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差异”——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

2009-06-02 09:23赵明亮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尺素唐宋词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对有的知识点解释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象。学生有困惑请教教师时,有的教师干脆称之为版本不同,将之搁置一边,不予深究,这实在是对宝贵的课程资源的浪费。现以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四中晏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为例:文本中注解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长,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笔者查阅了《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其中“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中的“兼”则成了“无”。书中有两种解释:①结尾两句承“望尽”句来,虽“望尽天涯路”,终不见天涯人,那么,相思之情,只有托之于书信了。然而,要写信,又恰恰没有信纸,怎么办呢?这里“彩笺”即是“尺素”。一个家有“槛菊”“罗幕”“朱户”“高楼”的人,而竟“无尺素”,这显然是他本人也不相信的,极为笨拙的推托。而其所以写出这种一望而知的托辞,则又显然出于一种难言之隐。比如说,她是否变心了呢,或是嫁人了呢?他现在是无法知道的。所以接着又说,即使有尺素,可山这样连绵不尽,水这样广阔无边,人究竟在什么地方都不明白,又何从去寄呢?这两句极写诉说离情的困难和间阻,将许多难于说,或不愿说的事情,轻轻地推托于“无尺素”,就获得了意在言外、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②另一本说“无”作“兼”,则是加重语气,说是寄了“彩笺”,还要寄“尺素”,以形容有许多话要说,义亦可通,但不如“无”字的用意那么曲折、深厚。显然《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解读兼顾了版本的差异,显得深刻全面合理。

再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有两种版本解释:《鼎尖教案》中这样解释:“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时的宫女。”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则解释:“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还有不少教师和教辅资料将其解释为“作者的容貌、宫殿的颜色……”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不同的人建构了不同的意义理解,为我们比较优劣,甄别是非,深层次解读文本,提供了良好的课程资源。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资源,相反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语文课程资源。究其理论依据和意义作用有以下几点:

1.“版本差异”为我们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入选语文课程中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是古今中外文化中的精品,是名师大家之作。在剖析与解读中不免见仁见智,甚至有以讹传讹的现象。因此,甄别知识真伪、判别解释合理与否以及遴选最佳解读答案,“版本差异”无疑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珍稀语文课程资源。

2.“版本差异”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乃至创新性思维大有裨益

有些教材对有争议的地方,只提供一种说法,显失恰当。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一“版本差异”,大做文章,放手让学生从语法、文意、写作背景、词源、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探究,使探究呈现多向放射状。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版本差异”也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一种具体外在体现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的进步不断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人类知识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学生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对知识的应用,建构主义则强调应用的情境性,人们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按照这种观点,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它只是对现实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前,对个体而言,毫无权威可言,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

4.“版本差异”也为我们师生提供“对话”与“合作”的平台

对话范式的教学理论认为,信息社会的来临迫切要求对话式教学。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使得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客观上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有通过对话,才能真正平等地建构起对课程知识的意义理解。对话是对话者之间不同视界融合的过程。开放的对话中,对话者与自我、文本、他人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显然,“版本差异”使得学生与老师需要共同合作探究,通过平等对话,真正共同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张曰新,刘国强.鼎尖教案[M].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赵明亮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2)

猜你喜欢
尺素唐宋词语文课程
秋枫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
鱼儿传尺素,春水携相思
民国风烟,尺素缠绵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