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教育与多元综合智力的开发

2009-05-31 03:02黄玉淑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民办大学特长智力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是人类智能研究领域的一场大革命,它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本文以扬长教育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旨在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多元综合智力的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 多元综合智力高职生扬长教育教学实践

一、 高职院校多元综合智力教学实践的提出

2004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学林静博士在西安作学术报告时,针对民办大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提出了这样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实现多元综合智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本文针对对这一观点提出以多元综合智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开展以“人格本位”为中心的充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实践。

关于多元综合智力,首先要提起多元智力(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它是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结构:多元智力的理论》中最早提出的。除了提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他在传统的言语/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基础上还提出了另外七种智能,包括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关系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每种智能都涉及不同的领域内容和符号系统。 多元智力的进步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将智力局限于课业学习能力的范畴,更强调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解答问题的能力。后来的心理学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智力概念进行整合,提出了“多元综合智力”的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智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一种智能的开发会促进其他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以多元综合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应该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新理念,它需要寻找教学的“多元切入点”。

二、 多元综合智力教育的切入点:扬长教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诺斯用实验证明了这样的结论:在学习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兴趣比智力更为重要。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特长往往是通过其兴趣和爱好表现出来,因此,实施扬长教育,以特长作为突破口,实现综合智力的开发应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个性特长的张扬之中踏上成功之路。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定的成功的潜能,这些潜能蕴藏在其特长之中,学校教育应善于把这些潜能发掘出来,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民办大学实施扬长教育,开发多元综合智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民办大学中的不少学生存在厌学心理,这就决定了采取扬长教育的手段、实现综合智能开发的必要性。民办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而理解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差,新的教育理念旨在传统的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之外挖掘其其他方面的潜在智能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表现,让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展示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地方,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让学生在扬长中走向成功。

成功教育的原理为扬长教育提供可行性依据。成功教育理念认为,成功可以迁移,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使人增强自信心,并对其他方面的成功形成期待,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成功。学生在课堂中,以自己的特长来带动课堂知识,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内容,学生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扬,得到尊重,其以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来消化课堂的内容,会有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而成功会产生良性循环效果,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有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探索未知领域的愿望日益强烈。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智能得到综合发展的过程。

(二) 扬长教育与综合智力开发的互动关系

这里涉及到学习动机的问题。多元综合智力的开发与学习动机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综合智力很高的人其学习动机很强、很明确——取得成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反过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努力去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最终会使其各方面潜能得到更好的表现。特长的发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会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某一个阶段的潜能优势总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它会激励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能力范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综合智力的开发会促使其视野不断开阔,知识面不断扩大,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这会进一步增强其智能优势,其创新能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样的教学实践是一个由教师的引导到实现学生的自主提高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将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量的提高、质的突破。

三、 实现多元综合智力开发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 加强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的联系

传统的课程设计强调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的传递,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它强调对“已知领域”的掌握和记忆,以此带来的后果是封闭了学生的思维,关闭了学生的多方面智能。新课程强调课程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是知识的建构与重组的场所,它给学生提供广大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空间,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拓展自己的能力,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从而走向成功。民办大学的课程设计尤为如此,打破“死知识”的箩筐,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让知识真正地活起来,变成学生的实践行为。

以西安外事学院广告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程选修课为例。学生都认为汉语和自己的广告设计没有任何关系,无助于自己设计能力的提高。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在教学中尽量把每一个内容与他们的广告设计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汉字的造字法时,先让学生运用有关造字法的知识给一个名叫“众口斋”以经营野味为主题的饭馆设计一个简单的门面广告。学生会用相关的设计图案来表现这一主题餐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死”的知识简单传递和记忆,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在对知识的掌握基础上进行特长发掘,并获得了成功,其行为结果的期待被证实,并对该课的学习感兴趣,因为知识提高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技能的过程,他们会自觉掌握现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领域”。

(二) 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个体特长的发挥。这需要教师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先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备课时心里有个底子,在预计完成教学目标的总体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设计教学课题,让学生在课前以自己的潜能、特长与爱好作为手段来完成教师提出的教学课题研究,教师在正式上课时作好评价。不同的智力潜能从不同的学生身上迸发出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多元智力在课堂上融合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别的同学身上获得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综合智力将会得到提高。

例如讲授闻一多的《死水》,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喜欢绘画(视觉/空间关系智能)的学生根据《死水》的意境画一幅画,爱好主持和朗诵的学生准备诗朗诵(言语智能),喜欢跳舞(身体/运动智能)的学生编演关于《死水》的舞蹈,喜欢音乐(音乐/节奏智能)的学生伴唱……这样对同一个主体的描述可以调动多种智能因素的参与,一堂课在充满愉悦的表演氛围中30分钟就过去了,剩下的20分钟教师进行诗歌分析,根据内容和艺术特色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提高诗歌理解力,让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准备经历(自我反省智能),在提高自己的潜能的同时还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反思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三) 注重教师特长的激励作用

教师以自己的特长刺激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良好的兴趣和健康的爱好,教师可结合自己所教的内容,运用特长与课程内容进行对话,领悟知识创新的魅力。任何特长的表现与提高都不是孤立地进行某方面的技能训练,同样课程内容也不应该被隔离起来,它是动态、开放的对话场景,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潜能优势)与之进行交流,它充满了新鲜与活力。而猎奇的心理会促成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地与之碰撞,不断地产生新的期待、新的诠释方式,从而达到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特长激励法,可以说是实现思维能力突破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能力拓展的过程。

(四) 把综合知识融会贯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会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去了解更多的东西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人格内涵。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会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现有的教学课题下应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

例如,讲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主题“远离血腥的诗意——《边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时,先设一个大情境: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山美、水美、人情美的远离战乱的湘西世界。课堂上就有许多学生提出为什么现代社会远离了神话般的诗意?笔者让学生把沈从文笔下构成诗意的因素,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一一列出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会涉入多方的智能要素,如下所示:

第一,语言/言语智能:学生阅读文本,去感受沈从文优美的语言。结合社会学、语言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参与讨论语言美感与社会历史中的人的心态与物欲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充斥了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最终导致人类语言的贫乏与苍白,毫无美感可言。

第二,视觉/空间智能: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根据作品绘出一幅湘西凤凰城的图画,再描绘一幅现代都市图,两相比较看出其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科技文明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短视,科技缺少或远离了人文的关怀,长此以往人类将面临灾难。

第三,音乐/节奏智能:爱好音乐的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天保与傩送赛山歌追求翠翠那如梦如幻的情景。学生唱一首流行情歌比较其差异。分析:前者是人类尚未受到文明扭曲的原始人性的真实自然的流露,因而能够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后者乃是被物质文明异化了的人类的无病呻吟与虚情假意。

第四,人际/交往智能与自我反思智能:反思自己乃至现代人在人际的交往中与湘西湘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什们区别?是什么造成了现代人冷漠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五,生态智能:以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为参照,策划一个环保方案,宣传环保意识。

第六,生命智能:说说读了《边城》以后对生命有什么感悟?它激发了哪些方面的灵感?

通过以上的列举和分析,学生可从多方面了解造成差异的原因,由热爱美丽的自然风光到热爱人类的地球,增强环保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生态智能;和谐的人际关系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启发他们与他人友好相处,树立人人平等的意识。

多元综合智力开发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民办大学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心理性向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之上的。它为民办大学培养多元化人才提供了全新的方案,适合民办大学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有效地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丕.学校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晓梅.成功也是成功之母——试论“成功教育”的理论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3]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一种新的课程观和课程设计观[N].中国教育报,2004-02-23.

【基金项目】美国福特基金会课题(FTA200403)

【作者简介】黄玉淑(1976-),女,广西都安人,河池职业学院讲师。

(责编黎原)

猜你喜欢
民办大学特长智力
多源流理论视野下我国营利性民办大学的政策过程及未来思考
民办大学国际化教育50强出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夺冠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欢乐智力谷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与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