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应该“有滋有味”

2009-05-28 07:48陈长谋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本味物理课注射器

陈长谋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像一顿美餐,让人感觉有滋有味,食欲大开。物理课欲“开”学生的“胃口”,就一定得讲究它的“味”。那么,物理课应有哪些“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有以下“三味”。

一、本味

既是物理课,就应有浓烈的物理本味。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是通过“物”——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就是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揭示“理”的真谛。因此,物理实验最能体现物理课的本味。那么如何使物理课富有本味呢?应主要做好以下三点。

1.开足、做足物理实验。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实验和动手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新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都要求应将实验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线。苏科版物理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为教师调好物理课的本味提供了基本保证。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教材中有的实验要全部做;教材中没有但教学过程需要的实验要增加做;条件具备的实验必须做,条件不具备的实验,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改进方法也要做。教师应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不仅保证了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同时,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不仅突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也更能让学生咀嚼出物理课的本味。

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用盛水的玻璃杯代替凸透镜研究成像规律、代替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等。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布置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应该与学生随堂小实验相结合,不要用演示来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也不要将学生实验仅仅作为验证规律的手段。《课程标准》中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归纳出规律。

2.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物理实验的成功率,是衡量物理课本味品质优劣的标志,如果实验失败了,就会导致本味的变质或丧失,不仅不能开学生的物理胃口,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操作环节进行研究和设计,充分估计和预想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以及解决的方法。

3.改进和优化物理实验。或许有的物理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实验是经过许多专家审定的,只要按照教材做好实验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教材中的实验并非个个都十全十美,其中有的实验在取材、原理、步骤、可信度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改进优化。

例如,苏科版教材安排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演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一般中学无法完成该实验,因为手摇式抽气机的抽气效果不好。为此,笔者将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实验器材:一只100ml的大注射器,音乐贺卡上的声光发生电路,泡沫塑料块(减弱声音通过固体传播),凡士林,带绝缘皮的细导线。

实验制作:将上述电路中的喇叭取出,把泡沫塑料块(大小略小于注射器内径)同喇叭的磁铁面粘合,用电烙铁接上带绝缘皮的细导线,取出注射器的活塞,将导线穿过针口,并放进喇叭。让泡沫塑料面贴紧针口端,在注射器活塞上涂上凡士林后放进注射器,再转动几圈,这样就防止不均匀而导致漏气。用透明胶把电路固定在注射器上(开关要露出便于控制),用电烙铁接上喇叭引出的导线,如图2。

实验操作:把活塞慢慢地推到针口端,直到接触喇叭为止,尽量排出里面的空气,闭合开关,有音乐声,且二极管发光(显示已通电)。将食指堵住注射器的针口,仍能听到音乐声,二极管发光,向外迅速移动活塞,二极管仍发光,音乐声由大到小,由小到无,这是由于注射器筒内的空气很稀薄,近似真空,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把食指慢慢移开针口,又听到音乐声,由小到大,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二、趣味

物理课要有趣味,这是人们的共识。有趣味,就有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期待,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让物理课富有趣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巧设悬念,激发趣味。巧设悬念,容易营造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特别是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教学效果会更佳。

2.力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趣,富有感染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虽然可根据观察和实验归纳出一些物理规律和结论,由于中学生受多方面思维能力的限制,往往对概念或规律只注意表象、按字面似是而非地理解,而对其内涵和外延不去深入思索,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会产生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的讲授上除了要准确、科学、新颖外,还要有艺术性,力求用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来引导他们,打开他们的心扉,启迪他们的智慧,从形象过渡到抽象,消除他们理解上的缺陷。其中,恰当的比喻能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有时能在笑声中轻而易举地解决那些原来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3.利用实验营造趣味。直观、形象的实验,以客观的事实说明抽象的理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特别是能增强学生听课的趣味性,启发他们观察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机动灵活地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法,使一些呆板实验变得有声、有色、有趣。

如在《摩擦力》教学时,取一根玻璃棒,叫一位有力气的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教室前台,让他(她)们各握棒的一端争夺,结果必定是男同学取胜。此时教师接过玻璃棒,用事先准备好的油布给棒的一端抹一下,把有油的一端给男同学,再叫他(她)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同学获胜。前后两次结果的变化,同学们看在眼里,疑在心上,情趣高涨。此时教师稍作停顿,引出《摩擦力》一节。这一有趣的开头使学生把上课前一些其它想法全部忘掉,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和思维集中到“摩擦”上来了,新课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美味

这里所说的美味是指美学熏陶,即指美育。物理课要有美味,是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而确立的,正逐渐被物理教师所认识和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现代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呆板的知识灌输,而是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创设或真实的、或模拟的优美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内心视像”,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物理学习。

物理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调制出浓郁的美味,当然自己得拥有丰厚的“美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美学修养,不断提高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表达力和审美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怀美而教。课件的选材和制作,要体现物理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美;用自己的教学仪态和教学语言及教学方法展示教学艺术的美的个性;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感受快乐的美、创造心中的美;用师生的平等对话、互动合作、情感碰撞等教学行为透视师能师德的美和情感的美,促进学生产生美感共鸣,使物理课堂美味飘逸。[e]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第五中学 223200)

猜你喜欢
本味物理课注射器
先吃三口白饭
跳出专业视阈谈大学物理课与微积分的糅合教学
鲁迅《墓碣文》的别一种解读
按摩注射器
动起来的物理课
本味淋的储存与抗氧化性
神奇的液体表面张力
从高中物理课选修情况看执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