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2009-06-13 05:52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诗教文学艺术现代文学

刘 聪

在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无疑是冒险的,因为我们的现代文学学科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化的价值原点之上,[1]马克思主义文化派渐居主流是现代文学史的核心叙事话语,用一种曾经与它相冲突的文化视野来观照现代文学现象,在一些学者看来会有颠覆现代文学学科的危险。虽然王富仁先生在《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承认:“中国现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即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而中国现代文化却并不等同于‘五四新文化。”但他对新儒学文化表现出了高度戒备的姿态,以至于产生了“本学科即将被颠覆的担忧”,认为“如果用新儒家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就会导致该学科的自杀,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化的基础上。”他甚至提议现代文学界要有捍卫本学科的忧患意识。[2]张永泉先生在《回应新儒学的挑战》一文中,也指出新儒学在大陆掀起的思潮,“对五四也是对现代文学最为致命的威胁”[3]。但本文认为不应该让“敌我”对立的思维方式局限了我们的视野,而应该如一些学者所看到的那样,新儒家为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与话题”,我们必须突破对立冲突的“思维定势”,不能让新儒学始终作为一个陌生的概念,也不能让它成为“羞于出口的字眼”[4]。

其实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前后,新文化阵营对维护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各种思潮亟高度警惕,每有闻“孔”色变之势。与之相比,那些主张重新阐释和发扬儒学的人士,对于新文化则表现出了相对积极的态度。民国时期,陈之原先生的《发展新儒家思想》一文非常客观地指出:

外来文化的输入,表面上好像代替了儒家思想,推翻了儒家思想,使它趋于没落消灭的运动,其实正是促使儒家思想新发展的大动力。……“五四运动”以后所输入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儒家思想汇合,在历史上曾展开了一个新儒家思想运动,造成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由这看来,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不是建筑在排斥外来文化上面,而是建筑在输入吸收外来文化上面。[5]

从这个意义上说,袁良骏先生的观点可资我们借鉴,他在《“五四”· 新儒学 ·道德重建》一文中指出:

“五四”的局限正是当代新儒学的光点,当代新儒学的局限恰恰也正是“五四”的光点。因此两个局限的排除和两个光点的融汇,正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大发扬。[6]

而台湾旅美学者张灏也在《新儒家与中国文化危机》中提倡:

应该沟通新儒家和‘五四的思想,才是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应有基础。[7]

事实上,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文化场域中,文化现代化主要分成了三种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文化派、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学文化派。现代新儒家之一贺麟先生在发表于1940年代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认为“广义的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就是中国现代思潮的主流。我确切看到,无论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各方面的努力,大家都在那里争取建设新儒家思想,争取发挥新儒家思想。”并将“发挥新儒家思想,蔚成新儒学运动”视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8]他指出:

儒家思想包含有三个方面:有理学,以格物穷理,寻求智慧。有礼教,以磨练意志,规范行为。有诗教,以陶养性灵,美化生活。”“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是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和谐体。因此新儒家思想之开展,大约将循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之途径迈进。[9]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目前的研究者仅仅在哲学史学意义上研究“新儒家”和“新儒学”,但“新儒学”、“新儒家”、“新儒学运动”在现代新儒家们眼中,是一场广义上的文化思潮、文化运动。它们的内涵并不仅局限于哲学、史学。

也就是说以广义的艺术为内涵的诗教是现代新儒学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80年代末,方克立先生针对把现代新儒家仅视为哲学思潮的现象提出:虽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是有哲学的”,但是“现代新儒家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是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潮”[10]。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牟宗三、熊十力、钱穆等等被称为现代新儒家们的学者们,虽然以哲学或史学的建树彪炳史哲学界,但他们的著述是在文化意义上展开,文学艺术一直就是他们著作中不可分割的一维,只是与哲学史学建树相比成绩比较薄弱。

这里派生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那些学者们在文学艺术问题上有过探讨,那么对现代新儒学运动中的“诗教”也就是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是否应该仍然仅仅在现代新儒家们的著述中开展。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因为对于现代学科分化之后的学科规范壁垒现象,现代新儒家们都有过充分关注,他们大都意识到自己的学术专攻方向是哲学或史学,对文学艺术缺少发言权。梁漱溟就坦言自己:“才非艺术型,平素于文学艺术方面甚少用心。”[11]唐君毅则指出:

中国古代之文学艺术,恒为人格精神之自然流露,其用亦恒在润泽吾人之日常生活,实未显为一独立之文化领域。……然中国近数十年来,则盖以受西方之影响,文学艺术,皆逐渐被公认为一独立文化领域。……当转而学西方文学家、艺术家献身于一专门之文学艺术,而务求表现其心灵于作品。使志气充塞于声音,性情周运于形象,精神充沛乎文字,以昭宇宙之神奇,人生之哀乐,历史文化世界之壮采,人格世界之庄严与神圣。然后中国文学艺术之世界之文章,乃皆为性与天道之流行。……安得千百天才焕发,而有高明之智能、敦厚之德量,与人文陶养之士,愿献身于文学艺术,为中国创辟一新音乐、绘画、建筑、文学、戏剧之世界。既博大以雍容、亦刚健笃实以光辉,岂非中国文化之盛德大业哉。[12]

在唐君毅看来,体现儒家“性与天道”的独立的文学艺术,是有待于“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专业人士来完成的。

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到现代新儒学运动的本原意义上,看到现代新儒学运动并不是一个哲学、史学范畴,而是一个广义的文化范畴,它本身包括了新儒学思想在哲学、史学、文学领域的开展。但为什么我们后来的研究者们仅在哲学和史学的领域内展开新儒学研究呢,这主要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学科分化导致了不同学科间的学术壁垒,现在从事现代新儒学和新儒家研究的学者,主要是哲学、史学专业学者,专业知识结构局限定了他们的研究视野,使他们疏于发现现代新儒学运动的文学艺术内涵;而现代文学领域的学者又因为现代新儒家们的哲学、史学建树,而视现代新儒学为非本专业领域,遂造成了现代新儒学运动的诗教一维遗落于两个学科的视野边界线上,形成了研究上的“双盲”现象。但这一现象在21世纪以来有了新的突破,侯敏先生的《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柴文华先生的《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张毅先生的《儒家文艺美学》是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三部著作,都对梁漱溟等现代新儒家们的文艺观念作了研究。尤其是前两部著作,都是在文化视野而不仅是哲学、史学视野中,研究了现代新儒家们的诗教观念。[13]但这两部著作仅是对现代新儒家们的“诗教”进行了研究,没有在现代新儒学运动的背景下,关注新儒学思想在文学专业领域内的开展。事实上,即使撇开这些论据,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脉,一向是以文史哲一体的形式传承和发展的,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学科分化,它也势必会在文、史、哲三个学科中,以符合各个学科规范的形式得到新的开展。

综上所述,旨在论证以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观照现代文学现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本文的基本立场是:在客观面对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与五四新文化之间的对立冲突的前提下,充分注意新儒学文化思潮的建设“新”文化另一种努力,正视其为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提供的另一种选择;充分重视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在现代文学领域内的开展,如何在传承中更新着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学传统。中国本土文学话语的“失语症”是20世纪末以来文论界最严重的焦虑,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守护儒学基本价值又借鉴西方文化的中西对话式策略,虽然仍不脱中体西用的治学模式,却为西方文论的本土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的建立,并不是像有些现代文学学科学者担心的那样,是为了颠覆现代文学传统,而是在承认文化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绵延”性的前提下,辩识出儒家文化现代化在文学领域内的影响,让遗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一直作为潜流存在的现代新儒学文论及文学现象浮出历史的地表,从而完成对20世纪中国本土色彩文学话语的寻踪。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引起现代文学学科对现代新儒学文化潮的重视和研究,并为中国特色文论话语的建构提供可供借鉴的话语资源,为突破现代文学学科与古代文学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学术对话提供一种尝试。

注释:

[1]在我们现代文学研究中,“五四新文化”已经被约定俗成地界定为自由主义西化派和马克思主义文化派的文化观念,所以本文在使用“五四新文化”和“五四新文学”的概念时,也默指这两种文化,以及在这两种文化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文学。

[2]王富仁:《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3]张永泉:《回应新儒学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

[4]王乾坤:《从“中间物”说到新儒家》,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1期。

[5]陈之原:《发展新儒家思想》,南方杂志,1946年,第3期。

[6]袁良骏:《“五四”·新儒学·道德重建》,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6期。

[7]在台北“当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座谈会上的发言,刊于台北《中国论坛》第15卷第1期(总第169期),收入《评新儒学》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贺麟:《儒家思想》,《民国丛书》,第4编,第39卷,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9页。

[9]贺麟:《儒家思想》,《民国丛书》,第4编,第39卷,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1页。

[10]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11]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12]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当代新儒家八大家集·唐君毅集》,黄克剑,钟小霖编,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321页。

[13]他们并没有使用“诗教”这一范畴,但本文认为在现代新儒学的文化视野中,贺麟的“诗教”概念更能直观地说明现代新儒学运动影响下的文学艺术现象,因为“诗教”本身就是一个儒学范畴内的文论概念。

(刘聪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猜你喜欢
诗教文学艺术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诗教为何与何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