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习”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009-06-04 08:12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志成学习校长

王 丹

【编者按】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在《劝学》这一名篇中,第一句就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孔子和荀子的这两句话,正是当今世界都认同的一个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现在和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力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发展过程中,着重建立起了重视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注重互动、合作、交流、沟通、凝聚众人的智慧,视学习为组织“生命盎然的源泉”,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历史老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悠久的革命传统积淀,让这所学校凝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人文色彩,也让现任校长朱建民在上任之初就感受到了一份历史的灿烂与沉重。如何传承85年老校的光辉传统并让她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寻求学校的长足发展?靠什么力量来凝聚学校的干部教师队伍?这些成为摆在他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彼得·圣吉说:“现在和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力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朱建民校长深知,“学习”是任何人、任何一所学校发展与成长的核心能力。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把握住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三十五中新的“成长点”与核心竞争力。

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由此悄然孕育!

建立共同愿景

——搭建“尊重、服务”的学校管理平台

组织发展理论创始人沃伦·本尼斯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具备建立别人愿意共享的远景,并提供通向未来的桥梁的能力。因此,校长的领路,首先体现在能够帮助全体教职员工建立共同愿景上。

2008年1月,一纸调令,朱建民开始执掌三十五中的帅印。

三十五中的前身为革命先驱李大钊与其他有志于以教育改变中国贫困面貌的志士仁人成立的“志成中学”。建校之初,他们就给学校提出了鲜明的办学宗旨: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如今,“志成”二字已经贯穿在三十五中发展的始终,指引她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并积淀凝聚成“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将具有不同教育思想、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老师们聚集在同一个目标下,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在“志成”精神激励下,学校走出了如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优秀人才,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

在对学校历史的深入解读与梳理中,朱建民校长找到了三十五中成长的源泉:闪烁着历史与时代光辉的“志成精神”,不仅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馨香,而且蕴蓄折射出特有的学校文化。这对办学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他所言:“源自‘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强调自信,注重人格,崇尚理性,是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鉴于这些认识,三十五中进一步提出了“传统特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课内外相结合,家庭社会为依托”的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框架,既保持了“志成”办学精神的精髓,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此基础上,朱建民校长进一步明确了“设施一流,并不等于一流的学校,只有质量一流、校风一流、管理一流,再加上一流的硬件设施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学校”的学校发展观,以及“我爱我校,幸福伴我每一天”的共同愿景。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3个服务,即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教师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并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是否满意,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是否满意,社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客观标准,以此为三十五中设计了一条优质教育的发展之道。

“上下同欲者胜”。唯有建立共同的愿景,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学习、工作,追求卓越。在为学校的发展准确定位和确定发展战略之后,校长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师生的成长、为学校的发展,搭桥铺路,做好服务。

“学校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成为让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朱建民校长如是说。在实践中,他一点一滴地营造着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为教职工办实事:食堂、停车、子女入托入学等教职工关注的事情都是学校的关注焦点,这些人性化的关怀细节,营造出浓浓的家的氛围,让教职工建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大了“校级先进”的评选力度,每年学校都有近四分之1/4的教师获奖,每一位教师都觉得自己在这个集体中能有所追求,有所作为。此外,着重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广大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通过这些渠道为教师们创造“乐业、敬业”的土壤,让他们在这片土壤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学习·实践·反思

——搭建“全员、全程”的教师成长平台

作为教师,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师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作为学校,教师的整体实力决定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一切从“学习”开始。儒家经典名篇《中庸》里将学习的基本程序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五者要统一起来,一以贯之,永不停止。这也是三十五中对老师们提出的学习要求。

从读书入手,提升教师素质

营造书香校园,用阅读丰富教师们的精神世界是三十五中教师培养的一大得力举措。在三十五中的校园里,处处散发着隽永的书香。“学校要有读书风,教师要有书卷气。”这是朱建民校长一直倡导的,他为学校的全体干部及教职员工配备了《校长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等书籍,并亲自进行首期导读,号召大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此外,学校每年都要根据老师的意见购进新书、订阅报刊,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研究,并将其内化为素质和能力。

学习是一项终身的历程。无论是对个体来说还是对集体而言,知识的更迭犹如一个人血液的更新。朱建民校长说:“学习是多方面的,向前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鉴于此,三十五中极力倡导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工作去学习,带着压力去学习,从而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完全地融入生活和工作中,使学习和工作得到双向强化。

构建科研体系,让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着力点”

将理论学习与大家的工作实践相结合,需要有一个抓手,有一个连接点,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最适宜的连接点。三十五中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全体教师投入课题研究,并成立了以完成学科教学和教研任务为主要目标的“教研组学习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多学科共同合作的“年级组学习组织”,以课程改革和教科研课题为单位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和中年教师高研班学习组织”,共同探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育研讨活动。在教研中,本着人人参与、由浅入深的原则,自2004年起推出了“读一本书、写一篇体会、搞一次交流、举办一次展示、组织一次考察、进行一次总结表彰”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六个一”活动。此后,每年学校都会结合年度工作重点、热点、难点,不断赋予“六个一”活动新的内涵。几年坚持下来,教师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仅2008年,学校就有17人次在全国论文评选中获奖;28人次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30人次获西城区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奖。不做教书匠,成为研究型的教育者,已成了全体老师的追求。

猜你喜欢
志成学习校长
连志成:一心向战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周志成:我们要从跟跑迈向领跑
天天都是感恩节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En bloc resection of semi-facet and lamina for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with epidural ah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