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颍文化与荀悦思想的形成

2009-06-13 05:52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余 乐

摘 要: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荀悦,生长于兼得多种文化之长的汝颍文化区,汝颍地区宽松的学术氛围、颇具兼容性的学术思想、以家族为主的文化传承方式,对其思想的形成无疑有着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汝颍文化 荀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荀悦(公元148年—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人,荀卿的第13世孙,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荀悦出生于颍川郡中颇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一个大家族中,流传至今的《汉纪》和《申鉴》这两部重要著作,是他在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形势下政治态度和思想的体现。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荀悦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及其学术思想中其他方面的特征,进行了颇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荀悦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们却未能给以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系统的、全面的研究。笔者不揣愚鲁,拟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荀悦的政治思想和史学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汝颍文化对他的熏陶和影响,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出生直到建安十四年去世,荀悦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其故乡颍川颍阴(今许昌),而这一带在文化上属于汝颍文化区。汝颍地区地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之地,约相当与今河南省的中南部,其西背靠着秦岭的余脉伏牛山系,其东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境内还有汝河、颍河等大小河流纵横而过,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之中”的称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汝颍人既坚定厚重又视野开阔的特点,境内夏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三晋法家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孕育出了汝颍文化这一兼得多种文化之长的文化形态,其影响自形成起一直持续于后世。正是在这种富有特色的文化土壤的孕育下,东汉以后汝颍地区人才辈出、文风炽热,成为著名的人文荟萃之地。而荀悦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土壤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思想不可能不被打上汝颍文化的印记。

一、汝颍文化的兼容性与荀悦思想的形成

两汉时期,汝颍地区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不但儒学传承有序,法家以及黄老道家思想在这一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汝颍地区在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却并不明显,为各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空间。以儒家而言,不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在这里都有着广泛的传播,不仅有戴凭、张兴、丁鸿、周防等著名经师,更出现了许慎、荀爽这样兼通今古文的儒学名家。以法家和黄老道家而言,它们在汝颍地区传播的时间更久、影响更深,不仅有韩非这样“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的法家之集大成者,还出现了阳翟郭氏和长社钟氏等传习法律的世家,甚至连整个汝颍地区都形成了“高仕宦,好文法”的社会风气。两汉时期各种学术思想在汝颍地区复兴与发展,无不说明汝颍文化有着很强的兼容性。而且,历史似乎也印证了汝颍文化的这一特征,因为汝颍地区在两汉时期虽然学术发达、学者林立,却少有皓首穷经的迂腐儒者。汝颍人往往广泛地接触不同学派的思想,大多能通过学习吸取到益于“经国济世”的知识,因而涌现出一大批踊跃投身政治、积极入世的名人奇士。正是在汝颍地区颇为特殊的文化环境的浸染下,荀悦在其青年时期就广泛地接触了不同派别的学说,使得他在思想上既没有狭隘的门户偏见,又能很好地吸收各派的精华。可以说,荀悦在学术思想上,是直接继承了汝颍文化中极具兼容性的学风。

首先,荀悦出生于颍川地区的一个儒学世家,其祖父荀淑被李膺、李固等人尊为老师,其叔父荀爽则是兼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家,而荀悦本人在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已对《春秋》等儒家经典相当精通,可以说,儒家学说始终占据了他思想中的主要方面。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起,两汉朝廷始终以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使得更多的读书人走上了以治经作为仕进方式的道路。这一方面促进了儒学自身的发展,各种不同的经说相继出现;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今文与古文这两派经说各执一词、相互论难的格局。两派相互攻斗、势如水火。当时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的各级官学所传授的是今文经的内容,而在汝颍地区,以《左氏春秋》为主的古文经却更受人重视,颍川人唐溪典、冯异在教授生徒时所传均为《左氏春秋》;汝南太守寇恂甚至在其任上“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在汝颍地区这种十分宽松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荀悦对今古文两种经说都十分熟悉,他在此基础上穷本溯源,比较客观地指出了两派的源流及争执的缘起:“仲尼作经,本一而已,古今文不同,而皆自谓真本经;古今先师,义一而已,异家别说不同,而皆自谓古今。仲尼邈而靡质,昔先师殁而无闻,将谁使折之者?秦之灭学也,书藏于屋壁,义绝于朝野。逮至汉兴,收摭散滞,固已无全学矣。文有磨灭,言有楚夏,出有先后。或学者先意有所借定,后进相仿,弥以滋蔓,故一源十流,天水违行,而讼者纷如也。”荀悦从文字和经说两个方面来说明今文经与古文经之间的区别,认为它们都未必能反映经籍的全貌,各有优劣,让后人对今古文两派之间的论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被清代文廷式评价为“最为平允”。在学术上,荀悦还提出“道虽要也,非博无以通矣”的主张,为了结今古文两派的争论使学术走上一个更为合理的发展道路,他还提出了“博其方,约其说”的观点,从而让持有不同见解者可以“执不俱是,广而论之”的应对方案。荀悦的这一主张,虽然略晚于郑玄、许慎、荀爽等人在学术实践上融合今古文两种经说,却为魏晋时期经学最终打破学派壁垒、摒弃家法门户之见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虽然在荀悦之后不久,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潮由儒家经学一变而为玄学,但荀悦对经学发展的理论贡献仍不容忽视。

其次,汝颍地区在历史上是郑韩故地,三晋法家学说和黄老道家学说直至两汉时期在这里仍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荀悦一生的大半时间都生活在颍川,因而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两种学说的濡染,荀悦批判地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和法家的法治观念,形成了“天命观”和“法教论”等主张。与司马迁、董仲舒等汉代前辈学者一样,荀悦也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他为《汉纪》规定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使“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灿然显著,罔不能备”(《汉纪·卷一》)。在对“天”的认识上,荀悦认为,“天”是至高无上和必须服从的,“人承天地,故动静焉顺。顺其阴阳,顺其日辰,顺其度数。内有顺实,外有顺文,文实顺理也。休徵之符自然应也”,强调人们必须遵循天道所显示出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他还认为,“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矣……教者,阳之化也;法者,阴之符也”。正是由于“法”、“教”是“阴”、“阳”的外在表现,而“立天之道,阴与阳”,因此,“天”就成为“法”、“教”的根本,这也是荀悦社会政治观念的最初依据和指导。不过,荀悦在强调“天命”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人事”,“天命人事,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由此可见,荀悦不仅尊崇天命,还能在政治生活中主张把对现实情况的处理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从而在解决“天人关系”这个命题时,把“人事”摆在了一个合理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荀悦更是将儒家的德教思想与法家对刑罚的强调结合起来,形成了“法教论”的主张。“教”,即以礼德为中心的教化;“法”,即法律、刑罚。在《政体》这篇政论中,荀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人有不教而自成者,待教而成者,无教化则不成者,有加教化而终身不可成者。故上智下愚不移,至于中人,可上、下者也”。既然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中人”有可能向上、下(好、坏)两个方向发展,那么实施法教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大。因此,荀悦把“法”和“教”作为施政的主要原则,“故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关于“教”、“法”的孰主孰次、孰先孰后,教化宜详宜简,刑法宜轻宜重等问题,荀悦对各执一端的人进行了批评,强调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或先或后,时宜……教初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也就说,在最初施行德教和法律时,必须简略,然后才能逐渐完善严密。荀悦还一再强调,要根据百姓的承受能力来制订教化刑法,这是对那些急功近利的统治者的警告,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总的来说,荀悦思想的主体部分仍属于儒家,其许多概念和观点都体现了传统儒学思想的特征,但受所处的汝颍地区特有的区域文化的显著影响,荀悦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杂糅法家、道家等观念的特征,从而显示了汉末三国时期思想多元化发展和各家学术合流的趋势。

二、汝颍文化以家族为主的传承方式与荀悦思想的形成

两汉时期,汝颍地区的地主经济特别发达,在社会局势的重大变革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颇有权势的豪族大姓,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东汉后期逐渐转化为士族。比较著名的,如颍川荀氏、郭氏、李氏、钟氏、韩氏、陈氏、庾氏、褚氏等,以及汝南袁氏、周氏、许氏、应氏、范氏等,都是在社会上享有颇高声望的著姓大族。他们或是通过军力、或是经由明经、或是世传文法、或是由以前的食封贵族转化而来,但无一例外都是世代为官、家族庞大、并且有多个家族的历史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或是隋唐以后。这些汝颍士族的家族成员往往能够秉承独具特色的家风、家学,进而官居高位、把持政权,从而形成一股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力量。如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一个以传习孟氏易学而著名的儒学世家;颍川长社钟氏世善刑律,有钟皓“至德可师”、钟繇擅长书法,子孙在魏晋皆为显宦。而汝颍文化的传承,多半也是靠这些家族来完成的。然而,不论是从这些汝颍士族的社会地位、学术贡献,还是其对政治的影响力上来看,颍川荀氏毫无疑问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众所周知,在东汉末期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中,都有荀淑、荀爽、荀悦、荀彧、荀攸等颍川荀氏的身影出现。而在魏晋时期颇有影响的高门士族的创始人,如司马懿、钟繇等,早期也都是通过颍川荀氏提拔引进的,多数与荀氏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颍川荀氏的家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卿那里,荀悦的祖父荀淑便是荀卿的第十一世孙。荀子作为百家争鸣时期独领风骚的伟大思想家,“有独立见解,富有批判精神,他继承孔子、子弓,自认‘大儒,严肃批评了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而又批判有影响的十二学派,撰成《非十二子》论文。荀学宏博精深,成长于稷下,在政治观上吸收齐法家思想,强调‘隆礼、‘重法;在哲学方面批判吸收老庄、黄老道家思想,把唯物主义自然观鲜明地推向新的高度。荀况坚守儒家本位,积极接受道家各派哲学”。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百家思想集大成者。而荀淑显然也继承了这种源远流长的家学家风,在固守儒家本位的同时,还积极接受在汝颍地区广泛流传的法家和黄老道家的思想影响,“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然而,即便是荀淑非正统儒家的学术倾向不被当时的迂腐学者所认同,也并不影响他在顺、桓帝之时备受社会精英阶层的普遍尊崇,就连李固、李膺等名士就都以师礼待之。

而在荀悦的父辈诸人当中,以其叔父荀爽最为知名。荀爽“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并著有《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等多部阐释儒家经典的作品,他还搜集汉朝旧事中可鉴成败得失的事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对谶纬迷信之说加以批判,是一个能够与郑玄比肩并称的大学者、思想家。由于荀悦的父亲荀俭英年早逝,对荀悦的教导之责在一定程度上由荀爽担负起来的,在指导荀悦学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中,荀爽所持的学术观点对荀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荀悦的主要代表作《汉纪》中,他曾明确的表示,他对《汉书》的删减和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看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其所处的时代有所警告,“惩恶而劝善,奖成而惧败”(《汉纪·序》)。而这一点,恰恰与其叔父荀爽写作《汉语》一书的动机相同,据《后汉书·荀爽传》记载,荀爽写作《汉语》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对此,陈启云先生曾有过如下描述:“《后汉书》的作者把荀悦的传记放在荀爽之后,并以相同的字眼描述他们二人,‘荀爽……在十二岁时就能讨论《春秋》,‘荀悦……在十二岁时就能讨论《春秋》,这就强烈暗示了整个家族的稳固性以及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

据《后汉书·荀悦传》的记载,因为身处乱世,青年时期的荀悦一直“托疾隐居,时人莫之识”。直至公元196年,在荀悦48岁这年,才受堂弟荀彧的推荐在有名无实的许昌汉廷里任职,先后担任过秘书监、侍中。当时曹操专权,“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专门讨论为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并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帝览而善之”。此后,汉献帝因班固所著的《汉书》文字繁多且难以理解,命令荀悦用编年体形式对《汉书》加以改写。荀悦参照《左传》的写作体例,著成《汉纪》三十卷,而这种体裁后经司马光的扩充,演变为通史体的《资治通鉴》。唐太宗对《汉纪》一书也颇为赞赏,他甚至特别下令将《汉纪》赐给一名官员,并特别强调“此书叙致简要,议论博深,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此外,荀悦还著有《崇德》、《正论》等数十篇文章,不过均已散佚,我们现在研究荀悦的学术思想,也只有《汉纪》、《申鉴》及一些零散的资料可以利用。即便是在研究资料较为匮乏的情况下,荀悦独特的政治主张、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还是备受到了先贤学者的重视。作为史学家的荀悦,就得到了袁宏和范晔等人的高度称赞,而南朝的刘勰、唐朝的刘知几等人也正是通过对荀悦史学理论的批评继承,最终完成了史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和研究。至于荀悦思想中的其他方面的成就,由于先贤学者多有详细的分析研究,在此就不加以赘述。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荀悦之所以能够在东汉学术史上扮演着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与汝颍文化对他的浸染,与荀氏家族独有的学风对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余乐.论汝颍文化[J].许昌学院学报,2008,(6).

[2]荀悦.申鉴·百子全书(第二册)[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参见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新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8.

[7]荀悦.汉纪[M].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1919.

[8]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9]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余乐 河南省许昌学院图书馆 461000)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