时费力、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的体会,使学生产生了用计算器计算的需要。当学生用计算器快速计算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在学生体验到计算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之后,教师又放慢速度启发学生寻求另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规律。由于教师的设计注重了教学节奏的快慢相谐,学生科学而理性地认识了计算器。

得失相权

得失相权是指得与失之间要权衡利弊。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基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把重点关注学生眼前对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命状态。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教师是按照教学预案继续教学,还是接过学生呈现的问题生成新的教学,考验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个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组织学生做尝试题125×24,发现了学生的两种错误做法:有的学生把24拆成了20乘4,结果原式变成了125乘20乘4的连乘;有的学生把24拆成了8乘3,125乘24变成了125乘8乘3的连乘。这时,该教师这样处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比较这四个答案,寻找问题出在哪里”,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在交流反馈后,教师组织了3个层次的教学:先是呈现4个判断题,运用乘法运算律来进行判断;接着,出示一个多项选择题,让学生仔细辨别,说明理由;最后,出示形如25×(4×40)、25×(4+40)的题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与运用。

分析上述教师的教学流程,笔者认为它较好地处理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当发现学生在乘法运算律上发生混淆时,教师针对性地组织了训练:从形式上看,有判断,有选择,有计算,避免了单一练习引起厌倦心理;从内容上看,注意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间的联系,尤其关注平时容易出错的99、101等特殊数字;从策略上看,加强了“×”与“+”的辨别运用,尤其是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间的沟通与理解,对于掌握计算方法、技巧以及提高计算技能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事实上,当我们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生态时,既要重视预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课堂生成。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得失相权,尊重学生出错的权利,挖掘其中鲜活而有价值的资源,优化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索、争辩,维持课堂权利的适度平衡,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数学教学才会真正收到高效。

左右相协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两个半球存在着不同的分工,左半球的优势在于分析具体的问题,而右半球则在分析画面、理解、识别上占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利用适当的教具和学具组织教学,可使学生借助视觉、听觉、运动知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左右半球相互协助的机会更多,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一个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让学生在统计图上试着画出平均数并认真观察、分析图上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有的数比平均数高,有的比平均数低。教师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套圈统计图,问:“有4个小朋友做套圈游戏,其中两个小朋友分别套了8个和7个,已知4个小朋友的平均数是6个,猜一猜另外两个小朋友分别套了几个?”有的学生猜可能套了4个和5个,还有的猜可能是3个和6个。教师追问:“是否还有其他答案?有没有发现什么是不变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完成判断题:“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45厘米,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大多数学生猜测“小明下水游泳有危险”。教师出示标示了水深的游泳池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验证了大多数学生的猜测是正确的。

一般而言,一个数学概念只有系统地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可能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深刻理解。上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了平均数的本质特征——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组织教学。并且,教师还最大限度地运用直观图唤醒学生的经验知识,将平均数的认识置于形象可感的统计图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掌握了平均数的现实意义。此外,从画出平均数、描述平均数的特点,到对小组中两位学生套圈个数的猜测,再到最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并没有将结果强加给学生,而是始终让他们观察、想象、思考、表达、倾听。学生在这些丰富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内化、建构了数学意义上的平均数,而且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生活中的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左右脑都获得了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作者简介: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名教师。有300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出版了个人教育专著《触摸教育的风景》。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

猜你喜欢
计算器平均数乘法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