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疆界的漩涡

2009-05-25 09:59杨和平
人民音乐 2009年1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大提琴作曲

杨和平

一、漩涡的由来:音乐周缘起及目的

此次音乐周于2008年10月16至2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音乐周的目的在于展演当代具有前沿性和实验性的现代音乐作品,探讨现代音乐(包括电子音乐)的创作技巧与观念内涵。音乐周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担任出品人,副院长杨燕迪、张显平任组委会主任,华裔瑞士籍作曲家温德青任音乐总监。邀请嘉宾来自美国、瑞士、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不同国家与地区,国内外参加此次音乐周的代表共计300余人。

音乐周主旨为“没有当代就没有未来”。杨燕迪教授在开幕式致词中高度肯定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甚至认为没有当代就没有过去,因为过去包含在当代人重新理解与纠正之中,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凸显了当代音乐的文化价值与内涵。音乐周参演作品共计51部,属于在中国首演的作品有34部,涉及中外作曲家共计40余人,包括诸多享有盛誉的国外作曲大师,如意大利贝里奥与歇尔西、德国拉亨曼、法国格里塞、希腊泽纳基斯、匈牙利库塔克、美国艾夫斯、波兰潘德雷斯基等,以及我国中青年作曲家(含华裔)杨立青、瞿小松、贾达群、温德青、梁雷、尹明五、陆培、叶国辉、陈牧声等。音乐周定位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中心,服务于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注重学术性,活动内容分为讲座、大师班、音乐会、研讨会四个板块,具体安排见上表。

上海音乐学院为音乐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为作曲系与音乐工程系,具体而繁复的组织工作全部由艺术管理系的师生们承担,管弦系、民乐系、研究生部等各部门予以大力配合,每一场活动井然有序。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最后两场音乐会需要付费买票外,其余所有活动均免费向所有参加者开放,给囊中羞涩的莘莘学子提供了方便。

二、漩涡之一:睿思焕发的讲座与大师班

1.七场讲座:五场与电子音乐或/频谱音乐相关、两场与作曲相关

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哈金斯(H.James Harkins)作了两场讲座,题目分别为:《舞蹈音乐与计算机音乐的实时演奏》、《运用Supercollider软件进行现场演出和合成》。法国的奥拉雷(Yann Orlarey)作了《Faust:在音频编程中的新方法》的讲座。马来西亚的罗家恩作了两场关于《从音色说起:受频谱音乐思维影响的当代室内乐作品介绍》的讲座。上述讲座反映出算法思维在电子音乐与频谱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作曲讲座方面,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葛迪伯(Eric Gaudibert) 教授作了《作曲家工作坊》(关于写作、演奏与聆听)的讲座,但当天实际的讲座内容作了调整,他从意象、诗歌、舞蹈三个关键词出发,列举了匈牙利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以及瓦格纳、德彪西、拉威尔、泽纳基斯、歇尔西等作曲家的作品,从作曲的角度探讨了这些作品的结构形态与文本内涵。瞿小松教授作了《向传统致敬》的讲座,主持人韩锺恩教授向听众预设了两个问题:“传统是什么?”“传统在哪里?”讲座传达出的信息与瞿小松近些年的一贯思考相联系,即“走出西方音乐的阴影”,认为在四百年来的西方专业音乐之外,有着广袤无边的音乐表达空间,尤其是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之中,如古琴音乐、昆曲以及蒙古族长调等等,它们道法自然,有着丰富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与西方专业音乐完全不同。讲座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回应,瞿小松从容闲适地回答了观念、音乐、家庭生活等诸多不同问题。

2.四场大师班:两场与作曲相关、一场与电子音乐相关、一场与钢琴演奏相关

此次的两场作曲大师班引人注目,由葛迪伯与瞿小松共同主持,为十位作曲学生上了公开课,每场都座无虚席。两位教授的点评非常注重细节,从记谱、材料、结构、配器、排练等方面为青年学子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意见。钢琴大师班由美国钢琴家托马斯·罗森克伦兹(Thomas Rosenkranz)主讲,他生动活泼地为钢琴学子示范讲解了现代钢琴作品中技巧练习、表情处理、肢体动作等方面要领,讲座由毛翔宇教授主持、翻译。电子音乐大师班比较特殊,以《工业》(为独奏大提琴和电声而作)与《潇湘记忆》(为中音萨克斯和磁带所作)两首作品为例,两位演奏家通过现场拆解,让与会者学习了独奏乐器与计算机互动处理的一些特殊手法。

三、漩涡之二:流光溢彩的音乐会

音乐周中的音乐会由于事先作了周密设计,七场音乐会各具特色,开幕式音乐会是综合性音乐会,闭幕式音乐会是个人作品专场,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民乐音乐会与电子音乐会可谓传统与现代的唱和,除此之外的两场音乐会也很特别:大提琴与中提琴音乐会、教学汇报音乐会。这些音乐会体现了国内外作曲家们不同的创作观念与形式探索。

开幕式音乐会于2008年10月16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音乐会选取了六位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分别是:两位华裔作曲家梁雷与温德青,波兰作曲家潘德雷斯基,三位已经作古的现代作曲家为意大利的弗朗哥·多纳托尼(Franco Donatoni,1927—2000)与歇尔西(Giacinto Scelsi,1905—1988)、法国的格里塞(Gérard Grisey,1946—1998)。其中,潘德雷斯基的《单簧管四重奏》是一首调性作品,具有所谓“新浪漫主义”风格,既有活泼的主调写法,也有复杂的赋格段落,聆听中让人感到时空回转,仿佛回到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的时代。弗朗哥·多纳托尼的《三重声部》乐器配置为长笛、萨克斯与单簧管,三件乐器你追我赶,充盈着游戏谐谑的情趣。温德青的《草原的颤音》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它以颤音为主题,三个乐器声部逐渐由简至繁,最终汇集成为声音鼎沸、热闹欢腾的音流,然后逐渐消融,如同消失在广袤、安详的草原一般。歇尔西的《三首萨克斯小品》,音高上安排了两条不同音区的旋律线,高音区以点状材料为主,低音区材料大多匍匐于狭窄音区之内,简单活泼。法国频谱学派创始人格里塞的《时间的漩涡》为音乐会压轴之作,演奏精彩,可惜由于指挥有脚伤,不能较长时间站立,只演出了其中一部分。

单独一提的是梁雷的《潇湘记忆:为中音萨克斯和磁带所作》,题材源自莫五平未竟的歌剧,讲的是一个妇女每天夜里在村长家后面的山上像鬼一般的哭泣,为自己死去的丈夫复仇,直到她自己和村长都发了疯。①作品并没有直接叙述这个故事,笔墨着意在描绘一个遥远又恐怖的寒夜,萨克斯、女声演唱的瑶族民歌、古琴曲《潇湘水云》片段、莫五平的歌声,塑造了一种寒气侵骨的鬼魅氛围。

第二场音乐会的标题为“中提与大提的当代对话”,演出了著名作曲家拉亨曼、库塔克、贝利奥等人的名作,如拉亨曼的《压力》(大提琴)、贝里奥的《模进Ⅵ》(中提琴)、库塔克的《Jelek Op.5》(中提琴)、麦克尔·戈登的《工业》(大提琴与电声)等等,这些作品高难度或反常的技巧给演奏者带来较大的挑战,两位演奏者均来自“无疆界”乐团,其中大提琴演奏家为捷克的图帕(Jan Filip Tupa),中提琴演奏家为澳大利亚的威廉·兰(William Lane),他们的精彩演绎为听众带来了新奇的音响体验。

第三场为“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演唱演奏课汇报音乐会”,这是温德青教授自200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以来推出的一个系列教学音乐会,其宗旨是推荐现代音乐作品。虽然是一次汇报音乐会,也汇集了诸多名家名作,如葛迪伯的《传息》(为大提琴、中提琴而作)、贾达群的木管七重奏《时间的对位》、尹明五的《组曲》(为长笛与钢琴而作)、叶国辉的《新空间Ⅱ》(胡琴独奏)等,显示作曲家们立意高远的学术追求,如《时间的对位》有着严密的数理设计,《新空间Ⅱ》围绕中胡的箱体与琴弦做文章,没有具体音高,通过拨、敲、拉、弹制造出点、线相殊的音响。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大提琴作曲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