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教育的行为训练

2009-05-28 07:48王巧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品德课榜样

王巧玲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行”是德育的关键,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可见,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真正让学生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强道德行为的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准确把握教材,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是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做出的反应,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高低、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训练学生言行一致,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和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通过实际活动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具备调节行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也要充分体现其基础性,即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做人的启蒙和熏陶。教会学生做人,做个好学生、好公民,是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主要目标。

2.层次性

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长期过程,教师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如敬爱父母与处理好家庭关系方面的教学,从低年级“帮助做家务”到中年级“和家庭成员一起创建愉快和睦的家庭”再到高年级“对创造家庭的幸福起推动作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3.示范性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收集榜样人物的故事,把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学生在形象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用榜样示范法对学生起导向和促进作用,不但要引导学生懂得雷锋、赖宁等是英雄,而且要让他们懂的英雄也是普通人。注意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因为他们更易促使学生产生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积极性。

4.暗示性

针对思想品德课中的“做一做”,教师在布置时可用暗示性的指导语。例如,要求学生为身边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使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感到快乐。”就是暗示着这种帮助是不需要任何回报、是无条件的,使学生从为他人服务中领略乐趣,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适当超越教材,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1.举一反三,迁移升华

学生的认识内化为自觉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的欲望,能促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教学《讲信用》一课,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把别人对你或你对别人守信、失信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同时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和现在的想法。通过自己练习讲——组内试着讲——全班交流讲等多样化的形式,学生个个领悟:守信用就会与别人融洽相处,反之则会失去信任,促使学生把“讲信用”逐步付诸于行动。

2.讲评结合,规范行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离学习越来越近,网络德育将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新亮点。网络在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性,特别是黄、赌、毒的侵害。在教学《相信科学,不迷信》时,运用《电脑“算命”可靠吗》作为拓展材料,让学生讲一讲、评一评,从而更坚信科学的力量,抵制迷信思想观念的侵蚀。

3.丰富实践,养成习惯

小学德育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要正视社会变革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挑战,增强德育的时代性与开放性。德育要开放,要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态度去认识重大现实问题。时代的发展既向德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大胆地让学生走上社会,接触火热的生活,深入到企业、农村、机关、市场……把握住一个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教育训练,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

4.勇于创新,不断发展

陶行知曾说,“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行为不可”。尝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创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和交往中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一目标。如在教学《爱护有益动物、保护珍贵动物》和《分清是非》这些课文时,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这种活动形式,既增加学法,又加强实践。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教师要反复抓、抓反复,同时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社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e]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第一中心幼儿园 212300)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品德课榜样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