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几点做法

2009-05-28 07:48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案体操课程体系

刘 成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校从2006年全面启动了新的体育课程整体规划工作,初步建立了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课程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如何在教师的引领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本文就课改成果做一简要阐述。

一、依托课程标准,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我校从2006年起着手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设施、师生情况等因素,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我校的体育课程总目标,进而将总目标有机地进行切分,形成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根据学期目标以及运动项目的内部规律,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在构建我校体育课程体系时,强调以大单元学习为基本模式,以球类运动为主线,加强体操、武术内容的学习,将发展身体素质、田径项目有机糅合到基本教材中,注重体育教学、活动的内涵建设,提升体育的育人功能,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整体规划学校体育活动。在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创新:

1.以球类教学为主线,将身体素质、田径类项目有机地揉合到球类教学中去

球类运动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同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规则意识、协作意识。在球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基本体能、田径类项目的学习,在丰富学生的运动素养,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克服这些项目单独学习所带来的单调枯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耐力水平有一个专门的规定,那就是必须进行折返跑练习,以一个固定的量化指标融入到等级评价中。形式变了,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其他球类教学上也是这样,比如足球的12分钟跑等。

2.加大体操、武术的教学比重

体操、武术教材,无论其健身功能还是育人功能,都是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办法替代的。限于各种原因,在一个时期内,体操、武术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学理念,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在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时,加大了体操、武术的教学比重,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

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中,高中体育实行了模块化教学,一般以18学时为基准。参照高中的体育教学,我们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行了大单元教学模式,在体操、武术等教材之外,基本上都是球类项目的学习。大单元教学有利于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变传统的以年级为单位的备课形式,在完善基本教案的基础上,实行点对点备课

体育教学具有同年级、多班级的特点,也就是一个体育教师要在同一年级上多个班级的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一个年级只写一个教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头”,一般每周3篇教案。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因为体育教师的事务繁杂,工作量较大,而体育教学也没有文化课那么精细的要求。其实,我们知道,每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基本素质不同,班风不同,学习态度、热情也不同,另外,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上午跟下午,晴天跟阴天,有风无风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用同样的教案应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针对每个班级的情况,都备一份详细的教案,但这样做,在目前的形势下,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条既实用,又不过多增加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首先,详细分析几个教学环节。在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时,首先对教材、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教法学法进行详细分析,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其次,制定基本教案。针对每一节具体的课,参照学生的普遍情况,详细制定基本教案,这是进行点对点备课的依据。

最后,完善点对点备课。所谓点对点备课,也就是进行班级备课,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上课时间,不同的天气条件,有目的进行备课,有生成,有调整,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里要明确三点,一是班级备课是在基本教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个简案,重点说明主要的教学过程以及应对实际情况的方法手段;二是根据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调整;三是点对点备课并不是一个刻板的机械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三、在教学组织上,强化小组学习方式,初中三年,一以贯之

从初一年级,也就是实验之始,笔者就将实验班级按照学生情况,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组。考虑到平时的教学习惯、教学组织的顺畅等因素,笔者将两个实验班级均分成了四个小组,每组确定组长一名,具体负责本组同伴的学习与管理。在小组化学习的组织上,笔者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1.长期化原则

在进行分组时,笔者跟学生说明,我们这个分组是长期的,三年一贯制,从初一到初三,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这样的小组进行的。

2.人员固定原则

每个小组人员一旦确定之后,基本上不再变动,除非有特别的原因,这一方面是考虑教学秩序的稳定与流畅,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组织灵活机动

小组学习只是一个形式,任何形式都要服从服务于教学,所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在这一点上,笔者采用了小组及学习单元的做法,也就是小组下面再设学习单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各小组长的组织分配下,灵活地进行学习。

4.注重小组内涵建设

如前所述,小组学习只是个形式,在学生已经熟悉这样的学习氛围后,要注重小组的内涵建设,提升凝聚力,以小组的力量来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素养,全面达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目标。同时,在进行成绩评定时,笔者还将整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纳入到评价中,目的也是如此。

遵循以上的原则,在小组化学习上,基本达到了:便于管理、组织,灵活地进行教学,能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能使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在团结、协作、竞争中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改革考评方法,注重目标达成

评价无论对于教师、学生,还是整个学校体育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起着导向、引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体育课。通过考评方法的改变来促进体育课堂效率的提高,着重做了两点:

1.延迟考核时间

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在很多的时候,教完一个项目,就会立即进行考核。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刚学习完,掌握的情况比较好,考核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成绩。笔者认为,这还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仅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掌握,而没有从学生的健康发展,终身体育能力及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认识体育教学。因为一个项目进行考核后,基本上这个项目的学习也就结束了,学生的学习缺少自我内化的过程。笔者的做法是:延迟考核时间。一个项目,特别是武术、体操等,在教学完成后,没有立即进行考核,在后续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进行自我练习提高,如此,学生对于这个项目的了解和掌握,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建立等级评价体系

以往的考核,一般都是以学期进行的,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考核也随之完成,这样做总给人以凌乱的感觉,整个教材难以形成一个体系,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个运动的认识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内部体系完整的球类项目。为此,笔者依托学校的体育课程方案,建立了等级评价体系,实行了三年一贯制。根据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将各个项目分成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都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学生只有达到了规定的标准,才能晋级。比如篮球,笔者依据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一共设计了四个等级,即一级到四级,四级是最高水平,达到此级的基本上是校篮球队的水平。其如足球、排球、体操等,也是如此。

通过等级评价,使教学变得连贯,不断递进,教学秩序稳定,教学的针对性强,教学的职业成就感加强,而学生学习起来有动力,有目标,有比较,兴趣盎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e]

(江苏省滨海县大套中学 224500)

猜你喜欢
教案体操课程体系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体操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头脑体操
《半张纸》教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