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课堂“引疑议疑明疑”教学法的研究

2009-05-28 07:48范良兴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思维语文课堂教学

范良兴

一、教学法的提出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疑就是寻求进步的心理反映。学习只是一味博学多览,质疑不出问题,学得再多,也是没有益处的。学则须疑,才有提高;学而无疑,等于没学。

学习过程实质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创新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也就是一个“不疑——疑——不疑”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由无数不同层次疑问贯串起来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强烈求知欲,点燃智慧的火花。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的重要策略。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三疑”的教研课题。“三疑”也就是“引导质疑”、“议论释疑”、“归纳明疑”(简称“引疑、议疑、明疑”)。该课题在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二、基本原理及内涵

“三疑”教学法是通过以疑为核心,在教师的总体调控下,激发学生思维,把课文内容问题化,然后有目的地创设疑议氛围,通过学生的互相议论,教师点拨、引导把课文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在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度,教师主导的有效度。“引导质疑”、“议论释疑”、“归纳明疑”这三个环节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引导质疑”是基础,“议论释疑”是关键,“归纳明疑”是目的。

三、“三疑”教法的备课思维

为了适应语文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语文备课教师应从过去的知识准备转向教法与学法的设计。也就是教师应该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此,实施“引疑、议疑、明疑”的备课思维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体现创新的原则,变教为导的原则,体现“疑”的原则,引入议疑的原则,渗透教法、学法的原则。

四、“三疑”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与思路

“引疑、议疑、明疑”教学必须因疑而引,疑议结合,促进学生学习。在这里,“引疑”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点;“明疑”也即消化吸收语文知识,形成运用技能,是目的。

张载说过:“学,贵在疑,在可疑之处,不疑者,不曾学。”“三疑”教法的教学思路正是贯彻这种求学精神,把“疑”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先导,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整个课堂教学思路可概括为:教学目标设计与展示——目标设疑导读——引导质疑——讨论释疑——归纳明疑——反馈信息——迁移提高等几个环节。

五、“三疑”课堂的操作过程

(一)设计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质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要放在引导质疑上,要引导学生认真自学课文内容,充分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各种问题。如上《落棋有声》这课,可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参与质疑:①大黄与小李的棋艺谁高?②二人各与厂长比赛胜负如何?③为什么棋艺高的三盘皆和,棋艺低的却两胜一和?④如果你是厂长,你选谁当车间主任?⑤厂长喜欢谁?质疑的五个问题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的。前两个问题比较浅显、具体,从课文中就可以直接找出答案。第三个问题稍费思索,第四个问题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沿着这一思路去质疑,去思考,循序渐进,思维始终处于“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境地。由于前几个问题已做好了铺垫,或者说“势”已蓄足,最后一个关系到小说三个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善于质疑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要结合语文科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布置提纲,提出思考题,对某些内容有目的地进行考查,把教材习题变通后当作作业题,这些都是有效的手段。例如,“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好豆”、“好戏”连续用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究竟豆好不好吃呢?戏好不好看呢?学生能在课堂上参与质疑,情绪就活跃起来,并能就着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整个课堂没有旁观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但引导质疑,应循序渐进,应从教材导起,从基础导起,然后引伸。否则会导而不疑,既妨碍了知识的深化,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题,做到与教师一起参与质疑。

(二)集体协作,组织学生议论释疑

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得新知识的关键。这一环节的任务是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中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辩识和争论得到明确的结论,从而掌握各个知识点。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要包办代替;学生没有发现或虽然发现而未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其次,有共性的难点、分歧大的问题,要让学生讨论,把意见讲够,把道理摆出来。要让学生充分辩论,教师不要轻易表态,在适当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这样的地方往往是难点。难点的地方不解决,学生会陷入困惑之中,往往就没法继续学习了,这时的点拨将收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再次,学生认为没有疑难问题的地方,并不一定都弄明白了。因此,要教师把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间争辩述理,互助合作,取长补短,竞争激励,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讨论是集体探究问题真谛的重要方式,是促成创造的重要形式。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群体协作探究,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呢?(1)合理安排讨论形式,优化组合讨论小组。讨论一般采取如下形式:同座、四人小组、全班性以及课外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是“三疑”语文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的方式。(2)指导讨论方法,开展多种类型的讨论,发扬互助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形成习惯。课堂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都是解疑者,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打破了“一言堂”的格局,充分发扬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从而使课堂上的各项学习都得到较好的活化,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综合发展。

(三)归纳明疑,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由于初中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造成认识中的不够完整,缺乏条理性。因而,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议论的内容,知识的重点进行整理、归类、总结,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串成线,使之条理化、层次化,形成一定网络结构。用较少的文字,构成清晰的结构以归纳明疑,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完整的知识。做法有三点:

一是配以言简意赅的板书。例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先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人们不敢说真话?”“‘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骗子敢来骗皇帝?”“最后小孩子为什么能说真话?”之后板书概括明释。

通过这样的板书归纳总结,同学们就能深刻理解掌握该童话的中心内容及思想。

二是设计相应的巩固性练习。《范进中举》、《孔乙己》两篇文章教后,笔者启发学生设计如下题目:“范进与孔乙己,一个终于中举,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但从思想性格方面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是对全课的内容作小结,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实践证明,这个环节运用得好,对学生自我设疑以及释疑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是语文技能形成的基础。尤其在“引疑、议疑、明疑”教学法的实验期间,应更重视“归纳明疑”这个环节。

(四)反馈信息,迁移提高

在“引疑、议疑、明疑”教法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畅通师生之间信息的反馈渠道,以保证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教师才能有效的引导,灵活调整教学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到。教师应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迁移重组以至创新。学完《死海不死》就可让学生思考探究:“你有办法呵护死海,让它不死吗?”《马说》这篇课文主要从“食马者”的角度出发,对“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教完后可引导同学们从“千里马”的角度思考,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人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有效性的思考

在探索“引疑、议疑、明疑”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它的有效性有这么几点:

首先,它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语文创新教育的方向,有利于增强语文学科教育的魅力。

其次,它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协作互助的氛围,创设了疑议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再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防止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教学效果。[e]

(福建省寿宁县第四中学 355502)

猜你喜欢
思维语文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